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夏,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中國北方迅猛發展。英、美、德、法、俄、日、意、奧等帝國主義列強以此為藉口,聯合發動侵華戰爭。6月中旬,聯軍軍艦集結於大沽口外,準備奪占大沽炮台,控制天津門戶海河出海口。大沽口南北兩岸在戰前各有兩座炮台,裝備火炮近180門,由清軍2000餘人駐守。15~16日,聯軍900餘人在塘沽登岸,並派10艘炮艦駛入海河,對炮台形成水陸夾擊之勢。清軍兵力集中於各炮台之內,並在海河口布設水雷,阻止敵艦出入。16日,聯軍發出最後通牒,限清軍於17日2時前交出炮台。清軍予以拒絕。17日零時50分,聯軍提前轟擊大沽炮台,先行登入的部隊也分路進行包抄。清軍發炮還擊,激戰6小時,傷聯軍軍艦4艘,斃傷近250人。清軍陣亡七八百人,炮台被各個擊破,餘部撤往新城方向。泊於口內的“海容”號巡洋艦及4艘魚雷艇亦被擄。聯軍占領大沽炮台後,迅速向天津租界增兵。大沽失陷後,駐天津清軍及義和團不斷襲擊老龍頭火車站及紫竹林租界內的侵略軍。21日,清廷對列強各國宣戰。至6月底,駐津清軍已增至2.5萬人。直隸總督裕祿同在津清軍將領及義和團首領會商後,於7月5~8日從三個方向對租界內的近萬名侵略軍發起進攻:提督馬玉_率武衛左軍會同義和團曹福田部,自北面進攻租界,在東機器局重創侵略軍,並一度攻占火車站;淮軍羅榮光部、練軍何永盛部會同義和團張德成部,從西面一度攻入租界;武衛前軍統領聶士成部進占跑馬場、八里台、小營門炮台後,從南面進逼租界。聯軍為改善防禦態勢,於7月9日凌晨自租界南面進行反擊,聶士成率部迎敵,在八里台同聯軍激戰多時,受傷陣亡。時清廷轉戰為和,並下令屠殺義和團,戰局遂急轉直下。13日,侵略軍7000多人自租界分兩路進攻天津城,裕祿、宋慶及馬玉_等部2萬名清軍分別撤往楊村(今武清區)、北倉(今天津西北郊)。14日,天津城陷。聯軍進攻方向直指北京。此戰,八國聯軍傷亡900多人,內有校級以上軍官25人,是其侵華戰爭中傷亡最多的一次。
相關事件
1954年4月23日,毛澤東親臨大沽口炮台舊址,憑弔海門古塞,緬懷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們。
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台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原“威”字炮台遺址修建大沽口炮台遺址紀念館。
2009年,天津濱海新區政府投資7400餘萬元開展大沽口炮台遺址一期工程建設。
2011年4月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