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地震台

大武地震台

大武地震台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海拔高度3737米),是我國測震基本台之一。台址基岩為紫色復成分礫岩夾含礫粗砂岩、砂岩及泥質岩,少量有灰綠色細砂岩、泥岩,為白堊系陸相盆地沉積的碎屑岩沉積建造,剖面厚度約2000m,該地層分別不整合於下二迭統或三迭系之上。測點處上覆坡積物,厚度不均,依地勢差別較大。該套碎屑岩建造中,僅在斷裂處有少量脈岩外,未見有侵入岩的分布。

基本介紹

自然環境,地質背景,歷史沿革,工作環境,台站作用,科研隊伍,科研獎勵,

自然環境

所處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質條件:果洛地區位於甘青川交界地段,屬青南地區,地處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之間,地域遼闊,山勢雄偉。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海拔高,多丘陵,地勢平緩;東南海拔低,多高山,坡陡谷深。全州平均海拔4000m以上,地勢高,氣溫低,光輻射強,日溫差大,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徵,屬青南高原氣候寒冷區。

地質背景

大武地震台位於庫瑪斷裂帶東段北側。庫瑪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內部一條重要的活動斷裂帶,也是大陸內部一條著名的左旋走滑深大斷裂帶,它構成了二級構造單元。青藏斷塊與甘青斷塊的分界。斷裂規模宏偉,綿延千餘公里。該斷裂具有發育歷史悠久、長期劇烈活動和現代活動強烈的特點,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7~8級強震,僅1900年以來發生7級以上強震5次,最大震級地震為2001年11月崑崙山口西8.1級。

歷史沿革

發展的歷史沿革過程:為了加強青南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監視庫瑪斷裂帶的地震活動,青海省地震隊於1975年開始籌建大武地震台。1976年起由畢劍昆等開始進行大武台台址勘選、架設儀器,1978年正式投入運行。1985年至1986年,青海省地震局對大武台的生活、辦公設施進行了改、擴建,建築面積達到622.3㎡,建設投資26萬元。建台初期,大武台只有測震一種觀測手段,擁有573熏煙式短周期地震儀、工程強震觀測儀,1978~1980年間,大武台曾試運行過DD-1儀,但因供電問題而最終停測。1994年大武地震台曾增上氣氡觀測,後因環境原因停測。1997年,青海省地震局對大武地震台測震儀器進行了改造,由改進後的DD-1儀代替了573儀,並增加了1套DK-1中長周期地震儀。2002年,隨著“十五”項目的實施進行,大武地震台被列入了數位化改造計畫。大武台已升級為國家級台站,同時又新增加了表層地溫、FHD-2地磁、地電場、氣象三要素等前兆測項,已成為青海省數位化地震監測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作環境

供水、供電、交通:大武地震台屬於城鎮電網供電,台上現有1200W汽油發電機備用,台站地處雷擊區,無交通工具。
占地及建築規模和投資:大武地震台占地面積共38 717.4㎡,其中建築面積653.5㎡。

台站作用

大武地震台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屬的7個專業地震台站之一,除擔負著日常的地震觀測、地震參數測定和大地震速報任務外,還承擔著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連續、可靠、完整的觀測資料的任務及負責監測果洛州區域及庫瑪斷裂帶東段,崑崙山口-達日地震斷裂帶的任務。另外為地方政府防震減災部門定期提供地方地震資料,為地方防震減災事業和經濟建設服務。

科研隊伍

大武台現有工作人員3名,其中工程師1名。

科研獎勵

觀測資料評比結果
參評時間
項目
省級評比結果
1989
測震
優秀
1999
大震速報
優秀
2000
測震
優秀
大武地震台近年來,根據全省地震短臨跟蹤工作的需要,在省地震局預報中心的指導下,探索開展單台地震學預報研究,參與中國地震局“三結合”課題研究,並在全省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會上提出會商意見。
善者曾於1985年榮獲《中國青年》雜誌社為邊陲優秀兒女掛獎章活動辦公室頒發的“全國邊陲優秀兒女”銀質獎章。郭元林因在地震監測工作中成績顯著,曾於1990年7月榮獲國家地震局“全國地震監測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