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府,中國明朝時期設立,管轄如今雲南省大理市、洱源縣、祥雲縣部分地區,1913年廢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府
- 設立時間:中國明朝時期
- 管轄:雲南省大理市、洱源縣、祥雲縣
- 廢除時間:1913年
大理府,中國明朝時期設立,管轄如今雲南省大理市、洱源縣、祥雲縣部分地區,1913年廢除。
大理府,中國明朝時期設立,管轄如今雲南省大理市、洱源縣、祥雲縣部分地區,1913年廢除。...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西部,又名葉榆城、紫城。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積3...
大理府考試院位於大理古城博愛路北段東側,今大理農村電影博物館後面,是清代 滇西北童生考舉的場所。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明代,原...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
清代大理城,是指由滿族貴族建立的王朝在 1644年建立的一座城市。...... 清代沿用明朝的制度,仍然設大理府、太和縣,而大理府府城和太和縣的治所依然是大理城。...
大理市,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地級行政區首府。大理市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雲南地區...
大理鎮是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轄的一個鎮,是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所在地。大理市大理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四十四...
復興路是大理古城從南至北的主要街道。從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築府城,歷經清代到民國年間,街道的格局和民居建築沒有大的變化。到20世紀90年代,大理古城...
大理市博物館,位於雲南省大理市中和鎮南門內正街。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是大理市文物收藏、研究與陳列的機構,屬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博物館建築面積2650平方米,主要...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挖色鎮,地處挖色鎮東邊,距挖色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市38公里,交通方便。...
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圍分布甚廣,它們以古城為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布。...
大理的文廟始建於明代初期,舊址在現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門東,大理文廟的建築幾經變遷和拆毀,2014年12月11日,大理文廟恢復重建工程正式開工,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日前...
上關花是大理四絕之一。大理四絕是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著名的四大景觀,又稱風花雪月。四大景觀分別為: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諾鄧古村,位於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城西北,村中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築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築群,被稱為“千年白族村”。 以雲龍縣城諾鄧鎮為中心的諾鄧景區,...
挖色鎮(古稱魯川)隸屬於雲南省大理自治州大理市,下轄6個村委會、15個自然村、5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為21340人。挖色鎮位於洱海東岸,地處大理市中東部,北與雙廊鎮...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改永昌守備道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領大理、鶴慶;麗江、永北、永昌、順寧、楚雄、姚安、景東、蒙化等十府。雍正八年七月丙申(...
“大理府第一文明古鎮”大城古鎮位於挖色鎮以東1.5公里,此鎮歷史悠久,民國以前一直是洱海東岸的經濟行政中心...
千年白族村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果郎鄉諾鄧村,自唐代南詔時期以來近1300年村名一直沒有改變,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邑。2002年1月24日,雲南省人民...
李元陽纂《嘉靖大理府志》記載:“後開五井,始分行鹽,地方台井之鹽,專行大理;五井之鹽,專行永昌。”可見諾鄧等五井地區所產食鹽在滇西早已負有盛名。雍正《雲龍...
李元陽(1497年-1580年),字仁甫、號中溪,白族,雲南大理人。明代雲南著名文學家、理學家。嘉靖五年中進士。...
洱源縣是雲南省大理州下轄的縣之一,它位於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國土面積2875平方公里,是漢、白、彝、回、傣、傈僳等24個民族雜居、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