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武地震台
自然環境,地質背景,歷史沿革,工作環境,台站作用,科研隊伍,科研獎勵,
自然環境
所處的自然地理、地震地質條件:果洛地區位於甘青川交界地段,屬青南地區,地處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之間,地域遼闊,山勢雄偉。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海拔高,多丘陵,地勢平緩;東南海拔低,多高山,坡陡谷深。全州平均海拔4000m以上,地勢高,氣溫低,光輻射強,日溫差大,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徵,屬青南高原氣候寒冷區。
地質背景
大武地震台位於庫瑪斷裂帶東段北側。庫瑪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內部一條重要的活動斷裂帶,也是大陸內部一條著名的左旋走滑深大斷裂帶,它構成了二級構造單元。青藏斷塊與甘青斷塊的分界。斷裂規模宏偉,綿延千餘公里。該斷裂具有發育歷史悠久、長期劇烈活動和現代活動強烈的特點,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7~8級強震,僅1900年以來發生7級以上強震5次,最大震級地震為2001年11月崑崙山口西8.1級。
歷史沿革
發展的歷史沿革過程:為了加強青南地區的地震監測能力,監視庫瑪斷裂帶的地震活動,青海省地震隊於1975年開始籌建大武地震台。1976年起由畢劍昆等開始進行大武台台址勘選、架設儀器,1978年正式投入運行。1985年至1986年,青海省地震局對大武台的生活、辦公設施進行了改、擴建,建築面積達到622.3㎡,建設投資26萬元。建台初期,大武台只有測震一種觀測手段,擁有573熏煙式短周期地震儀、工程強震觀測儀,1978~1980年間,大武台曾試運行過DD-1儀,但因供電問題而最終停測。1994年大武地震台曾增上氣氡觀測,後因環境原因停測。1997年,青海省地震局對大武地震台測震儀器進行了改造,由改進後的DD-1儀代替了573儀,並增加了1套DK-1中長周期地震儀。2002年,隨著“十五”項目的實施進行,大武地震台被列入了數位化改造計畫。大武台已升級為國家級台站,同時又新增加了表層地溫、FHD-2地磁、地電場、氣象三要素等前兆測項,已成為青海省數位化地震監測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作環境
供水、供電、交通:大武地震台屬於城鎮電網供電,台上現有1200W汽油發電機備用,台站地處雷擊區,無交通工具。
占地及建築規模和投資:大武地震台占地面積共38 717.4㎡,其中建築面積653.5㎡。
台站作用
大武地震台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屬的7個專業地震台站之一,除擔負著日常的地震觀測、地震參數測定和大地震速報任務外,還承擔著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連續、可靠、完整的觀測資料的任務及負責監測果洛州區域及庫瑪斷裂帶東段,崑崙山口-達日地震斷裂帶的任務。另外為地方政府防震減災部門定期提供地方地震資料,為地方防震減災事業和經濟建設服務。
科研隊伍
大武台現有工作人員3名,其中工程師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