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旅遊旺季,來黃山、西遞、宏村旅遊的客人,途徑休寧北鄉藍田遊玩時,都想來一碗當地的傳統美食——“大紅袍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紅袍面
- 做法:比較簡單
- 又稱:稱作“臘蹄心”面
製作方法,名字來源,
製作方法
先用刀割下一塊三成肥、七成瘦醃製好的豬後腿肉,用刀削乾淨,切成較薄的一塊塊,裝入碗內,鍋中放入冷水清蒸;把新鮮洗淨的菠菜放在沸水裡攪拌一下,撈起放在碗中備用;用碗舀適量麵粉倒在面板上,加水,揉團,用擀麵杖擀成一張均勻園薄的麵皮,劃格、切條,雙手交叉上下抖動,待鍋中的水燒開後,放入切好抖散開的麵條,稍後,加入少量冷水煮熟;再把已蒸好的火腿肉中的油湯倒入一隻大海碗中,加入少許鹽、醬油、味素和適量開水,最後把煮熟的麵條撈起來放進碗中,用筷子稍微翻拌一下,夾上備用的菠菜,鋪上煮熟的火腿肉,一道地道的“大紅袍”面就做成了。
名字來源
在藍田的一些地方,有些人也把“大紅袍”面稱作“臘蹄心”面,這與一個故事有關。傳說,乾隆江南微服私訪時,一日來到休寧北鄉藍田一戶人家,想討口飯吃,莊戶人家除了豬肉無大葷。時值臘月,年豬要等出門在外做活的丈夫回來才殺,平時一家人一般都是靠挖厥舂粉拌野菜做餜充飢。有時丈夫幫人做活也能換回些細糧,但早已吃光了,拿什麼來招待客人呢?女主人想起了廳前房樑上,還懸掛著1塊去年冬醃製的豬後腿心,那是專門留給出門在外做活的丈夫回家蒸給他吃的,缸底小布袋裡還有1碗麵粉,也是留給婆婆過壽日用的。山里人對上門的客人從來都捨得。只見他從門後取來木叉提下那塊火腿肉,用切菜刀削乾淨,切成較薄的一塊塊裝進碗裡,放在鍋里清蒸。又出去借來一根擀麵杖,把缸底小布袋裡的那碗麵粉倒在做餜板上,加水、揉團,用擀麵杖擀成一張均勻園薄的麵皮,打格、切條,雙手交叉上下抖動,不大一會功夫,兩大碗麵條就下鍋了。隨即往鍋中放了一點點鹽。家中多日已沒有油腥,女主人只得把蒸好的火腿肉中的油湯,分別倒在兩隻大海碗中,挑了一點自釀的蠶豆醬,倒入少許開水,把煮熟的麵條撈起來放在碗內,用筷子稍微攪拌,又到門口菜園撥了一把嫩菠菜,洗淨,倒入沸水裡攪拌一下,即刻撈起來夾在麵條上,隨後把蒸好的火腿肉一塊塊鋪在菠菜上。或許是餓了,或許是火腿肉太香的緣故,不等女主人將兩碗麵條端上桌,主僕二人就在鍋灶上吃了起來。
“香香大紅袍,紅嘴綠鸚哥”,乾隆邊吃邊發出讚嘆。鮮鮮的一塊塊火腿,覆蓋在一根根根紅、莖、葉綠的菠菜上,恰似大紅袍下蓋著一隻只綠鸚哥。火腿心色鮮、味美、香馥,菠菜色綠,嫩甜爽口,蒸出的火腿油湯下的麵條更是湯鮮味美。飯畢,乾隆說:他還從未吃過如此好吃的麵條,便問女主人這碗面稱作什麼面,女主人說,因為是用臘蹄(方言:火腿)心做的,所以當地叫作“臘蹄心”面。乾隆說:“臘蹄心”面,不好聽,不好聽,應該稱作“大紅袍”面才對。又問剛才吃的那種根紅、莖葉綠的蔬菜叫作什麼菜,女主人答到:當地人叫“菠鱗菜”(方言:菠菜)。菠鱗菜,乾隆說:菜雖爽口,名字卻也不雅,我看應該稱它“紅嘴綠鸚哥”才是。說著,叫隨從拿出一塊碎金放在桌上。主僕二人出得門來,剛走沒幾步,就聽前面路邊的木柵欄內發出豬啃食的嗯、嗯聲。說來好笑,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乾隆一路上還在想著那碗“臘蹄心”面,他想,這是一種什麼模樣的豬呢?醃做的火腿肉下起麵條來竟如此好吃,不覺走到木柵欄前,只見木柵欄內一隻毛色黑白相間,體重約七八十斤中的“兩頭烏”花豬,正啃著豬草,嘴裡發出嗯、嗯、嗯的聲音。乾隆對隨從說:這裡是休寧北鄉藍田地界,應該是“藍田花豬”,這火腿應該就是“藍花火腿”了。怪不得,一碗“大紅袍”面竟如此令朕回味。
乾隆走後,女主人以這塊碎金做本錢,和丈夫一道,在城裡開了個專下“大紅袍”面的小吃攤。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成了遠近聞名的休北“大紅袍”面大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