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檔

大牌檔

大牌檔一般開在橫街或巷內,在路邊搭起檔口,並在旁邊擺設台凳供食客坐下。

大牌檔的名字,起源於早期香港政府發給大牌檔經營的牌照比當時發給一般小販的為大,並需懸掛在當眼地方。於是擁有這個大牌照的檔,就被稱為“大牌檔”。由於大牌檔在香港漸漸式微,香港年輕一代知道這情況的不多,加上“排”跟“牌”同音,很多人誤以為大牌檔是因為在街邊一排排地排列而得名,因此,很多人誤稱為大排檔。大牌檔在香港已經式微但在中國大陸仍然長盛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牌檔
  • 外文名:Dai Pai Dong 
  • 別名:大排檔
基本介紹,歷史,香港式微,

基本介紹

是指一種起源自香港、在街邊提供飲食的露天熟食檔口。典型的大牌檔格局除了流動(或固定)的製造食物的營業攤檔外,還有數圍椅桌在旁,供食客即時食用。由於大牌檔的美食與風味獨特,所以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並且引起有關文化傳承的討論。
大牌檔

歷史

早年在中上環一帶有不少大牌檔,包括威靈頓街、禧利街及吉士笠街等。
大牌檔在20世紀50至70年代的香港,是市民主要的飲食地方,大牌檔價格相宜,食物選擇又多,因此甚受普羅大眾歡迎,更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大牌檔所提供的食物種類繁多,中西兼備,中式有小菜、炒粉面飯、魚蛋粉面、白油條等,西式的有多士三文治、港式絲襪奶茶咖啡鴛鴦等,亦有紅豆沙芝麻糊等中式甜品。因為大牌檔在露天地方現叫現做的,一般採用火水爐煮食,爐火能較猛,因此大牌檔小菜以鑊氣夠而夠惹味著名。
大牌檔的另一特色是光顧一家檔口後,仍可同時在隔鄰多家檔口叫其他種類的食物,而各檔口皆樂意與這樣合作,並共用家俬。舉例早餐想吃白粥加腿蛋治(火腿蛋三文治),商店可能只能給他腿蛋治,但他會叫隔鄰粥麵店送上一碗白粥。結賬時,有為鄰店代收,亦有要求客人分別付款。
光顧大牌檔,一般須坐在街邊進食,沒有空調,也可能沒有上蓋,有的話多是帆布搭建的假屋檐,雖甚有風味,但準備中的食物與用過的碗碟都只能放在街上,而用膳後的碗筷亦常在攤檔,衛生環境比較差。設有大牌檔的街道也令車輛很難通過,為途人帶來不便。

香港式微

由於香港政府已停止發出大牌檔牌照,傳統大牌檔在全香港只剩下 28 檔,主要集中在中環士丹利街(陳泗記)、吉士笠街(水記)、美輪街(勝香園)、伊利近街(玉葉)、結志街(蘭芳園)、大坑安庶庛街(順興、炳記),九龍深水埗耀東街(強記)、石硤尾街(漢發)及基隆街。其他的都已經搬遷到鄰近的市政大廈的熟食攤檔繼續營業。另澳門亦有相近的大牌檔,亦同樣被遷往附近街市上的熟食攤檔,在下環和各堂區仍有為分散的傳統街邊大牌檔;較為人熟悉的典型是在營地大街的保記牛腩河和氹仔大利來豬扒包,已消失的有在前工人球場側的較大型的大牌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