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沈莊
- 別名:大沈劉莊
- 下轄地區:大沈莊、西南沈莊
- 電話區號:0633
- 地理位置: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
- 人口:2500人以上
- 車牌代碼:魯L
地理環境,名稱來源,考古發現,民俗世象,民間傳說,旅遊景觀,
地理環境
大沈莊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8.90度、北緯35.99度附近,處在莒縣(屬日照市)、沂水(屬臨沂市)兩個行政單位交界處,毗鄰沂水縣楊莊鎮、官莊鄉,東北方向不遠處即是諸城市(屬濰坊市)孟疃鎮。該地雖於20世紀90年代劃歸日照市,在地理上仍屬於沂蒙山區,與附近的西沈莊組成“沈莊群”。
武山名稱來由已久,東漢許慎《說文》云:“濰水出琅邪箕屋山”,由此可見東漢時此山名“屋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濰水》云:“濰水導源濰山”。許慎、呂忱云:“濰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濰水出覆舟山。蓋廣異名也”;此外,1992之前年出版的臨沂地區《莒縣地理》鄉土教材中作“五山”,因此山有五峰而得名。村西南是“桂子山”,因秋天桂子花飄香;村西有“栗子山”,因山上產栗子得名。
名稱來源
按照中國民間慣例,村落的命名往往與氏族聚居有很大關係。但大沈莊名稱當中帶“沈”字,村中卻無一人姓“沈”,95%以上人口姓劉,是何原因?原來,“沈”字是為了紀念劉勰的文友、舉薦劉勰的南北朝官員沈約而取名。
沈約,字休文,南朝文學家、史學家,“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等官職。據《梁書·劉勰傳》記載,劉勰寫完《文心雕龍》後,很是看重自己的文章,打算讓當時的文化權威沈約評定一下。沈約當時為地位顯赫,劉勰沒有機會見他,於是背著自己的書,裝扮成賣書的商販,等候沈約從府里出來時跑到他的車前。“約便命取讀,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從此之後,劉勰其人、其書齊名天下。由此,劉勰老家的家鄉父老為了報答和紀念沈約的舉薦之恩,便把村子“劉莊”改名為“沈劉莊”,後來更是改為“大沈莊”。
考古發現
大沈莊遺址
大沈莊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為主的遺存,距今近四千五百年。位於村西南、水庫北岸,東距文山約一百米處,當地也稱“東南崖頭”。一九八五年發現。遺址東西約二百米,南北約二百五十米。南部主要是龍山文化遺存,採集到的標本有石斧、鬼臉鼎足、黑陶豆柄等;北部暴露有周代墓葬、出土銅件、繩紋陶鬲等。該遺址對研究莒地原始社會後期及莒國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大沈莊漢畫石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沈劉莊發掘漢墓葬,出土大量文物,石畫像有21石,28幅畫像。其中第24幅畫像實屬罕見,此畫像高87厘米,寬37厘米,雕刻為淺浮雕,極為精緻。此畫像石的畫像分上下兩格。上格畫面,一婦人端坐正中,頭髮向上飄散,婦人背後兩條豹尾卷豎兩邊,左邊4個不規則的尖狀物,似羽毛狀;下格畫面,中間一男一女擁抱親吻,左邊一女在推親吻之女,上邊一下垂物,似帷帳狀。專家認為,這幅“接吻圖”的發掘標誌著古代東方這一禮儀的存在被證明。漢畫像石創作者採用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了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它生動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現實美好生活的嚮往,漢畫像石的發現是了解當時思想和藝術的寶貴資料。(莒文化專家蘇兆慶研究員參與了這次考古發掘。)
民俗世象
“文心亭”與“雕龍閣”
在莒縣浮來山清泉峽南岸石壁上,有一架六角飛檐的紅亭,隱現於蒼松翠柏之中,亭子附近石碑上書“文心亭”,這三個大字乃一代文豪郭沫若所題,此亭是為紀念劉勰所建。而在大沈莊所在的莒縣東莞鎮,一座“雕龍閣”躍然濰河水面,與浮來山上的“文心亭”遙相呼應。在東莞鎮,一座劉勰的雕像巍然屹立在劉勰紀念園中,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浮來山福壽文化節”與“劉勰故里文化節”
在莒縣浮來山,建有福壽文化廣場,依託浮來山四千年“銀杏樹王”和“福來山”之美譽,每年秋季都舉辦“福壽文化節”,這是一項融大型文藝表演、康體健身、尋福益壽、經貿洽談於一體的綜合性節慶活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在大沈莊,當地人們已經成功舉辦多屆“劉勰故里文化節”,該節慶活動每年農曆三月三在武山舉辦,在這裡,人們舉行祈福廟會、欣賞雜技表演,交流民間藝術和飲食文化,在四里八鄉享有廣泛盛譽。
民間傳說
莒縣沈劉莊(大沈莊)的傳說
莒縣東莞有個六七百戶人家的村子叫做沈劉莊(大沈莊),按說一定沈姓人家很多,可出乎所料,竟沒有一戶姓沈的,全村只一姓——劉。
大沈莊亘古以來是劉姓莊,所以最初叫劉莊。不知哪朝哪代,劉莊有一家因家境貧窮,夫妻倆攜兒帶女下江南臨時安了家。又不知熬到哪一輩上,生了個男孩,取名劉勰。劉勰自幼聰明好學,只可惜家境太貧,無錢請先生教書。
一天,一老僧化緣來到劉家門前,見劉勰生像不凡,才分過人,便囑咐劉家好好供劉勰讀書。可憐劉家餬口都不能,哪有錢供他讀書?老僧見狀搖頭嘆息。最後,徵得劉家同意,把小劉勰帶到寺廟裡撫養。
小劉勰言語不多,記憶力驚人,只要禪師教過的書,會是自然的;有時沒教的他也會,真是出奇。劉勰六七歲上,老僧覺著肚子裡的墨水全磕了筐子,你說把那老僧喜得,他不嫌路遠,從四面八方為劉勰請高師、求書文。就這樣,劉勰十五歲上就把天下的書讀了個遍,墨水飽飽地喝滿了肚皮。
後來劉勰考上了一個小官。劉勰無心當官,倒有心讀書寫文章。整天讀呀寫呀,一氣寫了《文心雕龍》五十篇文章送給師父看,師父說“好文章”;送給文友看,文友也說“好文章”。劉勰決定把書獻給朝廷。
一日,劉勰將五十篇文稿用包袱包好,背在肩上,奔京都而去。一路之上,爬山過水,風餐露宿,好歹來到了京城。劉勰獻書心切,哪還顧得饑渴,更不管自己的衣著打扮,就打聽著向皇宮走去。你想想,皇宮那是隨便去的地方嗎?他來到皇宮外,早被把門的看見了,別說他進門,就是離門近一點也休想。把門的聽說劉勰進宮見皇帝,便呵斥道:“你也不看看這是什麼地方!這是你叫花子進的嗎?說著,就將劉勰往遠處推。劉勰並不惱火,一本正經地說:“對!我沒找錯地方,我是來向皇帝獻書的。"把門的看劉勰蓬頭垢面,衣著不整,身背一破包袱,好似癲漢,哪裡肯信?接著,就把劉勰連推帶搡,擁到了遠處。
劉勰多日勞累,連飢帶餓,哪撐得住他們一陣扯拉,一下子倒在牆旮旯兒便迷昏了過去。不一會兒,一位白髮銀須的清氣老頭兒從這裡經過,看見劉勰,便走了過去。細看劉勰,一派文人相貌,就喊醒了劉勰,問明了來歷。那老頭從劉勰的包袱中取出一本書,仔細翻看了幾頁,口中嘖嘖稱好,便對劉勰說:“就你這文才何愁獻書不上?”但你這身打扮是進不了宮的,就是進了宮也見不到皇帝,就是見了皇帝,也不一定稀罕你的書。我給你想個辦法,你只要見著沈約就好辦了。他是當朝文士,最喜歡有文才的人,又受皇帝寵愛,不如先見沈約。”這老頭把沈約每天什麼時間進宮廷,坐什麼樣的轎,從什麼地方路過說了個明明白白。授意劉勰,一定把沈約的轎攔住,讓沈約看書。
第二天一早,劉勰背著書稿等候在沈約進宮的路上。不錯,沈約的轎子果然來了,那劉勰急步來到路中攔住了轎。兩個開路護衛見一花郎竟敢攔轎,好不氣惱,一聲呵斥,上去就將劉勰推到路旁;復翻身,又去踢包袱。一腳踢去,把包袱踢裂了,五十篇文稿唏里嘩啦從包袱中飛了出來,揚了一地。這時候,轎中的沈約聽到外邊的動靜,探出頭來一看,但只見書稿翻飛,便下得轎來,順手抓起一本,細看了幾頁,又粗粗翻了全本,驚訝地說:“好書,好書!”便問劉勰:“這書稿是你寫的嗎?”劉勰回答說:“是。”接著問了劉勰姓名,家住哪裡,有何公幹,劉勰一一做了回答。沈約熱情地對劉勰說:“請稍候片刻.再到我家敘談。”沈約進了宮廷,然後吩咐轎夫回原路將劉勰抬回家中,厚筵伺候。
就這樣,劉勰帶著書稿,坐著官轎來到沈約家中,得到厚待。再說沈約在宮廷上急呼呼地辦完公事,提早回了家,將劉勰的五十篇文稿沒歇氣地讀完了。面對著貌不驚人才卻壓眾的劉勰說:“高見!沒想到鄉間還有這等高才,真是人才難得,人才難得呀!”
從此,沈劉二人天天坐在一道談古論今,說文論篇,拉起呱兒來津津有味,成了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
經過沈約在皇上面前推薦,《文心雕龍》一書很快問世了。皇上看劉勰文才高超,請留宮廷為官,劉勰心中不願,好歹推脫了。
劉勰寫的書得到了皇上的誇獎,並且印成本子在全國發放,這一下子心動了天下,拜訪劉勰的人扯連不斷,從此劉勰的名字傳揚四方。
劉勰成名,不忘祖上功德,便啟程回到莒縣東莞劉莊老家,一來為祖宗上墳,二來也與同族父老兄弟報喜。劉勰回家後,劉氏宗族父老兄弟為劉家出了能人感到高興。在招待劉勰的筵席上,劉勰苦訴衷腸,並說:“要說劉家有了能人,功勞應歸京城裡的文士沈約。要是沒有沈約的舉薦,有才也是白搭。”劉勰說完,眾父老兄弟紛紛議論,感謝沈約的舉薦。有一位老人提議說:“為了不忘沈約的恩德,就把咱劉莊改為沈劉莊吧。”眾人紛紛表示贊成。自此,沈劉莊的名字就流傳了下來。
旅遊景觀
一、雕龍故里
傳說,劉勰在南朝為官,清正廉潔,但他為人正直,行事老實,不會行“官場之事”,結果棄官出家,來到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專門校對經書。在此期間,他經常回老家大沈莊探望親友。父老鄉親們為使劉勰回家時居住方便,也想給他一個舒適安靜的讀書環境,就湊錢建了一座小樓,即“劉勰著書樓”,後人將其作為八景之一,稱“雕龍故里”。
二、松蓬滴翠
有一次,劉勰站在著書樓上遠眺家鄉四方風景,覺著別有風情,於是出門觀賞。在西山上,他穿過茂密的松林,攀上山峰,看到滿山松樹遮天蔽日、青翠欲滴,就隨手抓了一把草葉揉成團,在巨石上題字“松蓬滴翠”。
三、桂子飄香
來到西南山下,一陣微風吹來,花香撲鼻,於是他迎著花香爬上西南山坡。此時正值桂花盛開季節,滿山的桂花濃香齊放,劉勰讚嘆不已:“這真是‘桂子飄香’啊”!後來,為紀念劉勰和這一景觀,家鄉的人們將西南山改名為“桂子山”。
四、文峰樹碑
劉勰漫步來到村前的文山,文山以“文”而名,那裡雖沒有多少陡峭的山石,卻又是一番風景。更奇怪的是,在山尖的寺廟旁筆直地樹著一塊巨石,恰像石碑,真是一大景觀。劉勰取了一塊白石塊握在手中,在這塊天然石碑上寫了四個遒勁大字:“文峰樹碑”。
五、銀杏翠蓋
在大沈莊村里,有一棵年歲已久的大銀杏樹,在劉勰生活的時代就已經非常有名。而在村後的武山上面,更有五棵大銀杏樹。劉勰去觀看時,只見那五棵銀杏樹五角對排,參天而立,枝繁葉茂,五棵樹頭合在一起,活像一把巨傘。劉勰取出帶來的筆墨,在樹幹上留下了“銀杏翠蓋”四個大字。
六、三泉縹緲
從山上下來,過一山澗,聽見流水潺潺,抬頭四顧,三條山澗中層層瀑布泛著銀光,清清的流水時隱時現。這三股流水分別發源於公雞泉、母雞泉、欽母泉,三股流水彎彎曲曲,到山下匯為一股。劉勰就在三流相匯的石塊上,用毛筆題上“三泉縹緲”四個字。
七、濰水沉流
濰河的重要支流——石河發源於大沈莊。順濰河來到大沈莊前村,潺潺的流水突然入地消失,相隔十幾步遠,又從青石板下吐了出來,使人好不生怪,確屬奇觀,這又引起劉勰的興趣,於是在石板題上“濰水沉流”四字。
八、古樹盤桓
由於村莊悠久的歷史,大沈莊除了古銀杏樹外,還有一棵古槐,在劉勰回老家時,就不知長了多少載了。那古槐盤根錯節,幾根主枝成環型延伸,里出外拐,環環相扣,猶如數龍追逐嬉耍。劉勰看後給題名“古樹盤桓”。
此外,大沈莊在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大量農田水利工程也引人注目,例如民間流傳的“蝴蝶橋,鴛鴦井,一道銀河通西嶺”,便形象地表現出該村水利工程的獨特面貌。
歲月如梭,歷史變遷,千百年過去了,大沈莊的著書樓因年久失修,如今只剩下樓碴子;武山上的五棵大銀杏樹則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被砍伐做了課桌,唯有村中的另一棵留存至今,被村民和前來參觀者視為“天下第二銀杏樹”(舉世公認的“天下第一銀杏樹”在莒縣浮來山定林寺內)。但是,劉勰的故事和他的作品《文心雕龍》被人們永久銘記,“大沈莊八景”的典故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