大苞苣苔屬(學名:Anna Pellegr.),芒毛苣苔族,苦苣苔科。亞灌木,葉對生;聚傘花序傘狀,花冠漏斗狀筒形,花絲彎曲;蒴果線形。種子多數,紡錘形;本屬有3種,我國全產,分布於廣西西南部、雲南東南部及四川。
基本介紹
形態,分布區域,本屬特徵,下級分類,
形態
亞灌木。小枝有棱,幼時密被短柔毛,老時脫落至近無毛。葉對生,每對葉稍不等大;具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披針狀長圓形,近全緣或具不明顯小齒。聚傘花序傘狀,腋生,苞片扁球形,幼時包著花序,開花時早落。花萼鐘狀,5裂至近基部,裂片近相等,乾時與花冠同色。花冠漏斗狀筒形,白色、淡黃色;筒粗筒狀,比檐部長,上部下方一側腫脹,喉部無毛,無斑紋;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較下唇短,下唇3裂,內面具兩個弧形囊狀突起。能育雄蕊4,2強,不伸出花冠外,著生於花冠筒近中部,花絲彎曲,花葯成對連著,藥室2,匯合;退化雄蕊1枚。花盤環狀,全緣。雌蕊線形,無毛,花柱比子房短,為子房的1/3-1/5;柱頭1,盤狀。蒴果線形。種子多數,紡錘形,兩端各具1條鑽形附屬物。
分布區域
本屬有3種,我國全產,分布於廣西西南部、雲南東南部及四川。越南北部產1種。
本屬特徵
本屬植物與具4枚能育雄蕊,花葯成對連著的漏斗苣苔屬 Didissandra Clarke、粗筒苣苔屬 Briggsia Craib 的灌木類群及紫花苣苔屬 Loxostigma Clarke 相近似,除花冠下唇內面具兩個弧形突起和柱頭1,盤狀,有別於以上三屬外,種子兩端具鑽形附屬物,也不同於漏斗苣苔屬和粗筒苣苔屬;花葯雖然成對連著,但每對彼此不靠合,花柱短,為子房的1/6-1/3,花蕾被球形的大苞片包著,也有別於紫花苣苔屬。
李錫文(1983)根據采自雲南東南部(麻栗坡、河口)的兩號標本,發表了單種新屬 Tumidinodus H. W. Li. 我們觀察了該屬模式種的模式標本(王守正,879),發現它的花是開始發育的幼花,外部形態及花的構造與廣西那坡方鼎等25405和越南沙壩 Anna submontana Pellegr.的原產地模式標本是一致的,遂確認上述模式標本實際上就是Anna屬的模式種 A. submontana Pellegr.。另外,F. Pellegrin(1930)發表 Ann a屬時,指出該屬柱頭2,我們觀察了產越南沙壩的具有宿存柱頭的果實標本後,發現柱頭1,盤伏,看來 Pellegr.當時對柱頭的觀察可能有誤。
下級分類
軟葉大苞苣苔 Anna mollifolia (W. T. Wang) W. T. Wang et K. Y. Pan
白花大苞苣苔 Anna ophiorrhizoides (Hemsl.) Burtt et Davidson
大苞苣苔 Anna submontana Pelle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