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體測量
解剖學
直接法:
髂前上棘點至脛骨點的直線距離減去40mm。用圓桿直腳規測量。
由於大腿頂端難以找到確定的測點,所以不易進行精確的測量,股骨頭頂端雖是一個較好的起點,但探尋困難且不易準確。因此,人類學工作者根據研究結果,常套用髂前上棘點或恥骨聯合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減去
脛骨點高,加上或減去一個常數以求得大
腿長的近似值。
人類工效學
GB/T 3975-1983《
人體測量術語》、GB/T 5703-1985《人體測量方法》、GB/T 5703-1999《用於技術設計的人體測量基礎項目》中,大
腿長用“髂前上棘點(is)至脛骨點(ti)的直線距離”表示。
GB/T 5703-2010《用於技術設計的人體測量基礎項目》中,大
腿長用“髂前上棘點(is)至脛骨點(ti)的
垂直距離”表示。
體育測量學
運動實踐證明
小腿長加足高大於大
腿長會有利於運動。運動員一般
小腿長加足高大於大
腿長。選材時,[(下肢長B-
小腿長A)/
小腿長A]×100指數反映了運動員大
腿長與
小腿長A之比,該指數在選拔以下肢為主的運動項目中較為重要。
服裝學
GB/T 16160-2008《服裝用人體測量的部位與方法》中,大
腿長用“腿內側自會陰點至脛骨點(膝部)的垂直距離”表示,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
腿長(股骨長)。
股骨測量
(1)最大長(maximum length,M1):股骨頭最高點與內側髁最低點之間的直線距離,用測骨盤測量。
測量方法:將股骨前面朝上置測骨盤上,內側髁與橫壁相靠,然後用角板抵住股骨頭最高點,將股骨上段左右上下移動,測其最大距離。
(2)全長/股骨兩髁長/股骨生理長(bicondylar length,M2):股骨頭最高點與接觸內外側髁下面的平面之間的距離,用測骨盤測量。
測量方法:將股骨前面朝上置測骨盤上,內外側髁相接觸橫壁,然後用角板抵住股骨頭最高點,測量其間距離。
相關概念
內踝下點高/內踝點高/
內踝高/足高:內踝下點(sph)至地面的垂距。
(2)
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從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恥骨聯合上緣高/
恥骨聯合高:從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3)
臀膝距/臀膝長:從臀部後緣至臏骨前緣的水平直線距離。
坐深/坐位深/臀-膕距:從臀部後緣至膕窩的水平直線距離。
大小腿長比例
大小腿長度指數
在中文文獻中,該指數用於活體測量。
大
小腿長度指數(femoro-tibial index)=(
小腿長/大
腿長)×100
Crural指數
在英文文獻中,該指數用於骨骼測量。
Crural指數=(脛骨長/股骨長)×100
股骨長大都採用股骨生理長;不同文獻中,脛骨長有所不同,一般採用脛骨外側髁踝長,也有用脛骨最大長的。
不同年代的人Crural指數如圖所示,其中三角形為男性,圓形為女性:
脛股指數
(1)在中文文獻中,該指數用於骨骼測量。
根據屠艾爾計算方法:
脛股指數(tibio-femoral index)=(脛骨功能長/股骨功能長)×100
=(脛骨生理長/股骨生理長)×100
=(脛骨生理長/股骨全長)×100
脛股指數分型 |
型別 | 指數 |
短脛型(brachycnemic) | X<83.0 |
長脛型(dolichocnemic) | X≥83.0 |
(2)《成人240例脛骨的測量》,脛股指數如圖冊所示:
《西安地區現代人脛骨的人類學研究》,脛股指數如圖所示:
其他指數
大腿上臂長度指數
大腿
上臂長度指數(femoro-humeral index)=(
上臂長/大
腿長)×100
肱股指數
肱股指數(humero-femoral index)=(肱骨最大長/股骨兩髁長)×100
=(肱骨最大長/股骨全長)×100
大腿長圍度指數
大
腿長圍度指數(thigh length-girth index)=(
大腿圍/大
腿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