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狀元》主要收錄了邢寬因名得狀元、山東首魁是馬愉、閒雲野鶴林狀元、曹鼐辭職復讀拔頭籌、此周旋非彼周碹、施架折桂全憑帥、劉儼苦求功名二十載、敢對皇家強拆說“不”的商狀元、戊辰鼎甲三教全、王越考卷飄萬里、弄巧成拙孫狀元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大明狀元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16
- 品牌:齊魯書社
- 作者:王離京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328054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開門狀元坐了過山車
丁狀元掛職鍛鍊馴大象
混血兒狀元“襄陽任”
黃狀元全家跳了江
慘遭千刀萬剮的張狀元
狀元也下“雙黃蛋”
一頭肥豬引發的背叛
曾綮是個“酒狀元”
帥氣狀元緋聞多
積極抗旱救災的蕭狀元
答得好不如對得妙
遷都後的首個狀元叫陳循
狀元名字成了二皮臉
于謙殿試離題了
邢寬因名得狀元
山東首魁是馬愉
閒雲野鶴林狀元
曹鼐辭職復讀拔頭籌
此周旋非彼周碹
施架折桂全憑帥
劉儼苦求功名二十載
敢對皇家強拆說“不”的商狀元
戊辰鼎甲三教全
王越考卷飄萬里
弄巧成拙孫狀元
褒貶不一黎狀元
祁順祈順不太順
重大火災事故的幸運兒
羅倫答卷也敢提意見
張升上演遇仙記
吳寬才學真是寬
能侃的狀元也能幹
這個狀元有點兒老
祖顯子顯自己也不差的王狀元
美髯狀元有李曼
大明最年輕的狀元誕生啦
有個狀元“不足取”
他家有座“人瑞狀元坊”
朱希周糞土功名萬戶侯
……
後記
筆者本就不太善於編故事,況且所寫的都是些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的經歷事跡也不能隨意胡編亂造。而其中很多人的史料記載,又實在是少得可憐。所以,當我提筆開寫的時候,曾經覺得十分的艱難,很擔憂自己啥時能寫完甚至能不能寫得下去。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下了筆,那就得硬著頭皮堅持下去,誰讓咱有這興趣來著。於是,便在工作之餘,翻故紙堆查資料,絞盡腦汁地遣詞造句,好不麻煩。麻煩歸麻煩,我越寫越有些欲罷不能的意思,因為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實在是太有趣了。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他們為人或忠或奸、或善或惡,性情或剛或柔、或直或圓,言行或烈或溫、或文或趣,一個個活靈活現在我的眼前。說真的,通過寫作,我深深地喜歡上了他們,即使是那些表現不怎么好的人物。當然了,從本質上講,這些人物多數都是些好人。所以,當我寫完這本小書,收拾整理那些《明史》一類厚厚的資料之時,竟有了一種戀戀不捨的感覺。
掩卷沉思之餘,我感到通過寫這些古代知識分子們的故事,使我對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儘管很多專家學者對科舉制度的功過是非多有闡述,有褒有貶,他們的研究、認識,自然也都比我深刻全面。但我還是覺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科舉制度應該是一種最為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這項制度,真的是選拔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除此之外,在這個問題上真的很難再苛求古人們多做些什麼了。
有些研究歷史的人,有一種不太好的習慣,就是愛拿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的人和事,評判其中的種種局限不足。豈不知,在那個時候,誰也不可能有如今這樣的認識水平,更不要說以今天的標準對其進行改革完善了。所以說,研究歷史,還是應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看問題比較恰當一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不僅喜歡上了所寫的這些人物,還喜歡上了科舉制度,並且想讓更多的人喜歡科舉制度。
在下寫的這本小書,性質既不是小說,也不是學術著作,定位於讀史隨筆比較恰當一些。當然了,也勉強可以把它當做一本入門級的科舉知識讀物。我在本書的《代序》中說過,各位看著書中寫的這些東西玩玩可以,千萬別在寫論文的時候引用其中的東西,如果因此而出現錯誤,筆者可是不負責任的。話雖這樣說,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可沒敢馬虎。在下還說過,書中的這些歷史人物,其中不少人的史料記載極其有限,有的只有寥寥幾行字。在這種情況下,我寧可“資料不夠,議論來湊”,也絕不在史實方面胡編亂造。至於查到的史料記載本身有誤,那就不是我的錯了。
既然下筆寫書,興趣是一個方面,讓人感悟思考一些問題的目的也有。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在思想情感、接人待物以及處事方式等方面,總還是有一些相通之處的。因而,我在寫這些古人的逸聞趣事當中,就不可避免地摻雜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和體悟,抒發了一些感慨和議論,這也正好彌補了史料不足的缺憾。當然,各位也可以把這看成是為了湊字數。至於這些感慨和議論能不能引起各位的共鳴,起到以古鑒今的作用,就不是筆者所能左右的了。
明代這些狀元進士們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是栩栩如生在我的眼前了。我也很想把他們栩栩如生在讀者們眼前,但是很抱歉,由於在下手拙腦笨,本事有限,難以讓他們栩栩如生在自己的筆下。這是一件讓人比較遺憾卻沒有辦法的事情,還請各位擔待諒解一二。
在寫作這本小書的過程中,筆者參閱甚至借用了不少文獻資料當中的東西。但那些東西,要么作者早已作古,要么乾脆就沒標註作者,比如《明史》、《明實錄》以及一些地方志、族譜等。所以,也就沒必要多此一舉地一一羅列感謝了。
真正需要感謝的,是齊魯書社的領導和編輯們。是他們的錯愛與抬舉,才使這本小書得以順利付梓。在此,謹向為此書編輯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女士們、先生們,致以誠摯的、深深的謝意。
序言
屬於人事制度範疇兼有教育制度性質的科舉制度,自隋朝初創,至清末壽終正寢,前後歷經1300餘年。這項制度,是封建王朝選拔任用官員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如今的人們喜歡拿高考同科舉制度相比,其實並不是很準確。嚴格說來,科舉制度是一種考官的制度,同公務員考錄製度更相似一些。但從社會認同度和影響力的角度看,科舉制度與高考還真是有得一比,況且它也確實有教育制度的成分在。從這個角度講,把科舉制度比喻為古代的“高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科舉制度的創立與推行,對古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以及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都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無怪乎有西方學者說,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的是非功過,很多名人智者已廣有評述。在下乃才疏學淺之輩,人微言輕,在這方面沒有什麼發言權。但是我始終覺得,延續了那么多年的科舉制度,絕對是中國古代一道光怪陸離的風景線,很有些值得鑑賞品味之處。所以,從年輕時期開始,我就對這些事情挺感興趣。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被古人稱為人生四大喜事。這其中,又以最後一項最具吸引力。所謂“金榜題名”,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能夠被光榮錄取。因為在被錄取之後,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一切便也都不在話下。
同如今官員自稱“公僕”不同,古代官員以“父母”自稱。既然為“父母”,在管制、教育“子民”的同時,順便接受他們的供養、孝敬,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因而,高高在上做“父母”的感覺,比之於“子民”,那自然是有著天壤之別的。草根百姓要想躋身“父母”之列,在科舉形成規制之前,除了造反之外,好像也沒啥更好的辦法了。而科舉制度的建立,則使他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金榜題名具有如此之巨大的誘惑力,自然會引得無數學子競折腰。於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家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無所不用其極。原因無他,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鯉魚跳龍門,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我一向認為,官本位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最大消極因素。而科舉制度又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強化了這種意識。當然,我不否認,有些人讀書的目的,是有治國平天下、救世濟民的宏大志向,但這樣的人為數絕對不會太多。當然了,這並不妨礙那些動機並不怎么高尚的學子們,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歷史,原本就是由許許多多的無意為之而寫就。
在這樣一種背景與導向之下,天下讀書人為了實現金榜題名的夙願,演繹出了數不清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陰晴圓缺之人生故事。時過境遷,當我們今天以一種超脫、平和的心態來品讀它們的時候,仍然難免會體味到有幾分感慨、幾分啟迪、幾分甘苦,起碼我是這樣以為的。
北京城古蹟眾多,有許多馳名天下,盡人皆知。相形之下,呈“左廟右學”格局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大約是被很多人遺忘或者說是忽略的地方。這兩處景點,就在雍和宮西邊幾百米處。同人聲鼎沸、香火旺盛的雍和宮相比,這兒即使不說是門可羅雀,也是冷清得可以,以至於有些的哥的姐竟然不知路該怎么走。
其實,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絕對值得一看,尤其是對讀書人而言。那兒有森森古樹,有古代學子們皓首窮經、寒窗苦讀的房舍,有皇帝講學的大殿,當然還有那些看上去有些莊嚴的進士題名碑。在這兒流連,體驗一番古代學子們艱辛求學的酸甜苦辣,著實能讓人生髮一些思古之幽情。
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很多石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碑上留名的那五萬多曾經風光一時的進士們,多數也都淹沒在了歷史的潮水之中,寂寂無聞了,就如同碑上的字跡一樣。還有一些人,以正反兩種方式,將自己的名字留給了歷史。在一塊塊石碑背後,隱藏著他們演繹出的許多形形色色的故事。這些故事,有些已被人們發掘整理了出來,刻在一塊塊黑色的方形大理石上,與進士題名碑一起,供遊人觀賞品味。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對科舉制度的興趣由來已久。而這些故事,讓我潛意識中的一種念頭醒來了。這種念頭在我的心中埋藏已久,那就是——寫寫自己視野中科舉制度的那些人和事。於是,便從明代各科(正科、恩科)錄取的中第狀元進士們當中各選取一人,將他們身上發生的與科舉有關的有趣故事,試圖用自己的視角和方式,以一種夾敘夾議的體裁、輕鬆活潑的筆調,為各位讀者講述評論一番。其中,間雜以自己一些另類的現代感悟和體會,以期引發讀者的一些思考與共鳴。選取的目標,以狀元為主,兼顧少數名氣比較大的進士和重大科舉事件。在介紹這些少數著名進士和重大事件的時候,也會簡要概述一下同期狀元的有關情況,以使各位通過閱讀這本小書,對明代的每一位狀元都有個大致的了解。
我覺得,從明代這些狀元進士們的故事當中,是能反映出他們對國家、對民眾、對人生、對事業、對官位、對金錢等的看法和態度的。而在這些方面,古人和今人其實有很多的相通之處。在講述人物故事的過程當中,還兼顧科舉制度有關知識以及明代官制的介紹,努力追求知識性、趣味性的統一。為啥從明代寫起呢?是由於科舉制度從明代真正走向規範與成熟。
上面的想法,只是我的理想目標而已。能不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還得由讀者說了算。對了,在下寫此書可不是為了評職稱湊成果,各位千萬別把書中所寫的這些東西當做學術論文來看待。倘若有誰寫論文引用了其中的東西,造成錯訛或謬誤的話,那就只能怪他自己圖省事了。
但是,我非常非常希望能有人喜歡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