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唐代以前,芙蓉先後屬鐔成縣、舞陽縣、龍標縣地。唐太宗貞觀年始名徽州。乾符六年,潘楊二姓東掌飛山峒。五代後梁太祖乾化元年芙蓉屬“十峒”之一,時稱"芙蓉峒"。
北宋元豐四年始建蒔竹縣,崇寧二年(1103)寓“綏之以寧”之意而更名綏寧縣,沿用至202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改隸靖州,明朝中葉開始,以靖州由一里、由二里、寨市里(統稱三鍬里)苗寨為中心向湘黔邊界數百平方公里苗族侗族聚居區延伸組合而成的一個巨大的苗款組織,以三鍬里為“鍬頭”,即由一里、由二里、寨市里苗二十四寨為三鍬;綏寧縣五鍬為:羅岩里、石驛里、芙蓉里、半里里、外羅岩里,"芙蓉里"包括在其中, 據《靖州直隸州志》卷二建制記載,四里分為羅岩里苗、石驛里苗、芙蓉里苗、半里里苗。具體為,羅岩里苗轄大宅團、小水、梗頭、中團、木腳、太平岩、大塘口等;石驛里苗轄蒙團、寺坪、石壁、所里、流源、下鄉、寨頭堡、雙江、臨口等;芙蓉里苗轄里湧、鑾塘、金殿、塘沖、曹家沖等;半里里苗轄雷團、竹坪、南地、竹塘、路塘、甘溪、梓壇、洞雷、恩哥、都壘、長安堡等。對於芙蓉里苗轄里湧、鑾塘、金殿、塘沖、曹家沖的論敘,以現在行政管轄區域的範圍就包括: 里湧、鑾塘、菁蕪洲、蔣家堡、九龍橋、芙蓉、坪溪、瑤朗、天坪、甲田、金殿、爐溪、塘沖、江口、老王腳、曹家沖等村寨。
明永樂八年 (1411) 芙蓉時屬靖州府綏寧縣臨口司管轄。清朝雍正四年 (1726) 知縣鄔潘捐俸設義學於臨口,清乾隆十一年 (1746) 知縣董琰奉文準設義學處於芙蓉里等,均為訓苗而設雙木沖。為訓瑤,苗。每處義學教師束修每年可於縣庫領取膏火銀兩。各處書塾均新建有房屋間,置有學田畝不等作為辦學基全延請明師,聚集一般貧寒生童就學。芙蓉里義學書塾因人員和貧窮問題曾經多次遷移,民國初期遷至芙蓉木林庵辦學堂。後期相繼遷到芙蓉各寨(蔣家堡、上陳團、下陳團等)辦學。"芙蓉里"名稱明清兩朝未變。
中華民國初期仍然以"芙蓉里"相稱。民國22年 (1933) 芙蓉里改稱"芙蓉鄉" ,後與臨口,雙江,菁蕪洲等南部地域合併,再次改稱"蓉江鄉"。芙蓉苗族八寨統稱"芙蓉"。
1934年12月12日中央軍委一、二縱隊分別從流源、辰口向西進至芙蓉以及附近的金殿之間宿營。中央軍委領導負責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李德、王稼祥、張聞天等在芙蓉木林庵緊急召開會議。所以,通道轉兵會議會址就在芙蓉村。
通道轉兵: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和軍委主要領導人在芙蓉木林庵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紅軍前進的戰略方向問題。毛澤東力主放棄去湘西會合二六軍團的意圖,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前進,爭取主動。他的正確主張得到了與會大部分同志的贊同。史稱“通道轉兵”。它不僅使紅軍避免遭受全軍覆沒的命運,而且為黎平會議乃至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條件。
1951年11月20日,原屬綏寧縣蓉江鄉的流源. 辰口. 雙江口. 芙蓉. 金殿等地域劃歸通道縣,1954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撤消舊通道縣,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幾百年的芙蓉苗人隨之成侗族。
行政區劃
1951年11月20日屬綏寧縣蓉江鄉芙蓉劃歸通道縣,1958年屬雙冮公社芙蓉大隊,1984年改芙蓉村,屬通道侗族自治縣菁蕪洲鄉行政村。
地理環境
中草藥資源,貯藏區域達9900畝。084公路橫穿而過,地下水資源充足。
自然資源
粘土、鐵礦、中草藥豐富,還有松、杉、雜等多種樹木。
人口民族
0.13萬,侗族(1954年前屬苗族)
社會事業
村合作社: 通道昌甫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
村里單位:芙蓉村信用社、芙蓉村廣播站
學校名稱 : 芙蓉完全國小
歷史文化
世裔苗風,蘆笙,刺繡,哆嘎哆吔,奇特打三朝習俗“拍外婆”等
地方特產
有白菜、蘿蔔、鹽菜、通道生薑、通道侗織錦、侗帕、糯米酒、農燒酒、峒王酒、醃製香酸魚、香酸豬、鴨肉、侗鄉蕨粑等
風景名勝
芙蓉三村八寨
通道轉兵會議會址遺址
陳團寨門
木林庵
江頭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