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嶺農民暴動

大石嶺農民暴動

安徽省太湖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活動場所,系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石嶺農民暴動,是1930年4月中共太湖縣委組織和發動的太宿望三縣人民舉行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武裝暴動,有力地打擊了反動武裝勢力的囂張氣焰,鎮壓了土豪劣紳,大大提高了太宿望三邊區人民的革命士氣,對實現土地革命,開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石嶺農民暴動
  • 時間:1929年冬至1930年春
  • 影響:開創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做出貢獻
  • 地點:安徽省太湖縣
暴動背景,暴動過程,暴動結果,歷史影響,

暴動背景

1929年,太、宿、望三縣先遭水災,後遭蝗災;1930年又大旱,半年無雨。連年自然災害,致使農業歉收,農民生活十分困難,1929年冬至1930年春,太湖及周邊一帶農村到安慶、九江、上海等城市逃荒和靠打短工維持生計的農民就達數萬人。而國民黨政府不顧老百姓死活,勾結地方豪紳巧立名目、橫徵暴斂,地主豪紳也藉機囤積居奇,致使糧價飛漲,一擔稻穀由原來的2元4角猛漲到5元,廣大農民瀕臨絕境,民怨沸騰,農村中自發的“搶糧”、“吃大戶”事件時有發生。對此,太湖縣黨組織負責人甘信元清醒地認識到:“只要具備必要的組織和領導條件,革命就大有可為”。
在廣大民眾面臨天災人禍的情況下,中共太湖縣組織團結民眾,成立了抗租抗債委員會,甘信元任主任,陳大虎、殷幼堂、張祖元、葉仁山、陳振元、葉義山、汪紹榮、孫敬純為委員,積極領導人民開展生產救災鬥爭,主要以張貼告示、密送通帖和公開出面等形式,警告地主豪紳不準抬高糧價、物價,要減租減息,如“鹽賣五十鈔,將你家屋燒”、“稻賣兩塊八,哪裡捉到哪裡殺”,對地主豪紳和姦商威懾很大。1929年9月間,中共太湖特區委利用縣城出燈會之機,在縣城內的大街小巷張貼了“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打倒蔣介石!”、“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工農紅軍萬歲”等革命標語,大造革命輿論,使得反動派驚魂不定。除此之外,抗租抗債委員會還組織了換工隊和互濟會,村幫村,戶幫戶,組織農民集體抗災,扶苗搶種,互通有無,團結抗災。與此同時,黨組織還在望江組織了革命農協會,反對國民黨控制的農協會;在宿松借打“乾旱鬼”為名,組織農民、漁民打同善社,把下倉、金塘、洪嶺、許嶺、九成等地同善社香燈的房子全部搗毀。
1930年3月下旬,縣委書記甘信元在望江上花棚召開縣委擴大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陳大虎、殷幼堂、葉仁山、葉義山、張祖元、孫敬純、陳振元、卓金和、汪紹榮等縣委委員和各支部負責幹部20餘人。會議決定在太、宿、望三縣邊區舉行武裝暴動,引導農民由經濟鬥爭轉向政治鬥爭,組織革命武裝,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4月初,葉仁山、孫敬純又分頭在大石嶺和上花棚召開支部大會,向黨員傳達了縣委的決定,進一步討論了行動計畫,號召黨員迅速深入到農民中去做宣傳鼓動工作,為回響起義做好充分準備。

暴動過程

1930年4月14日,大石嶺武裝暴動正式舉行。暴動前夕,由甘信元主持在大石嶺葉仁山家召開了縣委和赤衛隊負責人會議,討論具體行動方案。因望江縣李家新屋大土豪李貫珍家糧食最多,且抬高糧價,於是決定組織民眾以買糧為名攻打李貫珍家,由甘信元組織和指揮這次暴動。暴動的訊息一傳開,立即得到民眾積極回響。當陳大虎、殷幼堂、葉仁山、葉義山、孫敬純等率領赤衛隊到達李貫珍家時,農民就已集中了數百人,他們高喊:“我們要買糧,我們快餓死了!”並將李貫珍家圍住。在農民的協助下,甘信元指揮赤衛隊很快衝進了李家,繳獲了長槍20支、手槍2支、子彈數千發,劈開了李家糧倉,當場把200多擔糧食和1000餘件衣物分給了農民。李貫珍負隅頑抗,被赤衛隊綁縛在樹上,由殷幼堂開槍將其當場鎮壓。隨後,陳大虎、殷幼堂、葉仁山指揮赤衛隊來到大石嶺,抄了大土豪韋大衍的家,繳獲長槍5支、手槍1支,將繳獲的糧食、布匹全部分給了民眾,並把韋大衍抓到金徐屋後山就地鎮壓。4月18日,縣委在太湖蔡家田埠召開會議,決定收繳望江縣長嶺自衛團的武器,自衛團聞訊逃走,槍未繳成。後赤衛隊又抄了大石嶺楊和義、韋曉山等地主豪紳的家,燒了楊和義家房屋,逮捕了地主吳紹周。對此,廣大民眾拍手稱快,奔走相告:“打死李貫珍,槍殺韋大衍,火燒楊和義,活捉吳紹周”。此時,暴動達到高潮,參加暴動的隊伍發展到2000餘人(其中望江縣有100餘人,宿松縣50餘人)。
4月20日,甘信元、陳大虎、殷幼堂、葉仁山、葉義山、孫敬純等在大石嶺五顯廟召開了2000餘人參加的民眾大會。會上,用廟帳做成一面紅旗,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太望赤衛隊,陳大虎、殷幼堂任正副隊長,甘信元、葉仁山任正副指導員。會後,在大石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大家高興地唱著紅色歌謠:“邊牛擔種我不問,十擔八擔我占分,窮人要想得翻身,跟著紅軍鬧革命……”往日死氣沉沉的村莊,霎時一片歡騰。至此,大石嶺農民暴動取得階段性勝利。

暴動結果

1930年4月29日至5月4日,安慶中心縣委在桐城會宮(現屬樅陽縣)召開安慶地區各縣聯席會議(又稱桐城會宮會議),中央軍委巡視員李翔梧主持會議。會議號召廣大工農民眾行動起來,大力開展武裝鬥爭;會議指示太湖縣委要向西北鄉發展,與潛山紅軍聯合,向安慶方向發展,並在太、霍、潛、桐、望等處舉行最大聲勢的游擊。縣委書記甘信元參加會議。甘信元外出開會期間,縣委工作由陳大虎、殷幼堂負責。5月初,陳大虎、殷幼堂在蓮花尖主持召開縣委會議,決定奔襲劉羊五羊畈李伯超家(李為國民黨太湖縣財政局長,當地豪紳),部隊行至中途,甘信元從桐城開會回來,亦隨軍出發。赤衛隊100餘人從大石嶺經駝龍山往五羊畈前進,在路過新倉時,把朱孟陽、盧國耐等10多戶地主老財的賬目燒毀,又發動農民搬出地主家的糧食,分給了當地貧苦農民。當晚,赤衛隊趕至五羊畈。16日清晨,赤衛隊包圍了李伯超家,迫使李家交出衝鋒鎗、手槍各1支和長槍5支、子彈1000餘發。隨後,在劉山鋪開會,打算把隊伍開赴潛山,與潛山紅軍會合。不料,李家在與赤衛隊周旋的同時,派李伯超的胞弟李仲耿向國民黨太湖縣政府告密。當赤衛隊返回途中在金雞嶺休息時,遭到國民黨太湖自衛團、商團500人的襲擊。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甘信元決定組織突圍。陳大虎挺身而出進行掩護,戰鬥中不幸被俘,殷幼堂、楊水連、孫大朵、孫能勤、陳姓恆、徐月進6人也當場被俘,汪紹榮受傷,大部分人員泅水往新倉、駝龍撤回。第二天,陳大虎、殷幼堂等7人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在太湖縣城北門外英勇就義。這次戰鬥失利,使革命力量遭受了嚴重損失,從此黨組織、赤衛隊轉入艱苦的地下鬥爭。

歷史影響

大石嶺暴動持續一月有餘,先後圍抄了太湖、宿松、望江李貫珍、韋大衍、楊和義、韋曉山、胡玉庭、李宗符、章柳台、吳紹周、李伯超等20多戶土豪劣紳之家,繳獲槍枝90多支、子彈萬餘發,沒收稻穀2000多擔、布500多匹、衣物3000餘件,並對罪大惡極的李貫珍、韋大衍等4人進行了鎮壓,有力地打擊了地主豪紳,威震太、宿、望。1930年5月5日,中央特派員李翔梧在《關於皖省縣聯席會議情形給中央報告》中肯定了太湖縣委的工作,指出,“太、宿、望三縣的組織基礎,在安慶所屬各縣可以說是最好的”,並指示太湖縣,應將黨的組織和武裝“向西北方向發展,與潛山縣紅軍聯合,向安慶方向發展。並在太、宿、潛、桐等處舉行最廣大的游擊”。根據上級指示,太湖縣委與潛山黨組織取得了聯繫,並在經濟和精神上得到潛山黨組織的支持。但是,金雞嶺戰鬥失敗以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瘋狂反撲,制訂了為期一年的“清剿”計畫。太湖方面有國民黨自衛團團長鬍鹿鳴率領的自衛團100餘人、大豪紳韋大斯(韋大衍之兄)組織的聯村團70餘人,望江縣有由國民黨縣長馬吉悅率領的自衛團90餘人和宿松縣的“清剿”隊100餘人,全部集結在暴動中心地區大石嶺周圍,施行“村村清、戶戶點”,大肆通緝捕捉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使黨的活動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革命暫時處於低潮。但甘信元等縣委負責人仍堅持地下鬥爭,大石嶺暴動後,甘信元曾陪同皖北特委書記一同到上海找上級黨組織(江蘇省委)匯報過一次工作。金雞嶺戰鬥失利後,他又兩次冒著生命危險到安慶尋找上級黨組織,均未找到。後來,甘信元、張祖元先後被迫出走,孫敬純被望江自衛團和便衣隊抓捕後英勇就義,葉仁山、汪紹榮積勞成疾相繼病故,陳大虎等慘遭殺害。在這危難時期,縣委領導人卓金和、葉義山、陳振元等仍繼續領導黨員、赤衛隊和農民民眾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頑強的鬥爭。1931年12月,縣委在大石嶺卓家埠召開縣委擴大會議,整頓黨組織,誅除了叛徒吳得純、阮振山、李炳煌、董得皇。1932年9月,在太湖東鄉鎮壓了農民仇恨的“雷公四王”(即大豪紳雷氏四兄弟)。1931年4月和1933年5月,葉義山、卓金和分別率領葉述禮、李金六等到江南祁門、浮梁等地,建立黨的外圍組織旅贛六邑同鄉會,繼續發展黨組織,積蓄革命力量,準備發動第二次武裝暴動。但是,由於國民黨反覆“清剿”,鬥爭極端艱難。1933年5月,縣委書記葉義山在江南秋浦被捕,同年10月在太湖英勇就義。卓金和等將革命武裝轉移到楊柳湖一帶,開展秘密活動。1935年春,縣委書記卓金和曾帶20餘人的武裝,分乘兩條船,到安慶尋找上級黨組織未果。同年8月,卓金和在安慶楊柳湖被豪紳楊某密告遭捕,於1936年4月在太湖縣城英勇就義。
大石嶺暴動最終失敗了,失敗的原因除敵我力量懸殊外,主要是受李立三“左”傾盲動錯誤的影響。1931年3月30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安慶工作會議決議案關於“立三路線給這個區工作上的影響”中指出,“太湖、潛山、宿松及安慶的鄉村高河埠……均進行過長期的鬥爭,到游擊隊形成紅軍,因為未做鞏固蘇維埃的一切民眾工作,人人攻堅不惜犧牲自己的力量,結果變成無後方的戰爭,使紅軍遭受了很大挫折”。甘信元後來回憶大石嶺暴動很惋惜地說:“當時的鬥爭方向和道路基本上是沒有錯的。先從建立黨的組織著手,接著把發動民眾和準備武裝活動結合起來進行。構想如果不在1930年春夏之交發生急躁冒進行動(……其實就是當時縣委的一點基本力量——拉出去公開活動……),而堅持按過去隱蔽的點滴積累的方針幹下去,不就有希望向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建立根據地的方向發展嗎?”大石嶺暴動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卻從政治上、經濟上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太、宿、望地區的統治,有力配合了六霍起義和請水寨起義,聲援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同時造就和鍛鍊了一批革命幹部隊伍,喚醒了民眾、擴大了黨的隊伍,在太、宿、望邊區播下了革命火種,揭開了黨在太湖地區開展武裝鬥爭的序幕,是太湖歷史上又一塊輝煌的歷史豐碑。此外,一些參加暴動的人員在轉移到外地之後,繼續從事革命鬥爭,或成為當地革命鬥爭的骨幹,或英勇犧牲,用實際行動續寫著“太湖篇章”。
為紀念大石嶺農民暴動,緬懷先烈,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我縣乾群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1996年6月,太湖縣委黨史辦在暴動舊址立紀念碑一座。紀念碑由碑座、碑身及平台台階組成。碑座為朱紅色三稜錐,高1.9米;碑身主體由三十塊白色變截面柱組成,高12.4米,上部紅色圓圈貫穿其中,遠眺似三把直立的大刀,寓意太、宿、望三縣人民高舉大刀進行武裝鬥爭;平台台階四組合二十級。紀念碑面朝西南,碑座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原省政協主席張愷帆撰寫的“大石嶺農民暴動紀念碑”;右側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原中共太湖縣委第一任書記、大石嶺農民暴動領導人甘信元修改審定的中共太湖縣委、縣政府為暴動事件撰寫328字的紀念碑文;左側黑色大理石上刻有為革命捐軀的陳大虎、殷幼堂等十三位烈士的英名。2004年8月,大石嶺農民暴動舊址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底,大石鄉人民政府出資對紀念碑進行了整修。
大石嶺農民暴動
大石嶺農民暴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