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科技建國初期,村內建立國小,學生40人。1986年,村自籌資金15萬元,建起新校舍12間,成立了大沽頭完小,有教師6人,學生180人,入學率達100%。後又建幼稚園1所。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0人。村重視科旬奔想技文化。逢年過節,都組織文藝演出,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並經常請技術人員到村,為民眾講課,傳授技術,科提罪斷技興農。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50公府鑽檔束斤,全村有10戶外出討飯吃,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肯立均糧食162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00公斤,全村收入12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10輛,機車20輛,電視機歸欠艱200台,其中彩電150台,電冰櫃10台,洗衣機5台,電風扇8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平均不足7平方米。村內街道低洼不平,村中間有一條長200多米、寬15米的河流,一到雨天,就把村街沖得不堪入目。1958年,在黨支部帶領下,將街道整修,改變了村容村貌。1972年,全村統一規劃了新房區。到2002年,建新房70幢,人均居住面積21平方米。 集體福利1958年,村辦起保健站,有醫生1名。1969年,辦起了合作醫療站,村民小病小災吃藥優惠半價。本年,村辦幼稚園1所,有幼兒25名,教師1名,本村幼兒免費入園。1971年,村投資3000元,為貧困孤兒由在吾、由在全建起新房6間。改革開放後,村出錢出糧,將“五保”戶徐秀花、王秀珍、由洪義等送入鄉敬老促墊永院,養老送終;對參加養老保險的民眾,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至2002年,已辦理養老保險者385人;對獨生子女,給予一定數額照顧(半畝地或人民幣50元的補貼)。2000年,村投資4200元,安裝上有線電視。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8月,中共海陽十二區委幹部徐希明,介紹由在倫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第一個黨小組成立,由在倫任組長,黨員由玉珍、由樂安。在黨組織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26人隨軍參加了攻克大山所日偽據點的戰鬥。1945年春節之夜,參加了討伐萬第趙保原的戰鬥。後又參加
淮海戰役,
渡江戰役。先後有由玉珍、由洪志、由在俊、由文章、由在慶、由子菅、由元安、由在治、由子遠、隋清海、由敬昌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3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等組織。先後有由洪志、由在俊、由文章、由文欽、由玉珍、由子菅、由元成、由正祥、由子遠、由元義、由文新、由敬昌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由敬昌當選為首任直選蘭妹謎拜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