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
中華民國大總統是1911年12月—1928年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初屬臨時大總統,首任臨時大總統為孫文,此後1913年10月10日後,中華民國選舉出第一任正式大...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1912年1月-1913年10月中國國家元首的稱呼。...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能宣布贊成共和體制,將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並且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帝國是公元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3月23日間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預備成立的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政權名稱。1912年共和立憲政體的中華民國成立後,因事權牽掣造成的...
在內外壓力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1912年1月15日明確表示:“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即讓位於袁氏。袁世凱在得到南方的確切保證後,便掉轉頭來逼迫清帝退位。一些...
時年1913年是清廷溥儀退位後一年。民國四大民主元老之一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暗殺,剛剛登上民國正式大總統之位的袁世凱稱帝之心昭然若揭,公然身著十二章袞服,到天壇...
大總統選舉法是中華民國國會為袁世凱制定的關於選舉他做大總統有關事項的法律。1913年10月4日中華民國國會憲法會議通過並頒布。1913年7月12日,中華民國國會正式成立...
袁世凱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可還以大總統自居。... “推戴書”說:“我們以國民的公意,推戴現在的大總統袁世凱當中華帝國的...
《亂世掌國:平議民國大總統》作者夏雙刃,從1912年袁世凱上台到1928年張學良易幟,是中華民國的北京政府時代。鑒於其軍閥色彩,史家通常稱之為“北洋政府時期”。走上...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
中華民國約法又名袁記約法,是指民國三年(1914)五月一日由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公布的一個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臨時憲法,此約法在民國五年袁世凱創立中華帝國時被...
中華民國初年國會,1912年3月6日,袁世凱根據南北議和的協定,和南京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的選舉結果,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第一屆是孫中山)。從此...
籌安會,是1915年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成立的一個政治團體。其支持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公開支持恢復帝制,實行君主立憲。...
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五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在辭去臨時大總統時就考慮到地處長江流域的南京,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均比...
日本帝國主義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的時機,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檔案,並要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