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大禾人面紋方鼎(大禾人面紋方鼎)

商代大禾人面紋方鼎

大禾人面紋方鼎一般指本詞條

大禾人面紋方鼎為商代青銅器,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約1958-1959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炭河裡鄉。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商代大禾人面紋方鼎
  • 館藏地點: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 所屬年代:商
  • 所屬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南婁底
文物介紹,發現歷史,研究考證,人面身軀復原推想,文化內涵,女權構想,文物欣賞,

文物介紹

大禾人面紋方鼎是中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鼎。年代為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圍有雲雷紋,人面的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鼎腹內壁鑄“大禾”兩字銘文,因此鼎亦被稱為大禾方鼎。
商、周青銅器以獸面紋作主題紋飾較為常見,人面紋飾較為稀有珍貴,此鼎以四個相同的人面紋裝飾器體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專家認為這組人面紋有爪而無身,屬於傳說中“有首無身”、貪吃人的凶獸饕餮一類怪神。究竟為何採用如此寫實的人面紋作主題裝飾,仍是個謎。
寧鄉炭河裡遺址——人面紋方鼎的發現地寧鄉炭河裡遺址——人面紋方鼎的發現地
從藝術形式上看,此器運用反覆、對稱的裝飾手法,布局嚴密,寫實與抽象紋飾結合。四組相同的紋飾集於一身,不僅強化了裝飾主題,而且給人視覺上以強烈的衝擊,達到特定的裝飾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銅製作者已具備了較強的寫實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發現歷史

1958年,湖南寧鄉縣黃材鎮炭河裡鄉一個叫新屋灣的小地方,一位農民在挖地時發現了這件人面方鼎。挖出來之後,他就把這件器物連同家裡的一堆廢鐵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當時,正處於全國大煉鋼鐵的年代,這件器物很快被當作廢舊金屬製品被分類集中到了廢銅倉庫,差一點就扔進了熔爐。幸運的是,這件器物的一塊殘片被湖南省博物館派駐到廢銅倉庫揀選文物的工作人員發現了。於是,他們跟蹤追擊,找到了10多塊,經初步拼對與研究,發現只缺一條腿與底部。隔了兩年,殘缺的一腿也找到了。

研究考證

人面身軀復原推想

該鼎最讓人驚奇的地方是在器物的四周各裝飾了一個又大又醒目的半浮雕人面。其實,器物上表現的對象,是有頭、有身、有角、有爪的半人半獸的“超人”,軀幹因器物平面表現的局限而隱去。
人面人面

文化內涵

對於人面鼎上的半人半獸的“超人”的身份,至少有以下幾種說法:饕餮祝融蚩尤、邦君造像、儺面、黃帝四面、所有者的祖神等等。
半人半獸是中國史前圖騰中最普遍的祖神崇拜表現方式,凝聚的是敬祖情結。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英雄或文化英雄、始祖無不在人的形象之外被加上神的力量與動物的器官,《山海經》一書就為後人留下了大量有關這些亦人亦神的始祖或英雄們的形象描述。
從傳說看,半人半獸的形象,一半是獸——主要是形體像獸;一半是人——主要是智慧像人。因此,最原始的半人半獸可能是某種族群傳說中的祖先,也可能是某個部族的英雄,可以託名為真實的或傳說的“歷史人物”,也可能是凝聚了某種部族精神寄託的憑空創造出來的“文化英雄”。人面方鼎表現的這個半人半獸,無疑是這個神系中的一位。
關於半人半獸的英雄或神靈形象,體系複雜而龐大,中國比較古老的傳說中,半人半獸主要有三種固定模式:第一種是人首蛇(龍)身,第二種是人首鳥(獸)身,第三種是怪面怪身,充滿邪氣、性情乖戾、形象醜惡,他們往往與被中原正統視為異端的方外民族的祖先聯繫在一起。

女權構想

2007年,青銅器研究專家劉森淼提出了新的理論,“大禾”或許與禾侯國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上絲禾侯”的辭句,這句話的意思是上絲這個人會見禾侯。大禾方鼎出現在寧鄉縣,表明這兒曾是商周一個諸侯方國,它是侯國國君擁有的宗廟重器。
至於人面紋飾,劉森淼認為很可能就是禾國信仰的神明或統治者形象,從紋飾寬圓的臉龐,彎如新月的眉毛,豐厚而無鬍鬚的嘴唇,可以推斷其屬於女性。
把女人塑成神明,學術界一般認為與女權有關。也許,當時大禾方國就是女權的天下,其統治者就是一個女人,關於她的一切往事早已無憑可考,唯一留下的,便是這件精美絕倫的青銅重器。

文物欣賞

專家介紹,因鼎腹內壁鑄“大禾”兩字銘文,因此鼎亦被稱為大禾方鼎。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以獸面紋作主題紋飾較為常見,人面紋飾較為稀有珍貴,此鼎以四個相同的人面紋裝飾器體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從藝術價值上看,此鼎運用反覆、對稱的裝飾手法,布局嚴密,寫實與抽象紋飾結合。四組相同的紋飾集於一身,不僅強化了裝飾主題,而且給人視覺上以強烈的衝擊,達到特定的裝飾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