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聖禪寺
- 別名:大聖禪
- 位於:汐水江邊
- 南距:319國道興國將軍橋1公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
歷史沿革
大聖寺,原名大乘寺,位於縣城東門直廨(縣衙門)後,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建。初名萬年寺,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敕賜“大乘寺”。舊有飛來殿、石佛、銅鐘古蹟。旁為東林、西竺二禪旁。明中葉,以其址建學宮,後移學,寺仍舊。清乾隆三年(公年1738年),知縣徐大坤徒城隍廟於大乘寺,西竺仍存廟古,東林移在廟左。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重修,分為內外二寺(見清同治十一年版《興國縣誌》)。大乘寺歷史悠久,名揚四海。且有銅鐘飛去又飛回的奇傳。據1988年版《興國縣誌》記載:縣城東門內大乘寺有唐鑄巨鐘。宋紹興初(公元1131年),鐘忽失去,被賣至贛州天寶寺,該寺僧扣而無聲。後大乘寺僧尋鐘至天寶寺,請求贖回。天寶寺僧不允,說:“果是你寺物,如扣之有聲即可。”大乘寺僧一扣即鳴,於是贖載回寺。民國25年(公元1936年)2月成立興國縣佛教理、監事會,會址設大乘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十年代該寺被拆。
大聖禪寺
規模建制
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經政府宗教部門批准和邀請,廣東省韶關市南華寺堂主傳昌大和尚發心重新修建該寺。為重修大乘寺中共興國縣委、縣人民政府劃撥土地90畝。2001年冬劉建平縣長親自改“大乘寺”為“大聖寺”。
重修大聖寺於2001年5月開始策劃,2002年元月8日舉行大雄寶殿奠基典禮,正式啟動了寺院的建設。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到2005年底,主要殿堂已經建好,寺院建設初具規模。大聖寺的山門是仿清古建築。高11米,寬20米,四柱三門七樓,雄偉壯觀。山門與濱江東大道緊緊相連。走進山門就是長198米,寬37米的停車場。穿過停車場進二山門,迎面便是石欄桿平橋,橋下及兩側有三個不同造型放生池。長118米,面積1800平方米,池中矗立著兩座四角亭。過了橋前面就是天王殿,在它的中軸線上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臥佛殿(藏經樓)三重殿。南北兩側建有其它殿堂和寮房。南側全長148.8米,依次排列是鐘樓、伽蘭殿、延生堂、地藏殿、文殊
殿;北側全長148.8米,依次排列是鼓樓、祖師殿、功德堂、觀音殿、普賢殿。全寺建築有序,呈回字形,四面走廊,布局整齊,結構精巧。寺內建築秉承唐代寺院風格,藻井、月梁、斗拱、門窗精雕細刻,描金繪彩,圖案精美,藝術高超,富有古色古韻。同時採用了現代建築材料,古今結合。殿內樑柱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窗戶內層是不鏽鋼防盜網、鋁合金玻璃門,地面是花崗石板或防潮磚鑲成。100多間寮房都設有衛生間、熱水器。大殿前後余坪3129平方米,並鑲了花崗岩石板和設定了花池820平方米,使人有個美好的感覺。南側建有204平方米的齋堂,能容納200餘人用膳。
廚房浴室等設施配套齊全。整個寺院構成了殿宇輝煌,雄偉壯觀的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