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集鎮伊湖村

大李集鎮伊湖村

伊湖村面積4.2平方千米,居大李集鎮西南部1.5公里,東臨劉大橋村,南依阜陽市的潁東區,西近高集村,北靠前劉村,跟屬縣45公里,伊湖村處於鄉鎮的最邊界,同時也是縣市的最邊界,屬於嚴重欠發達地區。全村人口約420位(考慮在外務工及新出生人口),其姓氏均姓伊,除一齊姓上門女婿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湖村
  • 別名:伊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大李集鎮
  • 下轄地區:伊湖村生產隊東隊,西隊
  • 電話區號:0558
  • 郵政區碼:236700
  • 面積:4.2平方千米
  • 人口:420
  • 方言:中原方言(官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古烏江河,塌塌湖,南灌渠,江子北,腰子地,西老荒,北莊護
  • 機場阜陽機場
  • 火車站:阜陽火車站
  • 車牌代碼:皖S
  • 村出學子:伊力,伊國亮,伊愛飛等
  • 伊姓輩分:庭鎮文民興國慶全家學善良
  • 仁孝宗室:伊文超子嗣,伊民辛子嗣
歷史沿革,傳統美食,地理環境,自然資源,著名人物,文化遺址,風景名勝,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伊湖村歷史,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立,最早由2位伊氏兄弟及家屬居住,由山東棗莊西北部遷居至此並由此繁衍生息。由於伊湖村所處地理位置的劣勢,從古至今歷經各種苦難和屠殺,伊湖村先祖在歷史中幾次遷徙,每次遷走約數百人,留下的所剩無幾,最近一次大量集體遷徙是在清末,由於長年戰,亂民不聊生,疾病流利,土匪肆虐,人命朝不保夕,許多家庭為求自保,被迫搬到人口較多的村鎮或城市定居,其中還有些因為經商或其它原因而搬離的,搬離後絕大部分伊氏先民漸漸與伊湖村失去聯繫,常走動的只有離伊湖村6公里外的伊莊及零星散落於各村鎮姓伊的村民。建國後的58年到62年這5年間,由於公知的種種原因和疾病,伊湖村在這5年時間非正常死亡人數達全村總人口的5分之4.所以伊湖村才有現在的人口規模。
伊湖村現在世的老人,最年長者文字輩,最年幼者全字輩,6世同族。

傳統美食

伊湖村傳統美食:
燒巴子
燒巴子是餅類小吃,燒巴子製作時以水和面無需加入油脂,濕法成形後灑上當地產的白芝麻貼在爐膛內壁,一般使用炭爐,後期有使用煤爐代替者但略失風味。製作者也有在成品表面撒以蔥花或者刷上麥芽糖液,各具不同風味。
籬笆子
死面擀餅,無酵母參入,蒸熟即食
曬醬(西瓜醬,冬瓜醬,辣椒醬,五香醬)
烙膜
發麵膜
饊子
手工面
麻葉子

地理環境

該區地處暖溫帶的南緣,年平均氣溫14~15℃,≥0℃積溫為5100~5500℃,≥10℃積溫為4500~4800℃,無霜期200~220天,光熱水等條件較好,適於農業的綜合發展。
晝夜溫差大
淮北平原年平均氣溫(1958—2000年共43a,下同)為14.7℃左右, ≥0℃積溫5300—5600℃·d,≥10℃積溫接近4800℃·d,無霜期達206d 以上,完全可滿足多種熟制的要求。氣溫日較差多年平均在10℃以上,高於南方地區,氣溫日較差大,利於光合物質的積累,因而積溫有效性高。
日照充足
淮北平原 在全國太陽能區劃中,位於光能資源較富帶的南緣,太陽輻射年總量達 5200—5400 兆 J/㎡,年日照時數2300h以上,均高於沿江江南地區,居安徽省首位。但淮北平原光能利用率僅為0.6%,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而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光能利用率卻高達2%以上,若淮北平原大田光能利用率普遍提高到2%,則糧食產量可增加3倍多,由此可見,淮北平原光合增產潛力是巨大的。
雨熱同季
淮北平原 平均年降水量在850mm以上,為作物生長提供了豐富的降水資源,而且95%集中作物生長季節(≥0℃期間)。水熱同步,利於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

自然資源

作物布局以旱作為主,耕作制度多為兩年三熟,也有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遠田薄地多實行一年一熟,複種指數180%左右。播種面積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菸、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麥、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本區是全省重要的糧、棉、油、煙、麻、果產區,但糧食產量在全省處於中下等水平,低產面積還很大,低產土壤約占耕地面積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積最大,約有1800萬畝,棉花單產也較低,但從區內高產典型來看,增產潛力大,有廣闊的發展前途,發展多種經營的條件較好。全區現有林地116萬畝,桑園0.5萬畝,果園25.1萬畝,可以用來發展林果、蠶桑生產。該區是安徽省重點果區,果園面積占全省果園面積的61.5%,年產果品種113萬擔,占全省果品的54.2%,區內飼草、飼料資源較好,可以用來發展畜牧業。夏、秋旱澇發生機率大、危害重,是決定該區農業豐欠的主要氣象災害,其次夏收時的“爛場雨”,乾熱風晚霜凍害也常有發生,造成產量低而不穩。

著名人物

伍子胥打馬過烏江
“鑼鼓一打咚咚響,伍子胥打馬過烏江,保太子不保娘娘------”這戲文里唱的是發生在大李集鎮烏江岸邊的故事,若追根溯源,故事的起因是:楚平王給他的太子建娶婦於秦,秦女貌美,楚平王這個好色之徒就自己受用了,又聽信了費無忌的胡說八道,於是廢了太子建,這就波及到了建的老師——太傅伍奢。一場無妄之災,伍奢父子當死,然而跑了他的次子伍員,於是就出現了先秦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幕:伍子胥報仇。其最高潮部分,是伍子胥帶領吳兵入郢,挖出平王屍體鞭之三百,如果就此滅了楚國,那這個故事就顯得非常完美,極具傳奇性質:一個紅顏惹出一場禍水,一個勇士滅了一方國家,就像那老戲裡唱的:一匹馬踏破了鐵甲連環,一桿槍殺敗了天下好漢,一聲笑顛倒了滿朝文武,一句話失卻了半壁江山。伍子胥知道自己關鍵的棋是一定要保護太子,所以從伍明直奔慎邑,太子建已被司馬奮揚放走,逃奔宋國去了,他打聽到太子妃齊人馬娘娘已經懷胎十月,在正午集居住,趕忙奔向正午集,保護馬娘娘一路直奔宋國去追太子,來到現在的利辛縣大李集的烏江岸邊,只見江水洶湧,咆哮湍急,伍子胥勒馬立在西岸,保護馬娘娘先過,好一似當陽橋上張翼德,追兵哪敢近前,大約馬娘娘走遠了,伍子胥左右一望只見近處沒有渡船,又有追兵,猶豫間,跨下烏稚馬是一寶馬,戰馬似解人意,突然前蹄騰空,昂首嘶鳴,意欲馳騁。伍子胥情急之間,勒緊韁繩,猛拍戰馬,躍過江去,如輕舟利箭,倏忽間到對面,追趕馬娘娘去了。後面追兵一因伍氏乃三代忠良,素來有德,不肯追趕,二來正趕這時,天氣忽變,一陣狂風大作,只颳得天昏地暗,也是天助,都不追了,不然一條小江如何能擋住追兵。後人為了紀念伍子胥忠貞保主,忍辱負重的高尚品德,立廟祀之,每年高集村二月八廟會,並於打馬渡江處修建了五孔橋和七孔橋紀念。
卻說伍子胥快馬趕上馬娘娘,馬娘娘已經懷胎十月,經此顛簸,腹痛大急,似要分娩,這卻如何是好,這生孩子是犯忌諱的事,只見前面有一處桃園,桃園裡有個小茅庵,伍子胥忙安頓馬娘娘在此生產,馬娘娘桃園裡生下了少主勝,就是今天的馬店桃園村里,母子平安,暫且不說。這裡也不是安身之地,逃命要緊,又繼續前行,那馬娘娘產後虛弱,伍子胥只好把戰馬讓於她母子乘坐。前行不遠就是一個關口,楚兵盤查來往行人甚緊,伍子胥有馬娘娘母子拖累這樣如何能過去,心中是十分著急,馬娘娘心裡明白,把少主勝交於伍子胥,趁他不備,關前投了井,後人把這井稱為“落鳳井”,伍子胥萬般無奈,只好含淚蓋住井口,來到無人處解開盔甲,把少主勝裹在懷裡,扎束停當,躍上戰馬闖關而去,直奔宋國來尋太子建。後人於解甲處興集紀念,叫解甲集
楚國雖然沒有滅掉,伍子胥的故事卻流傳千古。伍子胥的性格,用其宿敵太宰嚭的說法是:剛暴、少恩、猜賊;而他父親伍奢的用辭則為“剛戾忍訽”,以上評語均出自史記,這評語用現代漢語中較通俗的詞句來概括一下,大約就是三點,第一剛烈,第二堅韌,第三桀驁不馴,還有一點他們不曾說出的,他從貫弓執矢逃離楚國,自宋至鄭,以至在吳國立腳,一路上過昭關,涉漢水,中道吹簫乞食,歷盡艱辛,可謂韌矣;其不遺餘力的報仇,外無所倚,內無所持,以卑微之身對抗一個國家,又何其剛哉;在報仇上,他從來不含糊,在日暮途窮的境況里,也從沒像孟姜女哭長城那樣求告於上蒼,而是靠著信念的支撐,自己個兒成全了自己個兒;能夠卒彰其志,也只有英勇的偏執狂才能辦得到,從這一點來看,伍子胥婷婷獨立在春秋戰國時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文化遺址

【大漴陂遺址】
《水經注-潁水》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慎城西入潁;夏肥水又東為高陂,
又東為大漴陂。大漴陂在李大廟、高大村、房寨村一帶,溝塘水網密布,陂東分流入西淝河,原馬店黑土溝今阜蒙河西段。漴,地廣水高,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民以食為天,故漴。陂,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利用溝渠塘河堰井灌溉的農田水利。

【漢柳龠縣遺址】
柳龠縣又稱新龠縣,王莽時所建,在汝陰東五十八里,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和聖’柳下惠常與鄉人油油然聚首言歡,不墮厥節,時雖欲去,止之復留。曾在此舞羽吹龠(羽,野雉尾;龠,籥也;《周禮》有龠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祭祀則鼓羽龠之舞;賓客、饗食則亦如之。,舞所執羽籥是也。蓋《詩》所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者也。《爾雅》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廣雅》雲,七孔。大者曰產,中者曰仲,小者曰箹。箹音握。龠師相當於現代的歌舞總指揮,龠就是現代的指揮棒。)樂自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羽龠代表文武,樂者,天地之和也;知禮樂之情者能作,作者之謂聖,羽龠,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柳下以樂教民,樂以配天和民,壽百歲,柳下惠退居柳下後,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死後,弟子要為他議諡號。其妻說:“將誄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誄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謚,宜為惠兮’”(《烈女傳》)展禽故謚為“惠”。
人稱‘和聖’,親百工,不忘至賤,守惠下之道,唯有德能行此,故稱柳龠縣,訛音為柳葉縣,後廢併入汝陰。清嘉慶《鳳台縣誌》載;“柳莊寺在展溝西南八里,春秋時柳下居此,附近展姓尚多,傳為展禽後裔。”大李集附近也有柳改劉之姓的。
在解樓村東北北沈、解老營一帶,以解老營國小為中心,有陶瓦、冶鐵等漢代工業遺存,解老營國小過去是解瓦廟。
【曹魏屯田古城遺址】
又叫屯糧城,起鳳城,司馬宣公懿令鄧艾於汝陰屯田,種稻,以備東南,從陳至壽春,淮南三萬人,淮北二萬六千人,古城遺址在大李集鎮西二里王營莊西,俗稱長嶺子,又叫起鳳古城。鄧艾初為屯田都尉,入許。奏對口吃,司馬懿戲曰:卿稱艾艾,當是幾艾?艾對曰;鳳兮鳳兮,只是一鳳。懿奇愛之,令於汝陰屯田,後為兗州太守,又奇計滅蜀。在古城遺址西人稱為稻田地。正南有烽火台遺址,西北有望堠台遺址,東有魏塔遺址,東北有焦家樓遺址。
【雙塔集遺址】
雙塔集遺址位於大李集東五里解寨,過去是一個小集,因解姓為此處一大姓,於集東南為其先人解系、解結建雙塔一作紀念,二崇文峰。又稱雙塔集後廢為村寨。
【闖王廟遺址】闖王廟遺址位於大李集陳牌坊莊東,明清時陳姓冨甲此鄉,闖王李自成死後與陳圓圓葬於此。

風景名勝

古烏江河,塌塌湖,南灌渠,江子北,腰子地,西老荒,北莊護

地圖信息

地址:亳州市利辛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