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綬

大綬

授勳的一種方式,將一個很大的勳章佩戴在胸上。只有部分高級勳章才有此設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綬
  • 方式:戴在胸上
  • 設計:部分高級勳章
  • 始自:清同治二年
歷史,現在,

歷史

民國勳章之起源,始自清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製造金寶星及銀牌,頒贈與助剿股匪有功之外國人士。中華民國開國以後,陸軍部制定「勳章章程」,規定勳章種類為九鼎、虎羆醒獅三種,每種各分九等。此後政府又陸續公布「頒給勳章條例」、「陸海軍勳章令」等相關法令,訂定大勳章、嘉禾勳章白鷹勳章文虎勳章寶光嘉禾勳章等。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上述勳章全部廢止。
中山勳章(大圖)中山勳章(大圖)
民國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年)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勳章條例」,規定青天白日勳章寶鼎勳章,適用於軍職人員。二十二年公布「頒給勳章條例」,規定采玉大勳章與采玉勳章,適用於文職人員。二十四年公布「陸海空軍勛賞條例」,同年八月廢止「陸海空軍勳章條例」。三十年將「頒給勳章條例」修正為「勳章條例」。三十四年公布「空軍勛獎條例」。其後歷經多次修正,除保留原有勳章適用外,並擴大頒贈勳章種類及範圍。
閻錫山(最下面兩個為大綬)閻錫山(最下面兩個為大綬)

現在

使用此類授勳的勳章在民國時期極為常見,袁世凱曹錕馮國璋蔣介石閻錫山等民國各個時期的將領都綬過。現在台灣現行勳章種類,文職勳章有:采玉大勳章中山勳章、中正勳章卿雲勳章(一、二、三等)、景星勳章(一、二、三等);軍職勳章有:國光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寶鼎勳章(一、二、三等)、雲麾勳章(一、二、三等)均為大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