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胡笳

大胡笳

《大胡笳》,通常指十八段體裁的古琴曲。此曲與《小胡笳》並稱為“胡笳二本”,初唐琴壇流行的“沈家聲”和“祝家聲”,就是以這兩曲著稱。後董庭蘭繼承兩家傳統,整理再創作而成如今琴曲《大胡笳》、《小胡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胡笳
  • 外文名:The Grand Hujia
  • 成曲年代:唐早期
  • 琴譜作者:董庭蘭
  • 音樂主題: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歷代琴譜記載,內容介紹,歷代琴譜題解,歷代琴譜後記,歷史故事,

歷代琴譜記載

據琴之界古琴譜庫:
出現琴譜琴譜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風宣玄品
1539
凡十八段
古音正宗
1634
無射調 凡十八拍
1425
凡十八段
浙音釋字琴譜
1491
董庭蘭作 凡十八段
西麓堂琴統
1525
凡十八段琴曲名為胡笳
天聞閣琴譜
1876
無射調 凡十八段曲名為胡笳十八拍
五知齋琴譜
1721
黃鐘調 凡十八段曲名為胡笳十八拍
悟雪山房琴譜
1835
無射均宮音 凡十八段曲名為胡笳

內容介紹

《大胡笳》,古琴曲。又名《胡笳弄》、《胡笳曲》。相傳為唐代琴家董庭蘭據“沈家聲”、“祝家聲”傳譜所作。唐代著名琴家如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都擅彈此曲。唐代詩人劉商《胡笳十八拍·序》有云:“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葉為吹笳,奏哀之音。後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茄弄》是也。”此曲在當時與《小胡笳》並稱為“二胡笳”、“胡笳兩本”。
《大胡笳》琴譜始見於《神奇秘譜》,收錄其在“下卷·霞外神品·黃鐘調”中。全曲凡十八段,皆以劉商的詩句為題。分別為:《紅顏隨虜》、《萬里重陰》、《空悲弱質》、《歸夢去來》、《草從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無雲》、《星河廖落》、《刺血寫書》、《怨胡天》、《水冰草枯》、《遠使問姓名》、《童稚牽衣》、《飄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顧》、《白雲起》、《田園半蕪》。
貫穿全曲主題的——是一個發自女性內心的、因飽含顛沛流離之苦而思念故園的悲戚。旋律中經常出現的變化音和半音進行,以及“聲多韻少”等特點,均體現了唐代琴曲特有的時代風貌。
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聲》中說:“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現有學者認為,此處“胡笳”即指《大胡笳》,因現存《神奇秘譜》中的《大胡笳》正好也是十八段。它與後世流傳的《胡笳十八拍》在題材上相同,但音樂毫無共同之處。

歷代琴譜題解

神奇秘譜》:臞仙按,琴史曰,漢書載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也。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其父邕夜彈琴弦絕,琰聞之曰,“第一弦也”,復斷,聞之曰,“第四弦也”,父甚異之。後適河東衛仲道,夫亡歸寧。漢末大亂,琰為胡騎所掠,入番為王后,十二年生二子,王甚重之。春月登胡車,琰感笳之音,作詩言志曰,“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後武帝與邕有舊,敕大將軍贖文姬歸漢,二子留胡中。後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茄奏哀怨之音。後唐董庭蘭,善為沈家聲祝家聲,以琴寫胡茄聲,為大小胡茄是也。
浙音釋字琴譜》:與神奇秘譜同,下多“噫!觀其怨胡天,白雲起,剌血寫書之語,使人豈不愴然於心乎?”
西麓堂琴統》:(作“胡笳”後記)蔡文姬被虜十二年既生子,自傷薄命,著哀辭十八拍。後魏主丕惜其才,重貨贖歸。胡人思文姬,因吹蘆葉為笳奏哀怨之音。後唐董庭蘭以琴寫之。
《五知齋琴譜》:蔡文姬所作也,因漢末大亂為胡騎所掠,入番為左賢王后,十有二年,生二子,王甚生之。春日有感,乃卷葉為笳,吹之甚哀,調入琴曲。其三段妙自入神;四至七段難作;八至十段極盡積微;十二至十四段音入悲思漢,備寂寥抑之狀;十五段似分袂之音;十六段滾拂撥剌,如乘輿歸漢。篇中如泣如訴,如怨如慕,為古今之離別調也。
蕉庵琴譜》:與五知齋琴譜同。
琴史》:蔡琰,字文姬,伯喈之女,妙音律。……少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天下喪亂,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以金璧贖之還,再嫁陳留董祀。嘗感傷亂離,追悼懷憤,賦詩二章。其辭曰,“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心怛絕兮死復生。”此乃悼漢室之圮絕,嗟生民之羅災,往則遭戎狄之困辱,歸則痛天性之永隔,聞者可為之嘆息。世傳“胡笳”乃文姬所作,此其意也。……(蔡琰
樂府詩集》:後漢書曰“蔡琰,字文姬,邕之女也,博學有才辯,又妙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與平中,天下喪亂,文姬沒於南匈奴,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痛邕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陳留董祀。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蔡琰別傳曰,“漢末大亂,琰為胡騎所獲,在右賢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詩言志曰,‘胡茄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唐劉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胡虜犯中原,為胡人所掠,入番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與邕有舊,敕大將軍贖以歸漢。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葉為吹笳奏哀之音。後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並蔡琰作。”按蔡翼琴曲,有大小胡笳十八拍。沈遼集,世名“沈家聲。”小胡笳又有契聲一拍,共十九拍,謂之祝家聲。祝氏不詳何代人。李良輔廣陵止息譜序曰,“契者,明會合之至理,殷勤之餘也。”李啟國史補曰,“唐有董庭蘭,善沈聲祝聲,蓋大小胡笳”雲。

歷代琴譜後記

琴譜析微》:古詩十八拍悲涼婉車。讀之黯然神傷。不圖音出焦桐,更令聞者淒清欲絕。嗟嗟!秋高邊塞,滿目風沙,撫泣之下,百感頻生,正不必笳聲入耳也。
五知齋琴譜》:一種憤怨悲切之情,逐拍傷心之概,形諸指下。清夜孤燈,客窗夜月,寂靜作之,疑有鬼泣也。
春草堂琴譜》:古有小胡笳、大胡笳曲,此文姬十八拍也,音調淒楚,幽細而不纖。俗雲,“中有琵琶聲,”亦其自作琵琶彈耳,古人不受也。
二香琴譜》:激昴慷慨,悲壯淋漓,彈此如讀悲憤詩。
琴學尊聞》:胡人夜巡,卷葉為笳吹之,文姬調入琴中,以寄思漢之心。音韻悽愴,流傳中國,十八拍其遺音也。中有琵琶聲,蓋當時調入胡樂,求肖笳音,若必去琵琶聲,即非胡笳腔矣。
天聞閣琴譜》:與春草堂琴調同。
《希韶閣琴譜》:解題,後記,同五知齋琴譜。
琴學初津》:曲為蔡文姬所作,因漢末大亂為胡騎所掠,後始歸漢,胡曲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聲音悲梗,為古今離別調也。舊譜音位各段皆合,惟第五段忽作正調,而又非正調,不知是何依據。再全體應吟則曰猱,應猱則曰吟,學者未易分別,茲則細為修正,始能取音恬適,舉指輕圓,庶無乖反混淆之失。良士跋。
琴學叢書》:胡笳詞為蔡文姬作,在琴中最為古雅。

歷史故事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她在塞外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待到曹操平定了中原,又與匈奴修好,念與蔡邕舊情,遂派使節用重金贖回文姬。後文姬以自生經歷為背景,寫下了著名騷體長詩《胡笳十八拍》,敘述了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
歷史上曾形成了四個《胡笳》的琴曲譜本,即《大胡笳》、《小胡笳》、琴歌《胡笳十八拍》和琴曲《胡笳十八拍》。其中《大胡笳》《小胡笳》為唐代琴家董庭蘭根據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創作而成;琴歌《胡笳十八拍》是收錄在明代《燕閒四適·琴適》中的以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長詩作為歌詞的一首琴歌作品;琴曲《胡笳十八拍》最早出現在清代康熙年間的《澄鑒堂琴譜》之中。由於《大胡笳》《小胡笳》成曲年代相對較早,並保存了唐以前北方少數民族的音調,而琴歌《胡笳十八拍》及琴曲《胡笳十八拍》則旋律鮮明生動,富有歌唱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