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沽口之戰
- 發生地點:天津塘沽區
- 別名:白河口
- 用途:天津重要的軍事要塞
- 事件:清軍在此三次抗擊英法聯軍的侵略
- 參戰我方:清軍
- 敵方:英、法、美、八國聯軍
- 結果:清軍敗撤,大沽口落入聯軍控制
大沽口即白河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門戶,重要的軍事要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在此三次抗擊英法聯軍的侵略。40年後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第四次攻擊大沽口,再次將其攻陷。兩次戰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發生在大沽口的三次戰鬥。18...
大沽口炮台遺址位於濱海新區塘沽東南海河人海口兩岸,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的重要戰場。 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1859年6月,英法聯軍以重兵集結在大沽口外。負責登入作戰指揮的是英軍艦隊司令賀布,英國投入的艦艇和兵力均...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發生於1858年5月20日,是繼廣州淪陷後緊接而來的戰事,清軍奮戰約2小時便敗亡。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更導致鹹豐帝決心建設大沽炮台與後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發生。戰前情勢 廣州城被奪以後,...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發生在1860年,戰後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控制。參戰方有大清、英國、法國,最後英法聯軍獲得了勝利。事件背景 英法聯軍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大敗,使本來想教訓清朝的英...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是1859年(清鹹豐九年)6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第二次進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戰。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憑藉其優勢的海上力量,接連攻陷中國沿海重鎮,1858年6月(鹹豐八年),...
6月中旬,聯軍軍艦集結於大沽口外,準備奪占大沽炮台,控制天津門戶海河出海口。大沽口南北兩岸在戰前各有兩座炮台,裝備火炮近180門,由清軍2000餘人駐守。15~16日,聯軍900餘人在塘沽登岸,並派10艘炮艦駛入海河,對炮台形成水陸夾擊之...
清鹹豐九(1859)年第二次大沽之戰後,英、法政府為了報復大沽口的慘敗和在中國掠奪更多特權,於十年正月發動的侵華戰爭。他們叫囂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占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英、法政府為了報復大沽...
1860年,馬可的先祖曾經參加英法聯軍攻打大沽口炮台的侵略之戰,身負重傷,這支軍隊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鑄下人類文明的恥辱。100多年後,又是年青的馬可主動提出,應把英國侵略的鐵證歸還給中國,歷史的時空就這樣交錯在一起。2003年...
中國軍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天津保衛戰,是以義和團為主體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從1900年6月15日開始到7月14日結束,歷時1個月,中經大沽之戰、老龍頭火車站爭奪戰、紫竹林租界攻堅戰和八里台保衛戰,最後以義和團撤離天津,八國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