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沽炮台古鐘
- 高:80厘米
- 直徑:60厘米
- 質地:鐵鑄造
- 鑄造時間:公元1884年
- 最初使用地:大沽口炮台
古鐘簡介,古鐘歷史淵源,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台,古鐘歷險,古鐘被掠,古鐘現蹤,國寶回歸,意外發現,多方努力,傳來佳音,順利回歸,交接儀式,古鐘回歸意義,相關延伸國寶流失,近年國寶回歸歷程,
古鐘簡介
根據古鐘銘文,這口鐵鐘鑄造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鐵鐘高80厘米、直徑60厘米,上面鑄有“大沽鑄造”、“海口大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鐘的下段也分為八宮,上面鑄的銘文分別是“大清光緒十年立 海口大沽 樂威屹公祠”, “皇圖鞏固 保定府 練軍官兵 仝人公立”。這就是漂泊海外100多年的“大沽鐵鐘”。
100多年前曾經懸掛在天津塘沽的大沽口北岸防禦要塞———大沽口北炮台(俗稱“石頭縫炮台”)。
古鐘歷史淵源
鐘身下方豎提銘文有:大清光緒十年立,海口大沽,保定府,樂威屹公祠,皇圖鞏固,仝人公立,練軍官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其中風調與雨順,國泰與民安雙字對稱陳列於鐘身上方。據業內人士介紹,通過鐘身銘文可知,大沽古鐘製造於清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製造地點為中國清朝時期的保定府。通過(海口大沽)字樣可以看出來這口鐘是專為大沽口製造的。樂威屹公祠為鐘的擺放地點,(仝人公立)是指此鐘為此人的朋友或者同事所鑄。(練軍官兵)為鐘的製造用途,估計這口鐘當時的用途為,訓練士兵時的時間鐘。古鐘的製造年代正處於我國的洋務運動時期,那時的對鐵器的製造工藝複雜度要超過銅器的製造工藝。古鐘全身均是用鐵鑄成。這樣一口鐵鐘,鑄造出來,還需要敲響,足可反映當時中國的對鐵的冶煉和製造在世界上屬領先水平。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打大沽炮台,炮台失守,大沽古鐘被英軍的奧蘭多號軍艦運回英國。
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台
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大沽是天津門戶,東臨渤海,北靠京山鐵路,位置極重要。
6月15日,300名日軍占領塘沽火車站,250名俄、法兩國軍隊占領軍糧城火車站。16日,935名英、日、俄、德等國海軍偷襲登入,埋伏在炮台後側,大沽口內的10艘炮艇開進海河,28艘軍艦開往炮台火力射程之外停泊。晚8時,聯軍向守軍總兵羅榮光發出最後通牒:限於第二天凌晨2時交出炮台。羅榮光斷然拒絕。
6月17日凌晨2時,10餘艘聯軍艦艇在探照燈的照明下,用大炮轟擊大沽炮台。守台清軍還擊,擊毀敵艦5艘。黎明,聯軍用大炮轟擊清軍防地,擊中左營彈藥庫,管帶封得勝陣亡,北岸兩座炮台遂被占領。聯軍艦隊集中火力轟擊南岸炮台,登入聯軍從側後抄襲。晨七時,南炮台彈藥庫中炮炸毀。九時,守台清軍向新城方向撤退。大沽炮台全部陷落。
古鐘歷險
古鐘被掠
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6月17日凌晨,聯軍九艘軍艦開始攻打大沽口炮台,大沽守軍頑強抵抗,但最終失守。英軍占領北炮台後,把上面鑄滿銘文的一口鐵鐘掠回英國。1902年這口鐵鐘開始儲存在朴茨茅斯市的維多利亞公園。公園裡建起了一座中式石亭作為戰利品把大沽鐵鐘掛在亭子裡,以紀念在大沽和中國華北地區戰死的英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防止這口鐵鐘被納粹德國的空襲炸毀,古鐘被移開。
古鐘現蹤
國寶回歸
意外發現
據塘沽區文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口古鐘的回歸頗有戲劇性。2003年,一名曾在天津上大學、後在英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范輝,在參觀朴茨茅斯市維多利亞公園的時候,發現在公園中有一座中國式的石亭,一口中國鐵鐘陳列在裡面,且鐵鐘上面鑄有“大沽鑄造”等字樣。
多方努力
范輝與她在國內的朋友———北京大鐘寺研究所的夏明明研究員取得了聯繫,並把她了解的情況告訴了夏。夏隨後與塘沽區博物館取得聯繫。得知此訊息後,為使這一文物能夠儘快回歸津門,塘沽區委、區政府和英國朴茨茅斯市中英各界友好人士共同努力,區委副書記榮新海專程於2004年11月份訪問了朴茨茅斯市,拜會了該市市長,並就大鐘回歸問題與文化官員進行了會談。與此同時,朴市的華人協會主席葉錦洪先生也傾力相助。最終,大鐘的回歸問題獲得了英國文物管理部門和朴茨茅斯市議會的批准。
傳來佳音
順利回歸
2005年7月20日上午,塘沽區文化局派專人前往北京辦理相關手續,經過幾個小時的時間,古鐘從北京海關被提取出來。鐵鐘於當天下午2點回歸故里。打開木箱的一刻,眾人感嘆古鐘回歸的的艱辛歷程,在場的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此時,數台照相機一起拍攝下了這見證歷史的時刻。
交接儀式
2005年7月22日下午3點,天津市塘沽區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大沽古鐘回歸儀式。下午3點15分在喧鬧的鑼鼓聲中,儀式正式開始,發言人首先介紹了大沽古鐘悠遠的歷史和古鐘的外貌特徵。隨後披著紅綢的古鐘由塘沽區委領導親手揭開,象徵著古鐘的正式回歸。儀式後,各單位、學校及駐軍官兵參觀了大沽古鐘。中國科學院文物科技研究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夏明明為這次古鐘回歸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從最早的發現到後來和英國方面協商,直至最後的古鐘成功回歸,他都參與其中做出了貢獻。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激動的說:100多年前,這口被掠至英國的鐵鐘歷經磨難。它的回歸也頗有戲劇性,是中英各界友好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古鐘有幸被保存了下來,成為了歷史的見證。這次古鐘回歸不僅僅是鐘的回歸。它是一個標誌,標誌著中英兩國的關係又向前邁進一步。現在正在宣傳創建和諧社會,要我說,這是一口“和諧鐘”。
古鐘回歸意義
據了解,朴次茅斯當地很多居民都不捨得這口古鐘,他們表示以前每天經過公園時看到古鐘已經成為習慣。這樣,天津有關方面已經答應複製一款同樣的古鐘贈與他們。據有關人士介紹,這口古鐘是英國政府無償歸還給我國的。對於流失海外文物難回歸問題,雖然國際公約規定被掠奪的文物應歸還原屬國,但一些西方國家——同時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幾個國家,至今未在這些公約上籤字。實際上,公約對這些國家是沒有法律效力的。這口古鐘回歸,不僅僅是古鐘本身所具有的歷史價值,還代表著中英雙方的友誼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新水平
1901年,由於屈辱的《辛丑條約》,大沽口炮台全部拆毀,幾乎沒有留下一件完整的文物。100多年後,大沽鐵鐘漫長的回歸,彌補了歷史的空缺,成為中英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個歷史見證
相關延伸國寶流失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中國文物精品不下百萬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橫遭侵略凌辱的近代以來被巧取豪奪走的。
對於流失海外文物難回歸問題,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的祖世龍先生曾介紹說,雖然國際公約規定被掠奪的文物應歸還原屬國,但一些西方國家——同時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幾個國家,至今未在這些公約上籤字。實際上,公約對這些國家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另外,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國家博物館主觀上並不希望歸還其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甚至對參觀、拍照都嚴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異常困難。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把流失文物定義為,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餘年間,因戰爭、盜掘、盜鑿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徑而流失海外的文物。
近年國寶回歸歷程
2000年,包括牛首、虎首、猴首銅像在內的一批圓明園珍貴遺產在香港拍賣,最後,中國保利集團公司在各方的努力下,斥3300萬港元將三首購買下來。 2003年9月,愛國人士、全國政協委員何鴻?博士尋得圓明園豬首下落,並捐獻出來。 2003年9月,愛國人士、全國政協委員何鴻?博士尋得圓明園豬首下落,並捐獻出來。 至此,圓明園國寶在經歷140年流離之後,終於回歸祖國,收藏於保利博物館。至此,圓明園國寶在歷經140年流離之後,終於回歸祖國,收藏於保利博物館。
2000年6月,美籍猶太人、收藏家安思遠將一塊彩繪武士石雕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安思遠從《紐約時報》的報導中得知,在蘇富比拍賣的河北五代王處直墓中的石雕是被偷盜的,而幾年前,他在澳門也買過一塊類似的石雕(與出現在拍賣會上的那塊是一個系列),但他不知道是被盜文物。於是,他決定將這塊石雕無償捐給中國政府。浮雕高約113厘米,武士身著戎裝,頂盔冠甲,怒目圓睜,立於牛身之上,肩和頭頂部臥一鳳凰,武士手握寶劍,劍尖指向牛口中荷花。整個雕像浮雕手法,表面施以紅、赭等顏色加強主題的質感,烘托氣氛,流暢的雕刻刀法、準確的造型及藝術色彩的運用無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件浮雕為中國古代雕刻史和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材料,甚至填補了北方地區五代史考古和雕刻史的空白。
2001年11月12日,從上世紀90年代起到這一天,旅日華僑朱福元捐贈給故鄉崑山的散失海外珍貴書畫達到300餘幅。這些捐贈的書畫當中,有唐畫《加里加尊者像軸》,這幅畫在全世界只有三幅,第二幅在敦煌,第三幅在法國;還有五代徐熙的《牡丹圖軸》、宋朝的《貨郎圖軸》《草蟲圖軸》、元朝的《三獅圖軸》等書畫作品都堪稱是中國書畫界的稀世藝術珍品。
2002年11月,中國財政部與國家文物局共同啟動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研山銘》是啟用這一專項經費回歸第一件的文物。2002年11月,流落在海外達300年之久的宋代書法家米芾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的《研山銘》,被國內買家以 2990萬元的天價購得,被文物收藏界認為是中國國寶文物回流的里程碑。
同年,北京首都圖書館和上海博物館分別以800萬元購得《 孔子弟子像》(手繪善本) 和以創歷年古籍拍賣價格最高紀錄的990萬元購得 《錢竟塘藏曆代名人書札》。
2002年5月,香港實業家張永珍以4150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春季拍賣會上,拍得了一件雍正官窯粉彩蝠桃橄欖瓶。2004年2月15日,張永珍將之正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這件文物受到了國寶級待遇。此前,這件瓷瓶在前任主人家裡一直被用作檯燈燈座,為了保證“燈座”穩定,瓶里還被灌入了大量的泥沙。張永珍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她表示,當初拍下這件花瓶就是覺得“中國的好東西不能再在外面漂泊了”,而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是因為“國家是最大的‘家’”。
2002年6月5日,旅英華人陳俊先生在倫敦將一件明代綠色琉璃瓦製品捐贈給中國政府。這件文物100年前被八國聯軍之一的英國侵略軍從北京皇宮裡掠奪走,後以拍賣方式流入民間。當古董商準備再次拍賣時,陳俊先生搶先將其買下並捐贈中國政府。陳俊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這既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也是一件國恥紀念物,我希望國內年輕人都能看到它。我們要教育中華民族的下一代,國家一定要富強,人民一定要齊心協力,讀書的要把書讀好,為我們的國家效力。我作為一個海外華人,把這件文物買回來,只是一點心意,送給我們的祖國,我感到非常欣慰。
2003年4月,上海博物館斥450萬美元巨資,從美籍猶太人、收藏家安思遠(前文提到)手中購得《淳化閣帖》祖刻本的第四、六、七、八卷,在國內引起轟動。而450萬美元的價格,使得《淳化閣帖》成為目前中國最貴的書畫作品。《淳化閣帖》被譽為“叢帖之祖”,是北宋太宗皇帝趙光義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書學士王著,將秘藏在宮中“淳化閣”的108位歷代帝王、名臣、書法家的墨跡420帖,分作十卷鐫刻在棗木板上,然後用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拓印,可謂是“魏晉至唐法書的原始留影”。
2003年7月,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將一批流失海外多年珍貴佛造像運回國,並舉辦“中華遺珍重現北京”展覽。2005年國家文物局下屬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出資使古陽洞高樹龕釋尊佛頭、火頂洞觀世音菩薩頭像等2批共7件龍門石窟文物最終回歸龍門。 2003年9月,澳門愛國企業家何鴻博士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捐款近700萬元,從海外購回流失海外140多年的圓明園豬首銅像。
2005年7月23日,在中英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流失國外105年的天津塘沽大沽古鐘回歸大沽口炮台。大沽古鐘鑄造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曾被懸掛在大沽口北炮台(俗稱“石頭縫炮台”)。1900年6月17日凌晨,八國聯軍攻打大沽口炮台,英軍占領北炮台後,把鐵鐘作為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