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2000年左右,大熊貓圈養和人工繁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圈養大熊貓個體數量快速增加,大熊貓生物學研究更加系統和深入,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取得進展。在此背景下,國家林業局2003年決定啟動大熊貓野化放歸試驗。2005年8月,國家林業局和四川省政府共同在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歸一隻救護的野生大熊貓“盛林1號”,率先啟動了救護大熊貓的易地放歸工作,為人工繁育大熊貓放歸積累經驗;同年,國家林業局委託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編制了《全國大熊貓放歸總體規劃(2005-2014)》,指導未來10年的大熊貓放歸工作。2006年4月,國家林業局在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歸首隻人工繁育大熊貓“祥祥”,正式啟動人工繁育大熊貓放歸野外工作。截止2016年底,在《全國大熊貓放歸總體規劃(2005-2014)》指導下,已放歸11隻大熊貓,獲得了大量寶貴的放歸經驗和教訓。
隨著保護工作的推進、科學研究的發展和放歸經驗的積累,在新的環境和形勢下,以及目前尚無國家、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作為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為規範、指導四川省大熊貓放歸工作,提升四川省大熊貓放歸的科學水平,迫切需求制定《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的四川省地方標準。
編制進程
201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下達2019年度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立項計畫的通知》(川市監函﹝2019﹞451號)同意了包括本規範在內的各相關規範的立項計畫。
2019年1-3月,查閱、收集了相關標準編制的背景材料和有關標準編制的參考、引用資料,並進行歸納整理。
2019年3-6月,參照《全國大熊貓野化放歸規劃》實地調查和訪問了石棉縣、滎經縣等大熊貓放歸地,以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主要內容涉及野化放歸大熊貓個體的選擇、放歸地的自然和種群條件、放歸後的監測與成效評估等。
2019年7-10月,對實地調查、驗證試驗等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在此基礎上,項目組開展充分討論和論證,初步對所有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為標準的起草準備了翔實的材料。
2019年11-12月,在對標準的主要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編寫了該標準工作組討論稿。
2020年1-5月,對起草的工作組討論稿,項目組召開討論會,對標準討論稿進行了認真討論,編寫人員結合討論意見對標準進行修改,形成了標準徵求意見稿;向有關管理機構、科研單位傳送徵求意見稿徵求對該標準的建議或意見,根據收集的建議或意見,對標準進行相應的修改,形成該標準的送審討論稿,在此基礎上,項目組邀請有關專家召開研討會,對該標準的的內容進行逐條逐句的討論和修改,形成該標準的送審稿。
2020年12月17日,地方標準《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DB51/T 2737-20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提出、歸口並解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1年1月1日,地方標準《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DB51/T 2737-2020)實施。
制定依據
起草工作
起草人:楊志松、楊旭煜、古曉東、顧海軍、黃蜂、張志和、何可、齊敦武、杜一平、駱偉、楊毅、楊坤林、朱敏。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範圍 | |
---|
2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術語和定義 | |
---|
4放歸個體選擇 | |
---|
5放歸地選擇 | |
---|
6運輸 | |
---|
7釋放野外 | |
---|
8放歸後監測 | |
---|
9放歸成效評估 | |
---|
附錄A(資料性)山系和局域種群排序依據 | |
---|
附錄B(資料性)監測方法 | |
---|
附錄C(資料性)生存狀況評估相關指標計算方法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DB51/T 2737-2020)規定了大熊貓放歸個體選擇、放歸地選擇、運輸、放歸、放歸後監測及放歸成效評估方面的技術性和管理性要求。該標準適用於四川省境內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以及大熊貓棲息地、大熊貓歷史分布區內的大熊貓放歸活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以及大熊貓棲息地、大熊貓歷史分布區外的大熊貓放歸活動可參照執行。
引用檔案
LY/T 2767-2016 野外大熊貓救護及放歸規範 | DB51/T 2287-2016 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測技術規程 |
DB51/T 2403-2017 野生大熊貓糞便樣品採集及DNA提取技術規程 | |
參考資料:
實施建議
該標準一旦發布實施,四川省相關保護管理機構應嚴格按照該標準的技術規範要求進行大熊貓放歸工作;林業主管部門應加強宣貫力度,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各級管理部門加大推廣示範的力度,展示實施該標準的成效,逐步提高廣大基礎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貫徹實施該標準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促進我省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的提高。
意義價值
保護效益
《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DB51/T 2737-2020)不僅能科學且系統的指導大熊貓的放歸工作,而且使整個野生大熊貓種群保護工作變得更加有效。建立四川省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具有重要的現實性和前瞻性,符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的檔案精神,與國際社會針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發展思路相契合,反映出四川省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視,以及積極承擔國際社會義務的態度,加快制定“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能夠加速大熊貓小種群生態學研究,促進大熊貓小種群的復壯,推進四川大熊貓種群的有效保護,助力中國大熊貓保護事業發展。
生態效益
《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DB51/T 2737-2020)的建立,將力地促進對大熊貓小種群和整個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效保護大熊貓及其它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好中國及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對中國及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貢獻;有力地推動項目實施地的野生動植物、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管理,並實實在在地發揮出水源涵養等“生態屏障”功能。
社會效益
《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DB51/T 2737-2020)有利於提高保護管理人員保護管理能力,提高該區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促進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為當地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的生態建設做出貢獻。通過該標準的執行,可以對大熊貓的保護生物學存在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提高中國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策略的研究水平,促進中國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通過標準培訓大量的保護生物學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對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也能提高中國保護工作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經濟效益
《大熊貓放歸技術規範》(DB51/T 2737-2020)可以進一步提升四川大熊貓的品牌效應,鞏固四川大熊貓保護的國際地位,這可以為放歸地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提升了大熊貓分布區的旅遊價值,進而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