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通寶

大燕通寶

大燕通寶,中國古錢幣之一。

五代初大燕皇帝劉守光公元911年(應天元年)鑄,國號錢,錢徑25mm,穿徑6mm,郭厚1mm,銅質,重約4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燕通寶
  • 出土地點:出土于山東省濟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區
  • 所屬年代:天元年
  • 出土時間:1995年5月
特徵,出土地點,歷史背景,

特徵

主要特點:錢文近真書,光背無文,窄沿,直讀。

出土地點

1995年5月出土于山東省濟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區。

歷史背景

大燕通寶,國號錢,“大燕”國錢幣。“通寶”,古錢幣名稱,始於公元621年(唐高宗武德四年)通寶
據史載,“大燕”,是中國唐朝中期和五代初期建立的兩個割據政權的國號。一個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所建,史稱“安燕”;另一個則為911年劉守光成立,因其殘暴不仁,史稱“桀燕”。二“燕”相距約150年,均為短命政權,有驚人相似之處,都鑄造發行了錢幣。
“ 安燕”錢幣,史載明確。據《新唐書-食貨志》,759年(唐乾元二年),史思明在范陽稱“大燕皇帝”,鑄得壹元寶,後因“惡‘得壹’非長祚之兆”,當年廢止,改鑄順天元寶。“安燕”錢幣錢文隸書,形制相同,以一當開元錢一百,錢徑34mm左右,幣重13克左右。
“桀燕”錢幣,學界似有爭議。目前可以肯定的,為劉守光於911年(應天元年)所鑄應天元寶、順天元寶、乾聖元寶和應聖元寶,均大值錢幣,背萬、背千、背百和背拾。“桀燕”錢幣,形制相同,錢文近真書,錢徑32mm左右,幣重在15-19克之間。
大燕通寶,非“安燕”錢幣。理由如下:第一、錢文書體、特點不符。錢文是錢幣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大燕通寶錢文近真書,與“安燕”時期錢文風格和時代特徵相異。唐代錢文通行隸書,“安燕”錢幣亦是如此。第二、史載清楚,沒有疑義。安燕政權,歷帝四世,存世八年,所鑄得壹、順天錢幣,史載明確,可以採信。
大燕通寶,可以確定為“桀燕”錢幣。
劉守光於公元907年囚父,自稱盧龍節度使,909年殺兄,兼有兩鎮,被後梁太祖朱溫封為燕王。911年,割據稱帝,定都幽州(今北京),國號大燕,建元應天,故地位於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地區,鑄行了應天系列錢幣。應天錢幣,錢文近真書,史書未載,經學界先賢考證,於20世紀初確認為劉守光鑄造。
應天錢幣,體大厚重,書體拙樸,風格獨特,大燕通寶,筆畫纖細,通體薄瘦,二者形制相異,無共同之處。但將大燕通寶的書體、形制特點,與五代十國時期諸國鑄行錢幣比較,有著明顯相似的鑄行特徵和共通的時代氣息。
五代時期,軍閥割據,錢幣鑄造,史載不清。因時代的原因,五代初諸國錢幣形制、特徵,亦有明顯相同特點:年號錢和國號錢並用,時興鑄造國號錢,通行鑄造元、通寶錢,幣重在3-4克之間,錢徑25mm左右,材質多為銅質,錢文書體多為隸書、篆書、近真書。這是錢幣鑄行發展、漢字發展演變和時代因素綜合作用於錢幣鑄造的表現。
大燕通寶是國號錢。學界共識,鑄行國號錢為五代風氣:明德元年,後蜀高祖鑄大蜀通寶;升元元年以後,南唐李弁、李璟父子鑄大齊通寶和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乾佑元年,後漢隱帝鑄漢元通寶;顯德二年,後周世宗鑄周元通寶,等。
錢文書體,是漢字演變的重要載體,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大燕通寶錢文近真書,符合五代錢幣通行書體特徵。直接的佐證,是為劉守光宗主國皇帝後梁太祖朱溫於907-911年鑄造的開平錢幣,其開平通寶,稍早於大燕通寶,二幣同為通寶,同是光背、銅質,錢徑相近,錢文風格一致,尤其是書法特點,幾近相同,書體纖細,筆畫稚拙。最明顯的是大燕通寶與開平通寶的“通”字,間架結構和用筆極其相似,筆勢灑脫,明顯可見影響。
同時期近似錢幣還有:永平元寶,前蜀高祖永平年間(911-915年)鑄,錢文近真書,錢徑23mm,重約3克;鹹康元寶,前蜀後主鹹康元年(925年)鑄,錢文近真書,錢徑23.5mm,重約3.3克;天漢元寶,天漢元年(917年)鑄,錢文隸書,錢徑23mm,重約3克;天成元寶,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6-929)鑄,錢文隸書,錢徑23mm,重約3.4克;大蜀通寶,後蜀高祖明德元年(934年)鑄,錢文近真書,錢徑24mm,重約3.5克;大齊通寶,南唐升元元年(937年)鑄,錢文隸書,錢徑23mm,重約3.1克;天福元寶,後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年)鑄,錢文近真書,錢徑22mm,重約4克。不一而足,均與大燕通寶形制、特點相近。
五代初期,戰亂頻仍,割據政權,紛紛鑄錢,以此彰顯國威、皇權和正統。在這樣的背景下,建元稱帝的劉守光,受前宗主國後梁開平錢幣、其父劉仁恭永安錢幣和同時代其它割據政權鑄行錢幣影響,作為開國象徵,同時試鑄了大燕通寶國號錢和應天系列年號錢幣。
而且,大燕通寶出土于山東濟南北部地區,為後梁故地,同桀燕之河北地區毗連,同時出土的古錢幣,時代多為北、南宋和遼、金時期,稍晚於五代,符合古錢幣出土的一般規律。
大燕通寶,錢文近真書,竟然與宋徽宗瘦金體有驚人相似之處,可為中國錢幣書法的歷史奇緣。
任何書體的形成,必有學習、繼承和發揚的過程,瘦金體亦是。瘦金體為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創造,亦稱“瘦金書”,是楷書的一種。他早年學薛稷(649-713年)、黃庭堅、褚遂良諸家,融會貫通,主要是學習薛稷、薛曜兄弟書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瘦金體亦與薛曜的字最為接近,據有關書法史家考證,可能是趙佶受到薛曜《石淙詩》的啟發變化,創製了瘦金體。
自公元700年左右的薛稷時代,至911年五代初劉守光的大燕國時期,歷200餘年,以薛稷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期間研究、喜愛薛稷書法者肯定眾多。現在,大燕通寶書體的書寫者已無從考證,但是,200年之後才產生的宋徽宗的瘦金書體,竟然與前人、前朝有著相似的書法風格,確實是罕見的,是中國書法藝術和錢幣書體的奇緣。
大燕通寶,真實性、可靠性沒有懷疑,於1995年5月出土于山東省濟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區,陶罐窖藏,同時出土的古錢幣共有數百枚,因為元朝開國初期棄用了前朝錢幣,以現有出土最晚時代錢幣斷代,可以大致確定為宋末、元初濟南先民的埋藏。
大燕通寶,是五代十國錢幣的重大發現,可補中國錢幣史缺,為五代時期重要文物。
大燕通寶,五代初幽州(今北京)大燕皇帝劉守光911年(應天元年)鑄,目前發現一枚,疑似錢幣孤品。大觀通寶,宋徽宗趙佶大觀年間(1107-1110年)鑄,二幣鑄造時間相隔二百來年,二幣互不關聯,且大觀通寶為宋徽宗御書,書體為瘦金體。瘦金體為宋徽宗學習、繼承前人書法創造而成,自成一體。而大燕通寶的鑄造,為五代戰亂頻仍的幽州,其書體,除去“燕”字不同,與大觀通寶風格幾近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