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大苞苣苔

白花大苞苣苔

白花大苞苣苔(學名:Anna ophiorrhizoides)為苦苣苔科大苞苣苔屬下的一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花大苞苣苔
  • 拉丁學名:Anna ophiorrhizoide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唇形目
  • :苦苣苔科
  • :大苞苣苔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主要價值,本種提示,相關的種,

形態特徵

白花大苞苣苔
小灌木或亞灌木。莖高30-60厘米,上部分枝,有棱,疏被短柔毛,後變近無毛,乾時.帶褐色。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披針狀長圓形,長4—13厘米寬1.1-4.5厘米,頂端尾狀漸尖,基部截形,邊緣具不明顯小齒,上面疏被貼伏短柔毛,下面紫紅色,沿葉脈被極短的柔毛,側脈每邊6-8條,下面稍隆起;葉柄長1-1.5厘米,被短柔毛。聚傘花序傘狀,近頂腋生,具3-4花;花序梗長2.5-3厘米,無毛;苞片扁球形,直徑約1厘米,早落花梗長約6毫米,無毛。花萼5裂至基部,裂片倒卵狀長圓形,長約9毫米,寬3-4毫米,頂端圓形,全緣,兩面無毛,具3-5脈。花冠白色、淡黃色.無毛,長4.5-5厘米;筒長3厘米,直徑約1.5厘米,上部下方一側腫脹;上唇2裂,比下唇短,裂片圓形,長約5毫米,下唇3裂,中央裂片較大,長約1厘米。雄蕊4,上雄蕊長約1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厘米處,下雄蕊長約1.4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8厘米處,花絲狹線形,彎曲,上部無毛,下部與花冠貼生部分具疏柔毛,花葯腎形,長1.5毫米;退化雄蕊長約1.2毫米,著生距花冠基部1厘米處。花盤高1.6毫米,全緣。雌蕊線形,長約2.2厘米,直徑約1.2毫米,無毛,子房線形,長約1.5厘米,花柱短,長約3毫米,柱頭盤狀。蒴果細長,鐮刀狀彎撂曲,紫紅色,無毛,長6-7厘米,直徑約2毫米。種子細小,淡褐色,長圓形,長0.6-1毫米,兩端具鑽形附屬物。花期8月。

分布範圍

產由川西部(峨眉山、青城山)和東南部及貴州(羅甸)。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及溝邊林下石縫中,海拔900-170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主要價值

【佤藥】氣菜別:全草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性關節炎《滇藥錄》。
【來源】:《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5
【根】:澀,平。止血,止咳,利濕,鎮痛。用於咳血,風濕疼痛。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本種提示

本種在無花、果的情況下,與無毛漏斗苣苔Didissandrasinica(Chun)W.T,Wang不易區別,後者葉兩面均無毛或近無毛,乾時葉片下面不呈紫紅色,不同於前者。

相關的種

軟葉大苞苣苔 Anna mollifolia (W. T. Wang) W. T. Wang et K. Y. Pan
大苞苣苔 Anna submontana Pelleg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