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哲學叢書:人生哲學讀本

本書從人生歷程的諸多角度幫助人們把握人生哲學知識。從追問人生開始,啟示讀者達到對人生的哲學理解,進而把握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豐富的人生追求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倡導人們追求卓越的生命品質,創造神奇的人生;感受苦樂感恩生活,創造幸福的人生;超越生命的種種限制,乃至生死大限,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通俗易懂的語言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動典型的人生故事展示出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為人們理性、智慧、幸福、完美地把握人生提供啟迪。

基本介紹

  • 書名:大眾哲學叢書:人生哲學讀本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264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 作者:李春秋 王引蘭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5509627, 978751550962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大眾哲學叢書之一,共5冊。

作者簡介

李春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副會長、珠海市哲學學會會長、電子科大中山學院客座教授。發表個人專著和合作專著近30本,論文300多篇。代表作有《通俗倫理學》、《生態倫理學》、《人生與道德》、《傳統倫理的價值審視》等。先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和教育部社科研究項目多項,主編完成教材近30部,辭書多部。

圖書目錄

第一章追問人生
關於人生的哲學理解
我們為何而生?
人生的價值和追求
第二章擁抱生活
人生的主動與被動
生活的理想與現實
生活的矛盾與自由
第三章挑戰命運
人生的機遇與命運
生命的義務與責任
挑戰自我挑戰命運
第四章面對抉擇
人生的順逆與悲歡
人生的困惑與抉擇
人生抉擇智仁勇
第五章體驗成敗
人生的成敗與得失
人生成敗的定律與自覺
生命的旨趣與況味
第六章領悟情理
人生的情感與理智
生命的規範與綻放
通於情而達於理
第七章追求卓越
人生的平凡與神奇
卓越個體與超凡個性
造就卓越的生命品質
第八章創造幸福
人生的苦樂禍福
感受苦樂感恩生活
人生幸福的創造
第九章超越生死
人生的限制與超越
生命的安頓與信念
生命的執著與灑脫
第十章走向完美
人生的境界
人生信仰真善美
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前言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在中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李春秋
河南教育學院副教授 毛蔚蘭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一門古老而常新的學科。一部哲學史是哲學家與大眾互動交流的歷史。
在我國,哲學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與人民大眾中流行的富有哲學意蘊的民間成語故事、寓言、諺語、俗語等交織在一起。隨著近代西方(主要是歐洲)近代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入,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新哲學的思考,經歷著一條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中國特色之路。
一、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前輩開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探索
中國共產黨90年曆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過程,也是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毛澤東說:“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①還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②中國共產黨人、老一輩革命家,在馬克思哲學大眾化過程中做了大量成功的探索。
在這當中,中共一大代表,解放後被毛澤東親自任命的武漢大學校長李達是傑出代表。李達早年先後在武昌、上海、北京、湖南、廣西等地的大學講授唯物主義哲學,著有《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經濟學大綱》、《社會學大綱》。1926年他用淺顯易懂文言文寫的《現代社會學》再版14次,“革命者幾乎人手一冊”。
——————————
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頁。
1936年紅軍到達陝北後,李達給自己的老友“潤之兄(毛澤東)”寄去自己寫的哲學著作,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認為對後來寫作《實踐論》、《矛盾論》有重大參考價值。在李達看來,唯物辯證法不僅是認識的方法論,同時又是實踐的方法論。 他的課走到哪裡火到那裡,甚至馮玉祥還在1932年、1939年請他去講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①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倡導者、實踐者。
毛澤東早在革命戰爭時期,就開始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大眾化。毛澤東寫下的《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這些用生動活潑、民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語言寫下的論著,對黨的幹部、士兵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教育,使幹部民眾掌握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常識,幫助他們在革命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卓有成效。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書中,在闡述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大眾性時認為,新民主主義文化“應該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② 這無疑成為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重要指導原則。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成為執政黨。針對當時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還未占據主導地位,封建迷信思想、小農思想意識、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等還在社會生活中影響甚大的情況,我們黨重視在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1950年6月,毛澤東指出:“對知識分子……要使用他們,同時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改造,要讓他們學習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論等幾門課程。”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根據毛澤東講話精神,邀請哲學家艾思奇講社會發展史。由此,全國興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熱潮,廣大幹部民眾比較系統地學習掌握了社會發展史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常識,受到了一次比較普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取得顯著成果,為正在進行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證。隨後,在全國各戰線出現學哲學用哲學的熱潮,湧現了諸多學習組織和學習積極分子。這一場運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中國哲學史和世界哲學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①毛澤東提出:“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民眾手裡的尖銳武器。”②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眾性學哲學用哲學運動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哲學被簡單化地曲解為“鬥爭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受到嚴重摧殘。
改革開放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方針,支持開展真理檢驗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恢復和繼承了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獲得了大解放,衝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糾正了“左”的錯誤思想,又一次受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教育,為改革開放的實踐奠定了認識論基礎。改革開放的實踐帶來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
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陳雲不愧是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典範。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情有所鐘,把‘學好哲學,終身受用’作為學習總則。他提出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的15字名言,深刻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③陳雲“在不同場合多次以毛主席三次與他談話學哲學為例大力提倡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他不僅刻苦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且緊密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讀到自己的血液里、骨髓中,力求真正學懂弄通,隨時隨地、正確靈活地運用。所以,他在重大歷史關頭和重大問題上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的立場和正確的觀點、主張。”④陳雲始終注意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形勢,發現問題,要求黨內同志堅持正確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