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集鎮

大李集鎮

大李集鎮,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下轄鎮,由原胡集區院寺鄉、大李集鄉於1992年4月合併而成,鎮政府駐地李集街原大李集鄉人民政府,後遷李集新大街辦公至今。

2017年,大李集鎮行政區域面積5367公頃,常住人口5399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李集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
  • 面積:5367公頃
  • 人口:5399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烏江舊河道(臨伊湖村北)
  • 郵編:236712
  • 區號:0558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交通和河流,教育衛生方面,歷史人文,

歷史沿革

李集鎮又稱老李集,是一個古老集市,過去叫彰陽集。位於亳州市利辛縣西南十八公里,是亳阜交界的大集鎮,北靠茨淮新河,東六公里是西淝河,西南轄烏江與阜陽接壤,離阜五十八里,原屬阜陽,六五年析屬利辛縣,現屬亳州市。
自古以來為吳、楚、魯、齊、陳、壽要衝,方圓商賈雲集之地。
老李集為南北架構,分東西南北四寨門,四周圍塘曲水,南至火神廟南今已至南長溝,東西小巷以通往來,西有小店橋,東南一里有迷唐寺,西一里有古文廟,北為主要出口,於溝上設吊橋以通往來,易守難攻,吊橋東南是主神廟,又稱天爺廟;供奉有軒轅黃帝、玄武大帝、道家三清和觀世音菩薩,炎黃衍祭於正月初七人日在南頭火神廟聚會,大廟會於三月三日在北頭舉行,是遠近聞名的古廟會,廟雖不大,盛會進出,萬人可容人稱是神奇活地。
三月三日是古上巳節,傳說為黃帝鼎升之日,觀世音菩薩誕辰,又是花神節,曲水流觴,修古之禊,漢唐遺風,魏晉風流,商賈貿易,蔚為大觀。每歲自年初七、正月十五上元節到三月三日廟會,燈火不絕,三教九流雲集,方圓商賈會聚,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三陽開泰是為春,王維詩云:為乘陽氣宣時令。諸俗皆為彰顯陽氣之舉,故又名彰陽集。
解放前傳教士在天爺廟側建有天主教堂。民國時改為崇正國小,人稱洋學堂。解放後因火搬遷到溝北為李集中心國小。解放後政府、供銷社、等機構都在新北街,北至李集糧站。原鄉政府在十字街西,後搬遷到新東街,現搬遷到李集中學東李利公路北,大李集北展至謝溝。
大李集是猴戲之鄉,利辛猴戲已被列入2008年3月21日亳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根據科學發展觀,大李集鎮新一輪發展規劃藍圖已經繪就,一個現代化的新集鎮即將崛起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地理位置

大李集鎮位於利辛縣西南部,距離利辛縣城20公里,南和西與阜陽市穎東區接壤,北與我縣永興鎮、馬店鎮為鄰,東與胡集鎮相連。2017年,大李集鎮行政區域面積5367公頃。
大李集地圖

行政區劃

1992年2月由胡集區李集鄉、院寺鄉合併而成,駐地大李集耕地面積61763畝,2005年並村前轄31個村委會,根據市、縣有關小村並大村的檔案精神,換屆與並村同時進行。合併李集村、李水寨村為李集村;合併橋南村、李老寨村為南街村;合併解樓村、王李村、解老郢村、宮郢村為解樓村;合併高大村、房寨村、李大廟村、劉莊村為高大村;合併徐常村、楊湖村為常青村;合併路楊村、解寨村、井東村為路楊村;合併葉元村、顧田村為葉元村;合併胡寨村、鄭莊村為永紅村;合併院寺村、李樓村、沈竹園村為院寺村;合併司海村、朱郢村為司郢村;合併高李村、代莊村為吳寨村;齊寨村、高集村、沈寨村三個村原村不變。大李集鎮目前共有14個村民委員會,170個自然莊,265個村民組,農業人口52535人。
大李集鎮原名李集,1982年更為現名。舊時曾用名張楊鎮、老李集。1949年屬高集鄉,1969年撤區並社時,成立李集公社,1982年改現名自今,隸屬胡集區。1992年撤區並鎮,由原胡集區大李集鄉、院寺鄉合併設立大李集鎮。

交通和河流

院寺鄉地理走勢西高東低,交通相對偏僻,境內有利胡公路(柏油路面)、插胡公路(砂石路面)穿境而過;12.5公里長的茨淮新河把大李集鎮與北邊鄉鎮分開,同時給大李集鎮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條件。境內主要河流有馬胡河、烏江(臨伊湖村北)、黑土溝。其中烏江歷史悠久,留下過許多美麗的傳說,但由於烏江常年失修,現僅存有幾米寬的小河溝,人們只能從殘橋巨型條石上去想像他的久遠和古老。

教育衛生方面

大李集鎮現有5所中學,分別為:大李集鎮初級中學、劉樓中學(現停止辦學)、保國中學、育才中學、院寺中學。 16所國小,1所幼稚園,全鎮共有教師366人,其中中學教師112人,國小教師237人,幼兒教師7人。其中有中教高級教師5人,中教一級教師43人,小教高級教師128人。省級骨幹教師1人,市級骨幹教師6人,縣級教壇新星12人。
高大國小高大國小
大李集鎮
鎮衛生院始建於1969年,現占地面積3548平方米,有門診樓1座,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現有職工25人,其中醫師6人,醫士12人。村級衛生室14所,現有村級衛生人員85人,院內設有醫技科室(B超室、手術室、化驗室、X光室、心電圖室),開設內科、外科、心腦血管科、肛腸痔漏專科、兒科、婦產科、中醫內科、推拿理療等專科,基本滿足了全鎮5萬多民眾防病、治病的需求。

歷史人文

【伍子胥躍馬烏江】烏江位於大李集鎮西南五里,溝深流急,連線西淝河、潁河,是楚國在淮北的交通要路,東南流經胡集、到江口集入潁河,上窄下寬,在大李集鎮境內烏江段(臨伊湖村北),相傳為楚伍子胥在逃亡時躍馬過江撇下追兵處,建有五孔橋和七孔橋紀念。
【大漴陂遺址】《水經注-潁水》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慎城西入潁;夏肥水又東為高陂,又東為大漴陂。大漴陂在李大廟、高大村、房寨村一帶,溝塘水網密布,陂東分流入西淝河,原馬店黑土溝今阜蒙河西段。漴,地廣水高,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民以食為天,故漴。陂,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利用溝渠塘河堰井灌溉的農田水利。
【漢柳龠縣遺址】柳龠縣又稱新龠縣,王莽時所建,在汝陰東五十八里,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和聖’柳下惠常與鄉人油油然聚首言歡,不墮厥節,時雖欲去,止之復留。曾在此舞羽吹龠(羽,野雉尾;龠,籥也;《周禮》有龠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祭祀則鼓羽龠之舞;賓客、饗食則亦如之。,舞所執羽籥是也。蓋《詩》所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者也。《爾雅》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廣雅》雲,七孔。大者曰產,中者曰仲,小者曰箹。箹音握。龠師相當於現代的歌舞總指揮,龠就是現代的指揮棒。)樂自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羽龠代表文武,樂者,天地之和也;知禮樂之情者能作,作者之謂聖,羽龠,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柳下以樂教民,樂以配天和民,壽百歲,柳下惠退居柳下後,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死後,弟子要為他議諡號。其妻說:“將誄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誄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謚,宜為惠兮’”(《烈女傳》)展禽故謚為“惠”。
人稱‘和聖’,親百工,不忘至賤,守惠下之道,唯有德能行此,故稱柳龠縣,訛音為柳葉縣,後廢併入汝陰。清嘉慶《鳳台縣誌》載;“柳莊寺在展溝西南八里,春秋時柳下居此,附近展姓尚多,傳為展禽後裔。”大李集附近也有柳改劉之姓的。在解樓村東北北沈、解老營一帶,以解老營國小為中心,有陶瓦、冶鐵等漢代工業遺存,解老營國小過去是解瓦廟。
【曹魏屯田古城遺址】又叫屯糧城,起鳳城,司馬宣公懿令鄧艾於汝陰屯田,種稻,以備東南,從陳至壽春,淮南三萬人,淮北二萬六千人,古城遺址在大李集鎮西二里王營莊西,俗稱長嶺子,又叫起鳳古城。鄧艾初為屯田都尉,入許。奏對口吃,司馬懿戲曰:卿稱艾艾,當是幾艾?艾對曰;鳳兮鳳兮,只是一鳳。懿奇愛之,令於汝陰屯田,後為兗州太守,又奇計滅蜀。在古城遺址西人稱為稻田地。正南有烽火台遺址,西北有望堠台遺址,東有魏塔遺址,東北有焦家樓遺址。
【雙塔集遺址】雙塔集遺址位於大李集東五里解寨,過去是一個小集,因解姓為此處一大姓,於集東南為其先人解系、解結建雙塔一作紀念,二崇文峰。又稱雙塔集後廢為村寨
【闖王廟遺址】闖王廟遺址位於大李集陳牌坊莊東,明清時陳姓冨甲此鄉,闖王李自成死後與陳圓圓葬於此。
【王郁昭在向陽】王郁昭是為鳳陽小岡村農村大包乾開放行條的人,1966-1970下放在大李集南頭,過去叫向陽大隊。此地龍蝦由他引種來的,人稱‘大老王’,1984年任安徽省領導時曾來過大李集。
【葉元養豬】葉化美在葉元大隊的養豬當時是全國的先進典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