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高可達1米以上。根狀莖粗壯直立,密被紅棕色或褐色、披針形、狹披針形全緣鱗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羽鱗毛蕨
- 拉丁學名:Dryopteris wallichiana
- 別稱:瓦氏鱗毛蕨(《台灣植物志》)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綱: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目:真蕨目
- 科:鱗毛蕨科
- 屬:鱗毛蕨屬
- 亞屬:平鱗亞屬
- 種:大羽鱗毛蕨
- 組:平鱗鱗毛蕨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葉簇生;柄長30厘米,粗約0.8厘米,禾稈色,基部密被披針形、長2厘米,具毛髮狀尖頭,棕色或褐棕色或通常基部為黑色的鱗片,向上漸稀疏;葉片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羽裂漸尖,基部略狹縮,二回羽狀深裂;側生羽片約25-30對,互生,彼此遠離;中部羽片長約12-14厘米,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最寬,寬約 2.5-3.0 厘米,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約13-22對,斜展,先端平截或少有圓頭,疏具三角形齒牙,側邊近全緣或疏具缺刻,有半透明的軟骨質狹邊。葉乾後淡綠色,薄革質,沿葉軸被褐棕色或棕色、披針形和線狀披針形、基部多分叉鱗片,沿羽軸被棕色、線形鱗片和纖維狀鱗毛;側脈羽狀,分叉,脈端有褐色水囊,上面明顯。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4-6對,生於葉邊與中肋之間,靠近中肋;囊群蓋圓腎形,棕色,成熟後脫落。
生長環境
生鐵杉林或雲杉林下,海拔1500-3600米。
分布範圍
產陝西、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馬來西亞、尼泊爾、緬甸、印度、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主要價值
【藥 名】:大羽鱗毛蕨
【來 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大羽鱗毛蕨的根莖。
【功 效】:殺蟲,清熱解毒。
【主 治】:用於多種腸寄生蟲,鉤蟲、蟯蟲,風熱感冒、溫熱斑疹、痄腮等證。
【性味歸經】:苦,微寒;肝、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別 名】:瓦氏鱗毛蕨(《台灣植物志》)
【考 證】:始載於《西藏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