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塘,又稱大泉塘村,位於今廣西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泉塘大隊(既:玉林市體育中心),現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育生了五千餘人,代代出能人,輩輩有英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泉塘
- 位置:廣西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
- 出現時間:公元1747年
- 名人:曾肇圖
歷史簡介,來祖源於何時何地創業年間,來祖派別字輩,自強不息,家族祖訓,當年輝煌依然,曾氏族譜排輩,少數民族中的曾氏宗親,曾氏名勝古蹟,大泉塘名人,曾肇圖,曾傳強,曾道宣,曾道成,曾氏歷史名人,曾鞏,曾紀澤,曾國荃,曾國藩,曾公亮,曾聯松,政治名人,曾氏演藝明星,
歷史簡介
來祖源於何時何地創業年間
本族宗祠來祖學達公在乾隆丁卯年間(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從廣大省嘉慶州興寧縣垃坑村龍歸洞來到今廣西玉林市茂林鎮大泉塘村,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育生了五千餘年人,代代出能人,輩輩有英姿。本族前途光大,人才傑出,祖孫滿堂,至所今天開祭典禮飛繁。本族宗祠在公元二00二年元月二十一日,即辛巳歲十二月初九日,大泉塘村曾氏宗祠重修開祭典禮。宗祠中懸掛著的“朝議大夫”是清朝皇帝所賜的牌匾,“進仕”牌匾是曾道宣在嘉慶二十五年中皇帝所賜,“武德騎尉”牌匾是衛守用曾道成在嘉慶二十五年鹹次庚辰季秋月朔日所得。在建造灪林州圍城時曾肇圖捐出銀子修建了灪林州東半城,震撼一時,茗聲遠揚。
來祖派別字輩
我們的來祖是曾氏武城派第六十九代,曾學(毓)達,學達公配彭氏,繼溫氏,共生育有四子:肇圖、肇國、肇先、肇永,分為四個房族。 乾隆丁卯年(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由廣東省興寧市龍歸垌(現黃陂鎮)粒坑村(笠坑村)徒居廣西鬱林縣茂林鎮東門處茂林甲大泉塘又名禾地村,即現在廣西玉林市玉州區茂林鎮大泉塘開基立業。根據老人們的口頭傳說起初學達公來的時候我們是很窮的,周圍都住著其他姓氏的人,塘尾村(即泉塘村9、10隊)當時已是較大的居住戶,還有小水村(現在的秀水村1、2、3、4、5隊),在當時來講也是比較有錢的本地居住人,不過學達公為人老實友善勤懇,和周圍的人都非常友好,起初學達公是人生地不熟,沒有辦法為了生活,就幫周邊的塘尾村做工,憑著為人老實和勤懇換來了現在的宗祠地皮,最後由四個兒子共同的努力下終於把我們的宗祠建了起來,也就是當時學達公和他的四子的居住地。後來學公的四子都先後成家立室,並在團結共同的努力下創起了繁榮的事業,其中以曾肇圖的成績最為突出,為我們大泉塘曾氏增添了無比的光彩,促使我們曾氏家族茗聲遠揚,也成為我們後世所學習的榜樣。
自強不息
轉眼間雖然已過二百多年,但是我們的曾氏家族風采依然,根據本人經過多方面的考證,我們曾氏家族歷史以來都是比較的團結,還有就是一直都有習武的習慣,記得多年前我曾聽現已故去的老輩說,我們家族有著多套武術的拳法,還有專門的舞獅套路,不過這些都是年代久遠的事了,不過據我所知現在還有同族的兄弟懂得其中的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只是目前沒有對外公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東西總會再現當年的輝煌的。
家族祖訓
說起我們的家族祖訓是相當嚴格的,也之所以這樣我們才會代代出能人、輩輩有英姿。團結友善讓我們整個家族在這裡發揚起來,在玉林從不受到欺壓,我們也從不欺壓他人,每當我們逢年過節氣氛都非常的熱鬧,也有著許多的朋友歡聚一堂,我們也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氣氛,過得有聲有色。
說起節日我們有與眾不同的一年一度的掉燈(就是去年哪家添丁),本地其他的人當然也有,不過他們一般都是在過年後農曆初六、初七、初八、初十舉行,之所以不同就是時間與其他人不同,我們是過完年的農曆正月十三舉行,而且我們舉行的時間是從十三一直到十六,在這幾天裡我們整個曾氏家族的是比較熱鬧的。
當年輝煌依然
曾氏族譜排輩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孫、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區別層次,才能以禮相稱。全國曾氏起源之說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數代後,在全國各地文形成無數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輩。雖然清聖祖仁皇帝(康熙)為孔、顏、曾、孟賜了統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沒有使用欽定派語。至清代著名“中興”名臣曾國藩(派名:傳豫)方從曾參第六十四代起達到全國統一。
武城派行從曾參至六十二代無全國統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聖祖仁皇帝所賜“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15字,為聖裔排行命名,故謂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謂房派。孔氏從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從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則是七十七派。“繼”字因曾族避大宗諱名改作“紀”。因此,後來全國各派行統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
清朝道光年間,宣宗皇帝又續賜名派十字: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清同治年間穆宗皇帝再續十字: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
民國初年大總統袁世凱還代表民國政府頒發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少數民族中的曾氏宗親
少數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有極少數人姓曾。
記者在廣西荔浦縣採訪時,遇到一位憲字輩的宗親,他已年屆七十。據他介紹,在荔浦縣與苶恭城縣,有人口較多的曾姓,有個叫大地的村子,全村的人都姓曾,並且按曾姓的字派排名。但該村的人皆說他們是苗族。京族 我國南方一個以海洋捕撈為生的民族,原稱“越族”,自稱“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從越南所塗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陸續遷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漓尾、巫頭、潭吉諸島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島、巫頭島上,京族曾姓族人遷入潭吉島的時間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頭島上的曾姓族人遷居於此稍晚,僅傳3世。 滿族 今河北省隆化縣的中滿族有曾姓。 據記者的調查,少數民族中曾氏宗親的祖先基本上都還是宗聖公後裔,是由部分宗親在遷徙過程中與與少數民族雜居而成。記者在越南曾遇到一位祥字輩的宗親,他說家裡都是講越南語了(京族語言),他的白話講的不怎么好,是從東興(中國邊境城市)生意人那裡學來的。
曾氏名勝古蹟
大禹陵:出紹興稽山門數里,相傳為大禹的葬地,以山為陵。大禹為民治水的英雄業績和獻身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故建陵立廟以祀之。禹陵和禹廟歷代以來就成為祭禹的地方,今天仍吸引著千萬遊人前往瞻仰和憑弔。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宮:又稱禹王廟、塗山祠,是祭祀禹和啟塗山氏女的廟宇,位於安徽省懷遠縣東南、淮河東岸的塗山之頂,與西岸白乳泉隔河相望。這裡古代曾是塗山氏國,史稱“禹會諸侯於塗山”,即指此地,後人為表彰大禹治水功績而立此廟。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讀書岩:坐落在江西南豐干城南門、盱水河畔的關山腰。相傳曾鞏和他的弟弟曾在這裡幽居並發憤讀書,後因曾鞏等人成名,讀書岩頗負盛名,成為南豐的一大名勝。
大萬世居:位於深圳坪山鎮坪山墟西南的客家村,由曾氏家族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建築。整體布局合理,是難得的頗具民族特色的我國古代客家民宅建築群。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泉塘名人
曾肇圖
曾肇圖(玉林大泉塘村大房祖公),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大泉塘村人,是從廣東省興寧州於清道光初遷來定居的。曾肇圖雖出生於書宦之家,但不曾讀過書,家貧如洗,初來時只得在茂林橋擺賣茶水謀生,因言語不通,常被土著視其為侮辱、剝削的對象。
大約在清道光初,曾肇圖由一個農村貧民,變為富翁。時人皆說其是“富甲鬱林州”。
變富後,“有錢不識享福”是鄉人對他的評語。他仍保持著過去勞動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著草鞋勞動,在家是這樣,出圩入城也是一樣。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宮王彥和倡導的大修州城的募捐開始了。曾肇圖接邀請信後,派晚子曾韋滿代表參加。曾韋滿執筆書“曾肇圖認捐五千貫”(考清未出版《鬱林州鄉土歷史教書》所載:則以曾重光名義認捐的。)還說:是五千貫,包足亦可。這次獻捐以曾肇圖獻捐最多,論功行賞,功績最大。
鬱林州城建築完成了,其規模之大,建築之牢固,外觀之壯麗,除桂林皇城外,冠壓全省。“千州萬州不如鬱林州”是百多年來兩粵人民對鬱林城的讚歌。以後不少次戰亂,轉危為安,均賴此城垣,群稱“鬱林城是福地”。
在讚揚鬱林城的同時也讚揚曾肇圖慷慨捐獻大修鬱林城的功績。有說“由南門至東門的一段城牆是曾肇圖捐修的”,“由南門經東門到八角樓這一段是曾肇圖捐修的”,“西湖池萬壽宮是曾肇圖包修的”,雖似屬誇張,實質上都是讚揚曾肇圖。可是後來《鬱林州志》登載大修鬱林城事跡時對於曾肇圖的功績卻一字不題。
曾肇圖軼事,是從清道光至今百多年來在鬱林五屬各縣流傳很廣的故事。各地傳說在情節上是略有差別的,而內容卻基本相同。有不少人對曾肇圖慷慨捐修鬱林城而予以讚揚;又有人以曾肇圖是布衣,雖然捐資修城有功,不應載入史冊;有人以其行動是故意造作出乎常理之外,而把他作為嘲笑的對象;也有人以此是心有痛苦,是咬牙,不是好笑,予以同情。
曾傳強
曾傳強,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大泉塘村人,他是玉林著名的兵壇三傑之一。他,17歲就殺入國家桌球隊;他,培養出梁戈亮、喬紅、王楠等世界冠軍;他,多次被派往日本、英國、朝鮮、前蘇聯等國家做教練,曾獲國家桌球運動傑出貢獻獎……
目前在山東魯能桌球俱樂部擔任高級顧問的曾傳強60多歲了,但一身運動服,腳下踏著運動鞋,步伐輕快,面容紅潤,眼睛炯炯有神,氣質溫和儒雅。
他喜歡打到底
與曾傳強聊起他鐘愛一生的桌球,時光仿佛滑回了那個遙遠的年代。那時只不過12、13歲的曾傳強,狂熱地迷上了桌球。“我從小就喜歡桌球”,曾傳強說,“我的哥哥們都愛好打桌球,我也就跟著他們去打,在學校的石板桌上打,跟舅舅去工會裡面打,在騎樓附近的石桌打……那個年代桌球桌都很簡陋,用木板或一些磚頭隔開石板,就成了一張桌球桌,但還是打得很高興。”
曾傳強的二哥曾傳文回憶小時候傳強去打球,“他跟舅舅去工會打,那裡有好幾個老同志也是愛好者,他也不怕,跟他們打,經常也能打贏。那些老同志很喜歡他,經常帶他打,說他打球有天分,要好好鍛鍊。他就是那種一打就要打到‘底’的人,經常周末晚上7點就一直打到10點多才回家。”
曾傳強在1957年廣西區組織的一次桌球邀請賽上嶄露頭角,獲得了少年組團體賽的第二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所以1958年廣西開始組織區桌球專業隊時,曾傳強就有幸入選了。當時很多人還不知道專業隊是怎樣一回事,曾傳強當然也不知道。得知入選時,舅舅問他:“這個能當飯吃嗎?你就拿著這塊拍子吃飯?”曾傳強回答不出,但他知道打桌球喜歡是自己最愛的事情。他的父母非常開明,說:既然這么喜歡就去試試吧!曾傳強就這樣與桌球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名教頭與得意門生的故事
經過在廣西區桌球專業隊兩年多的艱苦訓練和不斷磨練,曾傳強的球技得到了飛速的提升。1960年曾傳強剛剛17歲,就以優異的成績殺入了國家桌球隊,在當時廣西和玉林非常讓人矚目,曾傳強的名字開始被人們所熟悉。
1961年曾傳強代表國家隊參加世乒賽,並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由於艱苦的訓練導致的腰傷痛,曾傳強在1965年轉做了國家桌球女隊的教練。
說到他教的弟子,不得不提到他的兩位得意門生——世界冠軍喬紅和王楠。喬紅曾和隊友鄧亞萍合作奪得了1992年和1996年兩屆奧運會的女雙金牌。
悉尼奧運會的桌球比賽抽籤,王楠碰上了死對頭李佳薇,可謂是冤家路窄。王楠心裡突然沒底了,她給好友李芬發了兩條簡訊,讓李芬轉告曾傳強,說自己信心不是很足。聽到這個訊息後,遠在國內的曾指導是心急如焚啊,他托李芬告訴王楠,一定要和自己熟悉的教練或者其他人聊聊,敞開心扉把心裡的問題說清楚,不然會很麻煩!末了,曾傳強建議王楠一定要和徐寅生多交流一下。在這次比賽中,王楠曾經被李佳薇逼到了絕境,但最終化險為夷,不能不為曾指導思想工作的成果記上一功。而平時,曾傳強與王楠亦師亦友,私底下是非常信任的朋友。
如何評價王楠呢?曾傳強說:“她還用我評價嗎,她非常努力,得了那么多的世界冠軍,肯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運動員。”而對於王楠最近幾次比賽發揮得都不夠理想,曾傳強有另一番看法:“這個情況很正常,比賽都有高有低,而且目前隨著桌球運動的發展,肯定會有很多優秀的選手上來。隨著王楠年齡和身體素質等方面因素,不可能每一次比賽都拿冠軍。只要她能認真去打,享受到比賽的快樂就很好了。”
記者說:“你帶出了那么多的頂尖高手,作一名出色的教練您有什麼秘訣嗎?”
曾傳強謙虛地說:“做教練我很一般,也沒什麼秘訣。關鍵是要喜歡做這個職業。對運動員主要是關心她們,關係融洽了很多工作就容易做了,運動員也比較能接受你的意見。”
曾道宣
曾道宣,今廣西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大泉塘村人,生於清朝嘉慶年間,並在嘉慶二十五年考取進士,並得到嘉慶皇帝御賜“進士”牌匾。後來又任“朝議大夫”一職,並得到皇帝御賜牌匾“朝議大夫”現保留在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大泉塘曾氏宗祠內。
曾道成
曾道成,今廣西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大泉塘村人,生於清朝嘉慶年間,是當時的衛守,並在嘉慶二十五年鹹次庚辰季秋月朔日得到嘉慶皇帝御賜“武德騎尉”牌匾,現保留在玉林市玉東新區茂林鎮大泉塘曾氏宗祠內。
曾氏歷史名人
曾鞏
宗聖公四十三派孫,曾鞏(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進士, 曾奉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為文平易暢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後加封諡號文定。曾著文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一”,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所著有《元豐類稿》。曾鞏,字子固,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江西南豐縣人。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生於官宦之家。曾鞏小時候讀書既勤奮,記憶力又驚人。縣城之南,盱水側畔有“讀書岩”,相傳就是他攻讀的地方。十二歲時作《六論》,語言精煉,章法奇巧,氣勢雄偉,受到歐陽修的讚揚和重視。十六歲研究古人文章,如果發現超群拔萃的,便撰文與其作比較,細心揣摩。為了增長見識,青年時代的曾鞏多年在外遊歷,足跡遍及祖國的華中和東南部。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曾鞏中進士後,歷任越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後來又較長時間擔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後到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地任職。在此期間,曾鞏為地方上做了許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時,碰上荒年,他諭示屬縣富戶,拿出餘糧,以比官價略高的價錢賣給貧民,又由政府出谷五萬石貸給農民作種子。在齊州時,為地方除去不少惡霸。在襄州時,親自調查審問案獄,開釋無辜良民一百餘人。由於曾鞏關心民間疾苦,所以深受人民愛戴。當他離開齊州時,老百姓堵住橋頭,關了城門,懇切挽留。宋朝皇帝神宗對曾鞏很賞識,多次召見與他討論國家大計,特別讚揚他提出的“節用為理財之要”的方略。元豐四年,神宗又委任他為史館參撰,編纂五朝史綱。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為朝廷起草命令文告的官)。六年(公元1908)四月丙辰日,曾鞏六十五歲終於江陵府,次年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過了近二百年,到南宋理宗時,追諡文定,故後來又以文定公稱之。曾鞏一生主要成就在於散文創作。他的散文平易簡樸,別具一格,文字語言謹嚴明潔;論事說理,平實透闢。如《寄歐陽舍人書》、《墨池記》、《救災議》、《越州趙公救災記》等篇,不但思想性較好,寫作技巧頗具特色,記事中論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細密翔實而又條理井然。他的序文寫得特別多又好。姚鼎說:“目錄之序,子固獨優”。《戰國策目錄序》就是其代表作。歷代知名文人對曾鞏的文章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王安石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蘇軾說:“醉翁(歐陽修)門下土,雜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稱道:“人之為言,必當如此”。曾鞏的詩也寫得很好,特別是七言絕句,清新雅淡,不乏佳作,如“海浪如雲去都回,北風吹起數聲詩,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西樓》。“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南城》。曾鞏另一個重要成就就是整理古籍,編校史書。《戰國策》、《新序》、《說苑》、《列女傳》、《陳書》、《李太白集》等,都經過他的校勘。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從他所作的《目錄序》中,我們可以看到曾鞏十分重視史學,治史嚴謹。《戰國策》、《說苑》兩書,若不是經過他的訪求採錄,也許早就散失了。曾鞏還是一個藏書家,珍藏書籍二萬餘卷,僅收集古今篆刻《金石錄》就達五百卷。曾鞏自己著作很多,《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外集》、《隆平集》、《雜職》、《宋朝政要策》等,傳行於世,膾炙人口。此外,還著有《衛道錄》、《大學稽中傳》、《禮經類編》、《詩經教考》、《範數觀通》、《洪範皇極注》、《邊情十五義》等,為後人留下了一批寶貴的歷史遺產。
曾紀澤
曾紀澤清末外交家,經世派學者。清湘鄉縣荷葉塘(今屬雙峰縣)人。字劼剛,曾國藩長子。道光十九年(1839)生。自幼受嚴格教育,通經史,工詩文,並精算術 。及長,因受洋務運動影響,復力學英語,研究西方科學文化。識者每以“學貫中西”譽之。
同治九年(1870),曾紀澤援例以二品蔭生引見,補戶部員外郎。光緒三年(1877)父憂服除,襲侯爵。四年出任常駐英、法大臣,補太常寺少卿。在出使任內,深入了解各國歷史、國情,研究國際公法,考察西歐諸國工、商業及社會情況。又將使館館址由租賃改為自建,親自負責圖書、器物購置,務使使館規模不失大國風度,亦不流於奢靡。駐外嚴於操遠,節約公費,摒棄貪劣,倡導廉潔之風,為外人所敬重。
光緒五年(1879),巴西通過其駐英公使與曾紀澤聯繫,謀求與中國建交、通商,並招募華工墾荒。曾紀澤建議清廷予以同意;唯對招募華工一事,因美洲各國虐待“苦力”,請予以拒絕。
六年正月,曾紀澤奉命以駐英、法大臣兼任駐俄大臣,赴俄談判收復伊犁地區問題。先是,全權大臣崇厚赴俄談判收復伊犁問題,擅自簽訂《里瓦幾亞條約》,喪權辱國,朝野譁然。曾紀澤此時被委兼充談判職務,舉國矚目。
同年六月,曾紀澤行抵俄京。前後談判歷時10閱月,正式會談辯論,有記錄可稽者 51次,反覆爭辯達數十萬言。至光緒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終於達成《中俄改訂條約》(即《中俄伊犁條約》)。與崇厚所籤條約比較,雖然伊犁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仍為沙俄強行割去,但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均予收回;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漢口、西安等地進行經濟活動諸條款;廢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貿易,侵犯中國內河主權等規定。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後,曾紀澤不斷抗議法政府挑釁。主張“堅持不讓”,“一戰不勝,則謀再戰;再戰不勝,則謀屢戰”。與法人爭辨,始終不撓。又疏籌“備御六策”。雖在病中,猶堅守崗位,進行鬥爭。
光緒十年(1884)三月,曾紀澤卸駐法大臣職,旋晉兵部右侍郎,仍為駐英、俄大臣,與英國議定洋藥稅厘並征條約,幾經周折,終於為清政府爭回每年增加煙稅白銀200多萬兩。
光緒十二年(1886)六月,曾紀澤離英返國,幫辦海軍事務。不久遠遷兵部左侍郎,命在總理各國事項衙門行走。他關心外交諸事,如駐外領事部署,何地當設,何地宜緩,何地不應役,都隨時向總理衙門各國事項建議。還改進駐外公使與國內聯繫電報通訊辦法。他在外交界享有聲譽,與郭嵩燾齊名,時人並稱“郭曾”。在出使英俄期間,曾著《中國先睡後醒論》,指出外來的侵略適足以“喚醒中國於安樂好夢之中”,中國的“全備穩固可翹足以待”,對民族振興滿懷信心。十六年卒於任。年51歲。謚惠敏。十九年,江南製造總局彙編刊印其奏疏6卷、文集5卷、詩集4卷、出使日記2卷,後輯為《曾惠敏公遺集》行世。
曾國荃
曾國荃(1824.10.12~1890. 11.13),晚清湘軍重要將領。字沅浦,號叔純。湖南雙峰縣人。曾國藩之九弟。貢生出身。 1856年( 清鹹豐六年 )冬率所募湘軍3000人援江西,圍攻太平軍占領的吉安,所部稱吉字營。1858年9月攻占吉安,升知府。次年6月,率5000餘人助攻景德鎮獲勝,擢道員。1860年5月,率湘軍8000人在水師配合下進圍安慶,挖長壕二道,內壕圍城,外壕拒援。次年4月,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率3萬人入集賢關,與城內太平軍相呼應,輪番猛攻湘軍壕壘,圖解安慶之圍。曾國荃命所部增築營壘,抬炮船入菱湖,水陸協同,極力抵禦。5月,鮑超自江南來援,攻破赤岡嶺4壘,防守益固。8月,擊退太平軍四五萬人的猛攻。9月5日,攻占安慶,以按察使記名(見安慶保衛戰)。 1862年(清同治元年)4月,率湘軍1.9萬人在水師配合下,向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進軍,於5月底進駐雨花台。10月,忠王李秀成率“十三王”十餘萬人往攻,曾國荃指揮感染疫病的湘軍堅守壕壘,力保糧道,苦戰45日,將太平軍擊退。1864年春,攻占天保城,進扎太平門、神策門外,合圍天京。7月,占地保城,居高臨下,晝夜轟城,掩護挖掘地道。19日,地雷轟塌城牆,攻占天京,清廷以功賞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見天京保衛戰)。旋奏請開缺回籍。
1866年,任湖北巡撫,率湘軍萬餘配合淮軍鎮壓東捻軍,連遭失敗。1875年(清光緒元年)後,歷任河道總督、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中法戰爭爆發後,奏陳軍民結合,加強虎門設防,實行海口防禦作戰。1884年2月,調任兩江總督,確定誘敵深入、伺隙而擊的防禦方針,加強長江下游水陸設防。旋因南洋水師調艦援閩行動遲緩,被革職留任。任內擴建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仿製後膛槍炮,積極主張修建鐵路,以增強國防實力。1890年卒於任所。謚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議》存世。
忠襄公對曾氏家族事務極為熱心積極。同治年間主修《宗聖志》,大力支持、推動曾氏東、南二宗宗主遍修天下曾氏後裔宗枝族譜,統一譜名《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族名傳豫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鹹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 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 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 號“湘勇”(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餘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岳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此後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 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滅洪氏以神權統治的太平天國。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攻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後採取重點設防、憑河築牆、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案,奉命前往查辦,奉朝廷旨意妥協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為當朝受不白之名。9月,還任兩江總督。曾國藩重視採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製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 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 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有《日記》、《家書》傳世。曾國藩一生廉潔奉公、為國為民,對後代特別注重教育,成為治國齊家的典範。
曾公亮
曾公亮 (999~1078年),字明仲,號樂正,北宋·泉州晉江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生於鹹平二年(999年),宋·端拱二年(989年)榜眼曾會之次子(參見《泉州人名錄·曾會》)。少有抱負,且器度不凡。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泉州第一位入閣拜相的人。《宋史·列傳71·曾公亮》全文如下: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 25歲)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屬越州)。(天聖六年,1028年)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坐父買田境中,謫監湖州酒。久之,為國子監直講,改諸王府侍講。歲滿,當用故事試館職,獨獻所為文,授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修起居注。擢天章閣待制,賜金紫。先是,待制不改服。仁宗面賜之,曰:“朕自講席賜卿,所以尊寵儒臣也。”遂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三班吏叢猥,非賕謝不行,貴遊子弟,多倚勢請謁。公亮掇前後章程,視以從事,吏不能舉手。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復入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未幾,擢給事中、參知政事。加禮部侍郎,除樞密使。嘉佑六年(1061年),拜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集賢殿大學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台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參見《泉州人名錄·韓琦》)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初,東州人多用此抵法,自是無死者。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後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嘉佑八年(1063年)四月,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於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賜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元年(1068年),神宗即位,加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熙寧二年(1069年),進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魯國公。以老避位。熙寧三年(1070年),九月,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集禧觀使。明年(熙寧四年,1071年),起判永興軍。先是,慶卒叛,既伏誅,而餘黨越佚,自陝以西皆警備。閱義勇,益邊兵,移內地租賦,人情騷然。公亮一鎮以靜,次第奏罷之,專務裁抑冗費。長安豪喜造飛語,聲言營卒怨減削,謀以上元夜結外兵為亂,邦人大恐。或勸毋出遊,公亮不為動,張燈縱觀,與賓佐竟夕乃歸。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1078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謚曰宣靖,配享英宗廟庭。及葬,御篆其碑首曰“兩朝顧命定策亞勛之碑”。公亮方厚莊重,沈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鉅萬,帝嘗以方張安世。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嘗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於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上與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世譏其持祿固寵雲。子孝寬,從子孝廣、孝蘊。(參見《泉州人名錄·曾孝寬、曾孝廣、曾孝蘊》)曾公亮不但善於政事,而且十分重視邊防和軍事建設。因此,宋仁宗命他修撰《武經總要》,歷時四年(1040-1044年)而成,成為曾公亮一生 中最重要的建樹。(參見《泉南著述·武經總要》)慶曆八年(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條陳六事,都是針對當時積弊所發的改革建議。他關心國計民生,為官清兼,是個有作為的封建官吏。由 於政績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宋·山陰人陸農師曾云:“相家說:‘龍,人臣得其一體,當至公相。’如曾魯公(曾公亮)得龍之脊,王荊公(王安石)得龍之睛。”除《武經總要》外,曾公亮還主修《英宗實錄》30卷,監修《新唐書》250卷。又私撰《唐兵志》3卷、《唐書直筆新例》1卷。
曾聯松
1992年11月,曾聯松先生在上海向記者回憶他設計五星紅旗的幸福往事。中華人民共和國誕55周年之際,面對美麗莊嚴的五星紅旗,使記者難以忘記1992年11月在上海採訪曾聯松老先生的情景,聆聽這位平凡老人的不平凡之作――設計五星紅旗的經過。我們去上海時,正值冬季,天氣寒冷。虹口區山陰路上的一幢老式木樓的頂屋裡,見到敬仰已久的曾聯松老人。那年曾老先生75歲,已是三次中風,步履蹣跚,口齒已是不很清楚。但是見到同鄉人來看望,卻顯得神采奕奕。我們用瑞安方言交談著,鄉音濃濃,更增情趣。對設計國旗曾聯松老人記憶猶新,在靜靜的氣氛中,他津津有味講述起他設計五星紅旗圖案的幸福往事。一個月的心血設計五星紅旗談到五星紅旗的設計,曾老告訴記者那時是1949年7月的一天,上海人民沉浸在剛剛解放的勝利的喜悅之中。他在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工作,當曾老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刊登的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中,得知要設計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曾聯松反覆閱讀,認真思索。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應是偉大祖國的象徵、中華兒女的寄託、炎黃子的驕傲!他想自己雖然不是專業畫家,但有美術愛好的基礎,決定投身到這一具有偉大意義的設計工作中去。7 月的上海,炎炎夏日一片火熱。曾聯松為設計最佳國旗圖案日夜揮汗伏案描繪,到了似痴如迷的程度。他為了方便設計國旗圖案,特地去一家紙張店買來一大捆彩色油光紙。曾老根據啟事的要求,每天構思、比劃、畫圖案,拼畫面,剪剪貼貼製作國旗草稿。那段時間曾聯松日夜都是處於高度興奮和廢寢忘食的狀態之中,腦海里滿是國旗的構圖,畫紙上畫滿國旗的圖案,家中到處是國旗的草稿。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在一個晴空萬里的午夜時分,面對一堆畫著各種圖案的稿紙,他推開窗戶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稍作休息時,抬頭仰望窗外滿天的繁星,忽然一個靈感在腦海里閃現: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就像圍著北斗的四顆小星。用紅色作為國旗的基礎色,代表解放、光明、熱烈。想到這裡,他趕快重新鋪紙執筆,一遍遍重新構思,重新作畫,重新剪貼……。於是,他先剪出了一個大的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並以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後剪出了幾顆小星環繞於後,象星拱北斗。小星象徵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鬥,從勝利走向勝利。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三原色中最亮的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旗面相協調,象在早晨彩霞一片中金光燦燦,色調簡練而莊嚴大氣,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用金星代表黨和人民的思路確定後。但是,這組金星圖案應放在紅旗的什麼位置呢?曾老又經過反覆推敲,反覆地在紅旗上比劃,苦苦構思,確定五顆金星恰當的位置。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經營,熬過一個又一個的夜。一次,當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五個金黃色星居高臨下,光彩閃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紅色大地,燦爛而輝煌。整個圖案莊嚴而顯華麗,簡潔而不單調,雍容而具氣勢,明朗而不蕭疏。此時,曾聯松終於感覺有了一個最佳的構圖方案。高興得手舞足蹈,興奮不己。同時,曾老告訴記者,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象一張海棠的葉子,這恰恰和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這一特徵,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把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個歷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同時旗面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象徵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曾老經過近一個月時間的設計構圖,組織安排,最後以紅色油光紙為旗幟,製成五星紅旗。在旗面左上角貼著一顆大五角星,大星上貼著用紅色油光紙製作的“鐮刀斧頭”標誌。大星右側貼著四顆黃色小五角星。他製作了二份,老曾第二天就寄出去一份應徵,在家中保留一份。一年後才知五星紅旗是他的作品1949年秋季,政協收到國旗應徵圖案3012幅。從中篩選了38幅作候選圖案,並編輯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發給政協與會人員閱評。其中有一幅大星嵌鐮刀斧頭五星紅旗,正是曾聯松的作品。政協特地在北京飯店設立國旗圖案臨時選閱室,將候選旗幟陳列展覽。曾老設計的紅旗引人注目。首先被田漢、郭沫若等名家看中,定為惟一中選的國旗。由田漢送呈毛澤東主席審閱。毛主席同意選為國旗,但建議刪去“鐮刀斧頭”,成為一幅純潔亮麗的五星紅旗;交由政協會議討論。毛主席說:五星紅旗圖案表現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在1949年9月27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了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為長方形,紅色的旗幟象徵著革命。左上方綴有5顆黃色的五角星,一星較大居左,四星較小環拱在大星之右,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親手升起了象徵新中國誕生的國旗,這面新制特大國旗,長5米多,寬3米多。從此,五星紅旗終日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蔚藍色天空上。曾老從報紙上看到公布的國旗圖案時,非常激動,非常驚詫。五星紅旗和自己的設計的幾乎相同。無法確定是自己的作品,在他的設計國旗圖案大星中有嵌鐮刀斧頭,想想可能是別人的作品,但在心中總留著一個結。直到1950年的9月27日的國慶節前,曾聯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的一封信,上面寫著:“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合現在五百元)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此時已整整過去一年零四個月,此時的曾聯松心中的心結終於解了,五星紅旗真正是他設計的作品,但喜悅並沒有因時間的沖刷而褪色,一連激動了好幾天。當年的國慶節,曾聯松被邀請登上天安門觀禮台。建國三十周年時,他再次應邀去北京參加慶祝活動。 巨作後的平凡生活自從設計五星紅旗後,曾聯松都是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地從事他的本職工作,從不以國旗設計者自居,周圍許許多多的人,幾乎都不知道或忘記了他是國旗的設計者的身份。曾聯松1917年12月17日出生於浙江瑞安,在瑞安縣小讀書,在瑞安中學念國中時就喜愛書畫。1933年夏天,16歲的他離開家鄉到江蘇省立南京中學高中部學習,曾聯松讀中學時就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36年考入南京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經濟系。他愛好藝術,並旁聽了美術理論課(這為後來設計五星紅旗打下深厚的基礎),1938年21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任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副經理等職。1979年當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常委。1983年離休。曾老很謙虛地說:其實國旗的設計成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經過廣大政協委員集體的智慧作了修改,使整個圖案更加簡化明了,主題突出。離休在家的曾老,晚年生活安排得有條有理,而平平凡凡。平時,對詩書畫很感興趣,既吟詩也作畫。他說:“僅是愛好,無成就。”我想,曾聯松老先生的成就已是不平凡了。1999年在剛剛過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曾聯松老人於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2歲。那年在曾聯松老人的家鄉,瑞安美麗的濱江大道上,也樹立起他的銅像,以瞻仰他的偉績。建國五十五周年國慶即將到來之際,國旗設計者曾聯松的紀念銅像2004年9月23日在上海嘉定長安墓園揭幕。揭幕的銅像造型為曾聯松右手握筆,眼睛注視著前方,似乎已經看到五星紅旗正在中華大地上飄揚。設計者稱,希望能藉此將曾聯松當年構思五星紅旗的那一瞬間永久保留。同時一面由曾聯松先生在病床上的親筆簽名的特殊五星紅旗,在曾老身後,曾多次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輝煌事件:1999年10月1日,曾老親筆簽名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2000年9月8日,她伴隨著中國體育健兒出征悉尼奧運會,見證了中國國旗先後59次在悉尼奧運賽場升起;2001年12月11日,這面五星紅旗“出席”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2002年3月26日,中國第十八次南極考察隊將這面國旗升起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上空;2003年5月21日,為紀念人類成功登頂珠峰五十周年,中國登山隊員把她插上了世界最高峰;2003年10月15日搭乘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進入太空。和中國首位航天員一起在太空遨遊。新中國永遠記住您的名字,瑞安家鄉人永遠記住您的名字――五星紅旗之父曾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