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方天麻
- 產地名稱:貴州省大方縣
- 品質特點:堅實沉重,斷面明亮,氣味濃郁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8年第122號
- 批准時間:2008年10月31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生長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大方天麻以主要成分天麻素含量較高、微量元素豐富而形成較為獨特的內在特徵。對頭目眩暈、頭風、頭痛等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因質地較為堅實、沉重,環紋較少,頂芽較小,斷面較均一明亮,特異氣味較濃郁。
藥用價值
中國人食用和藥用天麻的歷史至少有兩千多年,在《神農本草經》里,天麻“名曰赤箭,列草部上品”,“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本草綱目》中載天麻有“久服益氣,輕身長年”的功效。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有《赤箭帖》取天麻作扶老之用。白居易《齋居》詩云:“黃芪數匙粥,赤箭一甌湯。”據傳說唐明皇李隆基每天清晨要調服一盅“赤箭粉”滋補身體,然後才臨朝理政,可見當時大方天麻作為貢品已經是身價很高的營養保健品。
宋代,天麻日漸偏於藥用。《日華子本草》:“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開寶本草》:“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故天麻素有“定風神草”之譽。其它如《用藥法象》、《藥性歌訣四百味》、《名醫別錄》、《藥性論》、《本草新編》、《得配本草》、《醫宗必讀》、《本草分經》、《藥鑒》、《本草衍義補遺》都對天麻的藥用有詳細敘述。
生長環境
大方縣位於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地區中部,地處高海拔低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潤濕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1.8℃,無霜期257天,平均霧日159.2天,縣內年平均積溫4704℃,日照數1335.5小時,年降雨量1150.4毫米。境內以岩溶地貌為主,山巒重疊,地形複雜,切割甚深,最高海拔2325米,最低處720米,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地貌類型複雜多變,山地、丘陵、盆地、窪地交錯分布,具有地勢高、地形起伏大、山大坡陡、溝多谷深的高原山地特點。大方縣自然條件複雜,生物類型繁多,立地條件的垂直分異明顯,天然植被類型多樣。最常見的是中亞熱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是屬於山地、丘陵落葉闊葉林中的山楊、光皮樺群系,這是原生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等植被受到破壞後形成的次生植被,其喬木層主要是山楊、光皮樺,有的還雜以松樹,結構較為簡單;但灌木層種類較多,常見有映山紅、效果南燭、茅栗、金絲梅、榛子、類型為岩溶灌木、西南山茶、矮楊梅、麻櫟(幼樹)等;草本層主要有蕨、鐵芒萁、槲蕨、芒、牡蒿、秋鼠鞠草等。其他還見有針葉林(松、杉林)、杜鵑花矮林、岩溶灌叢、灌叢草坡等植被類型。大方縣內天麻分布與栽培地的土壤多為山地黃棕壤,其土質疏鬆,偏酸性,pH值5-6;並含有硒、鉬、銣、錳、鋅等微量元素,適合天麻生長。
歷史淵源
貴州省是中國天麻地產產區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天麻品質較好,有“天麻佳品出貴州”之稱。日本著名藥學博士難波恆雄在其專著《漢方藥入門》一書中斷言“天麻佳品出貴州”;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編篡的權威著作《中華本草》在天麻項下註明:“以貴州產質量較好,銷全國,並出口。”《中國地道藥材》將天麻列為“貴藥”之首。而在貴州天麻中,大方天麻又是貴州天麻中的佼佼者,無論外觀性狀或內在質量均在首位,又有“貴州天麻數大方”之說。
大方縣歷來就有食用、藥用天麻的習慣,由於大方野生天麻資源豐富,且藥用價值高,天麻在民間被稱為“夜郎神草”。《大定府志·方物篇(藥類)》記載上貢藥品有天麻、麝香等10餘種,其中天麻在明洪武年間,為奢香夫人進貢朝廷之佳品。
清代,大方天麻作為地產名貴藥材運銷貴州省外,並於光緒年間出口。
1957年,大方縣試驗成功天麻的無性繁殖栽培技術。
20世紀70年代,大方縣普及了天麻人工種植,形成了具有大方特色的天麻栽培技術。
《大方縣衛生志》1989版有民間方劑利用天麻治療腦震盪、腦震盪後遺症;《貴州省畢節地區中藥資源普查資料彙編》1987版記載用天麻治療頭暈目眩、小兒驚風、風濕痹痛、痢疾、真中風回醒後偏癱腦弦硬血壓等。
20世紀80年代,中國“中草藥普查”中,查明大方是貴州省內野生天麻主產區之一,而且質量優良,外形美觀。從理化、藥理成分上來講,比其他地區產的天麻含量高,因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批名為出口商品。
生產情況
2014年,大方縣天麻種植達到了3.5萬畝以上,實現產值近4億元,種植面積遍及全縣34個鄉鎮。
2015年,大方天麻種植面積達2.3萬畝,從事天麻種植的農戶為9000餘戶,戶均年增收12400餘元。建成天麻核心種源基地6個,核心示範基地8個,主營天麻產、供、銷的民營科技型企業3家,天麻種植合作社25家,覆蓋全縣22個鄉鎮(街道)。
2016年,大方縣種植天麻3.5萬畝,種植戶1050戶。
產品榮譽
2008年,大方天麻被授予“中國天麻之鄉”稱號。
2008年10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大方天麻”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紅天麻、烏天麻。
(二)立地條件
1.紅天麻:海拔在760米至2000米的山地落葉闊葉林、闊針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蔭蔽度50%至75%。土壤為山地黃棕壤、黃砂壤,地表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1厘米。pH值4.5至6.5。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
2.烏天麻:海拔在760米至2000米的山地落葉闊葉林、闊針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蔭蔽度60%至75%。土壤為山地黃棕壤、黃砂壤,地表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3厘米。pH值4.5至6.5。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
(三)種植管理
1.麻種培育與留種:
(1)有性繁殖育種:選用原產於大方境內的單個重100克以上、麻形粗短、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無腐爛斑點、頂芽健全無損傷無畸形的箭麻作種麻。
將種麻種下,待開花後人工授粉,朔果成熟後,及時播種於菌床上。精心管理,於次年栽培前取種,保證麻種生長時間烏天麻不少於16個月,紅天麻不少於6個月。
(2)無性繁殖留種:在栽培條件下無性繁殖的第1至3代白麻、米麻,作為麻種。
2.密環菌、萌發菌準備:按微生物生產常規,進行一至三級菌種培養。第三級菌種直接用於生產。在5月下旬前培養好有性繁殖育種用密環菌床,按100:3的菌材和菌種比例接種;7月中旬至8月底按菌材和菌種比例100:2培養生產栽培用密環菌材、菌枝。
3.種植:
(1)種植時間:每年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
(2)種植地準備:
紅天麻選擇鬱閉度為50%至75%的山林;在林下每隔1.5米至2.5米挖1個種植穴,挖穴時不得毀壞林木。穴底部平鋪一層3厘米至5厘米厚的落葉,或將穴底部土壤挖松;撒上一層細土或細腐殖土。每個穴的面積0.5平方米至1平方米,林下種植的總面積不得超過山林面積的8%。
烏天麻選擇鬱閉度為60%至75%的山林,在林下每隔1.5至2.5米挖1個種植穴,挖穴時不得毀壞林木。穴底部平鋪一層5厘米至7厘米厚的落葉,壓實;撒上一層細土或細腐殖土。每個穴的面積0.5平方米至1平方米,林下種植的總面積不得超過山林面積的8%。
(3)下種:在種植穴內將新材與蜜環菌材混合擺放,或在新材旁均勻擺放三級菌種,穴的四周留5厘米至8厘米寬的空隙。麻種擺放時與蜜環菌材或三級菌種接觸面儘可能大。擺種後用細土或細腐殖土將穴內空隙填實,上鋪一層落葉,再用腐殖土覆蓋,最後使用透氣覆蓋物遮蔭保濕。
(4)管理:應根據地勢開排水溝,防止穴內積水;乾旱時注意保濕,可加厚覆蓋層等;防鼠害、蟲害,防人畜踐踏。
(5)採收: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採挖箭麻,保證其生長時間不少於一年。
(6)加工:將箭麻分級洗淨、蒸至透心;乾燥至天麻表面起皺,然後密閉發汗;再乾燥,至天麻表面再次起皺,再發汗;最後乾燥至全乾。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紅天麻呈長橢圓形或長條形,扁平,皺縮而稍彎曲,環紋多輪,點狀密集,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體堅實,較沉重;頂芽較大,特異氣味較濃。
(2)烏天麻:呈橢圓形或仿錘形,略扁,個短肉厚,皺縮而稍彎曲,環紋多輪,點狀稀疏,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體堅實,沉重;頂芽較小,特異氣味濃。
2.理化指標:
(1)紅天麻體長≥4厘米,寬≥2厘米,厚≥0.3厘米;天麻素含量≥0.30%;水分≤15.0%。
(2)烏天麻體長≥4厘米,寬≥3厘米,厚≥0.6厘米;天麻素含量≥0.30%;水分≤15.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大方天麻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貴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