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坪村八組是歷史地名,1981年更名大竹坪大隊,1984年改建為大竹坪村,設立大竹坪村八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竹坪村八組
- 羅馬字母拼寫:Dàzhúpíngcūnbāzǔ
- 性質:地名
- 國家:中國
大竹坪村八組是歷史地名,1981年更名大竹坪大隊,1984年改建為大竹坪村,設立大竹坪村八組。
大竹坪村八組是歷史地名,1981年更名大竹坪大隊,1984年改建為大竹坪村,設立大竹坪村八組。地名含義大竹坪村的第八個村民小組。歷史沿革2016年因行政區劃調整,大竹坪村、十里樹村與楓香村3村合併,更名為楊家將村。村、組...
長嶺由鄉改稱為村,長嶺鄉原下陽村、楠木村、鶴形村、大照村、小照村、半照村、黃陂村、秀段村等八個村劃入筠門嶺鎮,保留長嶺鄉圩街、下陽城和大竹坪等部分組成長嶺村。長嶺村下轄長嶺街、油槽背、天井塘、山梓腦、大塘、蘇屋、周屋、李屋、大灣、下陽城、大竹坪等11個村小組。
2022年4月,古路村被命名為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2022年3月初,古路村聯契約鄉竹坪村、莫朵村,成立集體經濟企業“四川懸崖天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古路村占50%股份。公司通過汽車租賃、閒置資產盤活、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古路村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大渡河天梯古路旅遊...
荊竹坪村,隸屬龍陵縣龍新鄉,地處龍新鄉西面,距龍新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便利,距離龍陵縣城30公里。東面鄰蚌渺 ,南面鄰蚌渺,西面鄰潞西,北面鄰 龍山。荊竹坪村,轄荊竹坪、大場、白沙溝、河邊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88戶有鄉村人口1593人,其中:農業人口 1586人,勞動力932人...
太陽村位於霍山縣西南、太陽鄉南部,距縣城98公里,距政府1公里。該村有一丘田,形圓似太陽,因此得名。東與本鄉金竹坪村相鄰;南與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接壤;西與本鄉雙河村相連;北與本鄉船倉村毗鄰。建制沿革 解放前太陽村屬於大化坪管轄,解放初期屬於嶺庵公社管轄,長嶺庵公社管轄金竹坪、長嶺庵、響塘、...
八社文化室,曾在1963年5月出席廣東省文教系統群英大會,評為省先進文化室,1980年又出席中央文化部、共青團中央、國家體委聯合召開的全國民眾文化體育工作會議。村莊簡介 勝城、石嶺、竹坪、塘里、坑裡、赤城、虎踞、蘇坑、鹹水、西營10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有315戶1303人。聚落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方圓60華里...
石城坑,隸屬湖雷鎮高石村,地處永定金豐大山中間,群山環抱,形似九州落湖,鐵扇關門,距縣城30公里。本村賴族系百二郎公脈(尊一世)千七郎公裔孫。八世惟勝公於明萬曆年間從湖雷瑤背嶺移居赤竹坪,九世法傳公又從赤竹遷居石城坑。幾百年來,兒孫勤耕細作,克服山區氣溫較低,交通不便的困難,繁衍生息。今...
衢州市衢江區黃壇口鄉茶坪村、龍游縣詹家鎮浦山村、江山市鳳林鎮白沙村、常山縣新昌鄉黃塘村、開化縣...麗水市蓮都區老竹畲族鎮沙溪村、龍泉市竹垟畲族鄉蓋竹村、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雲和縣霧溪畲族鄉
具體為,羅岩里苗轄大宅團、小水、梗頭、中團、木腳、太平岩、大塘口等;石驛里苗轄蒙團、寺坪、石壁、所里、流源、下鄉、寨頭堡、雙江、臨口等;芙蓉里苗轄里湧、鑾塘、金殿、塘沖、曹家沖等;半里里苗轄雷團、竹坪、南地、竹塘、路塘、甘溪、梓壇、洞雷、恩哥、都壘、長安堡等 。對於芙蓉里苗轄...
解放後慶元縣竹坪、三堆、三際、合湖、齋郎、和景寧縣柳八際等地民間劇團常有演出。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二都戲行將沒落乃至湮滅,僅剩下百山祖鎮三堆村、黃土垟村傳承較好。近年來,在有關部門的組織和引導下,三堆村、黃土垟村憑藉各類文藝匯演的契機,重新穿上戲裝,登上戲台。(圖為三堆村二都戲劇團合影...
乘車路線:每天5趟車,分為早班車、中班車、晚班車。早班車早晨8:00從南漳發車,中午12:00左右到達板橋集鎮街道,然後又從板橋發往南漳;中班車發車時間分別為9:00、10:00、11:00,分別發住板橋雷坪、竹坪、北峰;晚班車發車時間為下午2:00,途經馮家灣村,終點站板橋集鎮街道。自駕路線:從南漳縣沿S305...
清源村別名南門坑底。東鄰余山崗至角林5公里,西與烏石嶺交界至竹坪5公里;北與三望洋接壤至縣城7公里,南連外韋村至三頭湖西山頂3公里。村落總面積7.7平方公里,;年均氣溫14.3℃,現全村人口354戶,1542人,耕地860畝。轄清源、姜厝、底洋仔三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 歷史上南門坑底、姜厝、外韋三村總稱...
金竹坪牌霍山黃芽、郎菜、薇菜等。動物:草鹿、毫豬、野豬、靈貓、松鼠、果子狸;珍稀動物 甲板龜、穿山甲、鹿獐;鳥類:長尾錦雞、畫眉、鷂鷹、百靈、山和尚、八哥、黃鶯、白頭翁。植物 一級保護植物有水杉;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銀鵲樹、香果樹、鵝掌揪、小勾兒茶、銀杏;三級保護植物有似血杜鵑等。經濟概況...
民國26年(1937),江口縣所轄大平芒、沖蓬溪、十二灣與銅仁縣長坪、金家溝、鹽井河互換。民國30年(1941),松桃縣的龍眉、快場兩保劃歸江口縣;江口縣的竹林灣、獅子頭、太平坡、楊家寨、朱家坡、西溪、龍塘、道長嘴、乾竹坪、川洞撥給石阡縣,石阡縣屬王家屯、狗牙撥給江口縣。民國32年(1943),撤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8—1935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桑植蘇區,屬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先後建立桑植、鶴峰、石門、慈利、長陽、五峰六縣聯縣政府(縣治桑植白竹坪),桑植、慈利聯縣政府,桑植、龍山聯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湘西行政督察區代管。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由湖南省第八行政...
雷嶺河發源於雷嶺大山南麓,是龍江支流華湖水上游,自北向南,由龜山彎、赤竹坪、南溪3條支流匯合於雙溪後經鵝地流入惠來縣境。在潮南區境流程9.5千米,流域面積61.0平方千米。源流常年不枯。氣候 潮南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帶,海洋性氣候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夏長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
同日,接管了鎮遠縣,並將舊政權設的一區十三鄉(鎮),改劃為四區十三鄉在(鎮):一區(涌溪)轄氵舞陽鎮,太極鎮(兩路口),涌溪鄉,新民鄉(金堡鄉);二區(蕉溪)轄盛寧(蕉溪)鄉,江古鄉;三區(青溪)轄青浪鎮,竹坪鄉,羊坪鄉,鋪田鄉;四區(龍場)轄龍場(羊場)鄉,都坪鄉,大地鄉。1...
蓼皋水竹坪、上大坪、下大坪、白臘塘的魯喜之後裔,分別從長沖、卡落和梭道遷去的,還有不少遷往外省外縣。現在全縣龍氏宗親派字輩統一為:再下通光昌勝秀,承先繼祖宏志修。文延武魁方俊茂,永世圖強名九州。卡魯龍姓字輩為:長延祖宗宏緒,大啟世代人文。鐘毓賢良俊秀,上兆景星慶雲。卡落村現註冊的龍姓...
1947年9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劉伯承、鄧小平所部三縱八旅攻克立煌縣城,建立民主政權,更名為金寨縣。五猴山位於金寨縣張畈鄉境內,張畈鄉位於金寨縣南部,與燕子河、天堂寨、水竹坪、青山等鄉鎮毗鄰,總面積104平方公里,轄六個村,95個居民組,8230人,是全縣山區面積較大的鄉鎮之一。張畈鄉是資源大鄉,林業資源...
1958年建立傅家堰公社(九里坪劃出另設)。1961年恢復為長陽縣八區。1963年5月年劃歸五峯縣為傅家堰區。1975年為五峯縣傅家堰公社,九里坪劃歸牛莊。1984年為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傅家堰區;4月,傅家堰設有大龍坪鄉、傅家堰鎮、橋坪鄉、苦竹坪鄉、漁泉河鄉5個小鄉(鎮)。1987年7月,大龍坪鄉與橋坪鄉...
現今的永安關下的下壩洞村(原是下馬洞)掩竹坪(原是掩頭坪)蔣家嶺村(蔣家嶺村民並不姓蔣,而是姓何,原是將軍嶺),可見古戰場的戰地金戈鐵馬,炮聲隆隆。亦可見永安關是一直就不安寧。長征的紅色通道—永安關 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衝破國民黨的四次大圍剿,開始了史無前例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一方面軍...
定碩(仲方)公自南朝元嘉末,築室奠基寧都赤(雪)竹坪,至隋開皇年間“七宣”公分徙的一百四十餘年間,是南遷之後賴氏衍播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赤竹坪改作縣署後,燦公(文輝)七子及其後人紛紛遷徙各方,長子昭公(宣著)後裔居縣城及七里、武村、蓮湖等地開基。次子得公(宣仁)...
萬馬河發源於風平鎮平河村東北部,主幹流32.5千米,徑流面積265.7千米。勐古河發源於遮放鎮謝里寨,流經戶那、芒海、賴南,與南開河匯合後流入緬甸境內,市境徑流面積105.9千米。芒杏河發源於勐戛鎮從崗寨,流至橄欖坡注入怒江,市境徑流面積175.6千米。芒市河 芒市河發源於龍陵縣金竹坪村北部諸山溪,從...
截至2014年10月31日,原木葉溪鄉下轄11個行政村:小漁溪村、地婆溪村、楓木坪村、木葉溪村、黃土田村、惡灘村、千公牛村、細米溪村、茶坪村、芷溪村、多一塘村;原五郎溪鄉下轄3個行政村:五郎溪村、牛皮寨村、金廠坪村。截至2020年6月,三道坑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木葉溪社區、小漁溪村、千公牛...
清雍正八年(1730)胡姓由慶元荷地東山遷居符家壋,後吳姓從岱陽頭遷入。相傳吳、胡兩姓遷此之前,就有一符姓農民在村搭蓋山樓種植香菇,故名符家壋。1950年屬第二區(斜灘區)竹坪鄉;1961年劃歸鰲陽區竹坪小公社,1965年歸岱陽公社設符家壋大隊;1981年改為清源公社符家壋大隊。1984年撤社建鄉,同時...
雙苗尖位於壽寧縣北部的托溪鄉大黍村境內,與慶元縣留香、竹坪、江根等村交界,離縣城39公里,面積2萬多畝,其中壽寧界內近萬畝,主峰海拔1626米,是閩東第二高峰。雙苗尖風景區漫山遍野的紅白杜鵑花、神秘的奇形怪石、清澈見底的山澗溪水,被原始叢林灌木湮沒的石階古道……使人目不暇接。流水叮咚、鳥鳴唧唧,...
七都鎮地處蕉城區東部,東臨海邊與漳灣鎮及八都鎮雲淡村隔海相望,南接金涵鄉,西與石後鄉相鄰,北與九都鎮、八都鎮相接。轄區總面積75.46平方千米。地形地貌 七都鎮的西、北部為山區,東部為丘陵、平原、淺海、灘涂。七都溪自西向東橫穿全境。七都溪以北諸山,有大彎頭山、竹坪崗山、崩壠山、五馬峰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