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法王釋迦益西

大慈法王釋迦益西

大慈法王·釋迦益西,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高足弟子,藏傳佛教格魯派興起時期的重要人物。於藏曆第六繞迥之水龍年(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誕生於拉薩以東的采貢塘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迦益西
  • 逝世日期:1435年藏曆10月24日
  • 職業: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高足弟子
  • 信仰:佛教
生平事跡,家族,學佛歷程,

生平事跡

自幼出家為僧,法名釋迦益西。研習佛法,勤奮練習讀、寫,施行、默記、背誦多種經典,以先天智慧而通曉。最初,他任宗喀巴大師的司膳,對上師意樂加行──律儀、顯密二宗博聞強記。宗喀巴大師在色拉寺後山的修煉室靜修時,釋迦益西作宗喀巴大師的服役,皆能聽聞到大師所說一切法。此時,釋迦益西雖不能說是佛法精深,但已現慧瓶滿注之相,特別是外呈慈悲憐憫,出家人之風範,內行密集不動生圓二次第。
土牛年(1409年),宗喀巴大師創建甘丹寺,首次舉行拉薩祈願大法會,標誌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正式創立。不久,明朝永樂皇帝派四位大臣來西藏,迎請宗喀巴大師去北京傳法,大師因教務繁忙未能成行。
公元1414年11月,在宗喀巴大師的派遣下,釋迦益西一行抵達京城,受到皇帝、皇后、太子、大臣及僧俗民眾的盛大歡迎。他是格魯派受到明王朝召請到內地的第一位僧人,永樂帝認為這是明王朝“吉祥盛世”的象徵。在京城期間,釋迦益西與永樂帝情意相契,永樂帝隆重供養釋迦益西,向他表明了願在國土弘場宗喀巴教義精華的心愿,因而降旨修習,供奉顯、密一切法特別是四部壇城。釋迦益西從春節開始,在3個月的時間裡,修習、供奉了密集、喜金剛、勝樂大輪、49尊大威德和藥師佛等盛大的密宗佛事活動。為了永樂皇帝的長壽,應請為永樂帝授長壽灌頂加持(灌頂即授權,古印度國王即位時以水灌頂,表示有權管理國家政務。密宗中的灌頂,指有權聽聞、講說、修習密宗,是上師準予弟子修習某種密宗經典而舉行的一種儀軌)和得道者底洛巴(公元10世紀人,為印度修密宗得成就的84位大成就者之一,為另一大成就者那若巴的上師)的勝樂永生灌頂。皇帝不久降諭說:經常夢見十方佛燦爛地端坐在華音寺(即現在北京“法源寺”)上空,由此皇帝倍加崇信,贈給無數有寶輪的誥敕,表示讚譽。與此同時,專程來拜見他的漢族、蒙古族信眾無以計數,他都按各自的緣分授出家戒、具足比丘戒等,給予灌頂、加持,按各自的意願巧妙地講解顯密教法,格魯派開始在中原內地傳播。由於釋迦益西圓滿地做了許多教法事業,公元1415年4月5日,永樂帝頒發表彰詔書,授予他“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的封號,賜以印誥、金線鑲邊的黑色五佛冠及物品,關懷備至。
1418年,釋迦益西因想念根本上師(藏傳佛教僧人稱自己所投拜學法的喇嘛為根本上師)宗喀巴,向永樂帝提出返回西藏,皇帝允準,並賜給黃牛80頭、綢緞數千匹和佛像、幢幡、法器、衣服、金銀器皿等大量物品。釋迦益西回到西藏,首先去甘丹寺拜見了宗喀巴上師,向上師獻上永樂帝所賜的十六羅漢緙絲捲軸繡像(後被稱為“甘丹刺繡像”)、檀香木架的大帳篷、綴滿珠寶的金銀曼陀羅(壇城)和大量的各色綢緞。在拉薩期間,與永樂帝互相致書問候,贈送禮品,一直未斷。
公元1419年(永樂17年),釋迦益西遵照宗喀巴大師的諭示,以永樂帝為施主之一,興建色拉大乘洲,最初建成經堂大殿和兩個扎倉(僧院),釋迦益西自任寺主,永樂帝欽賜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108函,旃檀木雕刻的十六尊者像(後來被裝藏在按旃檀像塑的十六羅漢像中,故至今保存完好)、稀有珍貴的長短懸幡100幅等,均供奉在大殿中。釋迦益西還把自己從內地請來的用白檀香木製成的佛祖、十六羅漢、居士(即羯摩札拉,為在家之人,相傳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十六尊者的侍從)、和尚(相傳是唐肅宗邀請十六尊者訪問大唐的送信使者)等像作為胎藏,塑成奇異的香泥佛像,至今仍供奉在色拉寺。
公元1429年,永樂帝再次派出使者迎請釋迦益西。法王任命弟子達傑桑布為色拉寺代理住持,第二次前往北京。由於路途遙遠,加之受沿途寺廟及信眾的請求進行佛事活動,還未抵達北京,永樂帝已經駕崩,其長子洪熙繼位,約一年又病逝。洪熙長子宣德執政當年,法王來到北京,他治好了明宣宗的重病,做法事為永樂帝及皇父祭祀薦福,在法源寺修建了喇嘛佛殿,在五台山修建了圓照寺,在青海修建了馬營靈藏寺,這成為歷史上格魯派在內地修建的第一批寺院。
1434年(宣德9年),明宣宗頒賜釋迦益西御製法輪金印,賜予“萬行妙明、真如上勝、清淨般若、弘願普慧、輔國顯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覺如來、自在大圓滿佛”的封號,簡稱“大慈法王”,藏語即為“絳欽卻傑”。
1435年藏曆10月24日,84歲的大慈法王在自北京返藏途中圓寂於卓摩喀(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為懷念大慈法王,明廷下令在這裡建寺,賜名“弘化寺”。寺內修建有“至善大慈法王塔院”,供奉著法王的舍利子,皇帝塑造的像,金字《甘珠爾》、金銀合寫《甘珠爾》和《丹珠爾》,他在世時所供奉的本尊像和平時所用的物品。

家族

大慈法王釋迦益西
《大慈法王傳》等藏文史料中未涉及釋迦益西出身於什麼家族,只說他出身於蔡貢塘的一個地方官員的家中。從上面蔡貢塘世系傳承歷史中可以得知,在釋迦益西出生前後,正是仁波且·絳曲貝桑波住持兩寺之時,而且時間長達37年之久。考仁波且·絳曲貝桑波出身於寨氏家族,其父為仁波且·釋迦繃巴之弟溫希,其母為仁波且·桑傑仁欽之女仁欽繃。這就是說其父母分別是蔡貢塘寺第二、三任住持的嫡傳後代,是寨氏大家族兩個支系的聯姻結合。而在仁波且·絳曲貝桑波作為蔡巴教派領袖之時,釋迦益西父親做蔡巴地方官,十有八九是寨氏宗族兄弟子侄。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即凡出身於寨氏的高僧,法名中常會帶有“釋迦”或“益西”字樣,這裡筆者援引一段《紅史》中的記載:“涅麥仁波且·釋迦益西……之弟楚臣沃大師的兒子有:仁波且·桑傑寧波、桑傑宣努、夏仁大師、成就者仁珠、索南寧波大師和釋迦沃大師六人。夏仁大師的兒子為仁欽貢噶堅贊。索寧大師之子為希爾迥大師。釋迦沃大師之子仁波且·桑傑仁欽和雲傑大師。還有同一家族的近親喜饒益西大師從洛扎地方來依止南喀大師學法,喜饒益西大師之子絳曲益西大師,絳曲益西大師之子仁波且·釋迦繃巴。仁波且·釋迦繃巴之弟溫希與仁波且·桑傑仁欽的女兒仁欽繃結婚後生子仁波且·絳曲貝桑波……”

學佛歷程

據史傳所記,釋迦益西從3歲起始悟事理,5、6歲開始學習藏文拼寫,他的第一任老師也不外乎是父母或兄長。學習識字,基本上能掌握一般的藏文拼寫規則需要2年左右時間。
關於出家的年紀,藏傳佛教規定以能烏鴉為限:即小孩到達能驅走烏鴉的年齡,大約8歲作為出家年齡的下限。釋迦益西12歲出家,受沙彌戒,取法名釋迦益西。“沙彌”,意為“勤策男”、“求寂”,梵語作室羅摩尼羅Sramanera,略作“沙彌”。藏傳佛教沙彌戒的基本內容與漢地佛教大同小異,即承認守護十所學處(又譯十戒)及其所屬三十三種違犯。十所學處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歌舞觀聽、不塗飾香鬘、不眠坐高廣大床上、不得非時食、不能觸摸金銀寶物。其中前四種屬他勝罪(根本罪),飲酒以下六種乃為所懺悔之罪。所謂三十三種違犯是與十戒內容相關的條款,即:根本四、殺生三、妄語十二、飲酒、歌舞等三、鬘等三、高廣大床十二、非時食、取金銀、虧損三,總計三十三種違犯。
史傳還有記載釋迦益西自幼聰穎,幼年時就能說出許多前世的情形,大德的習性全部甦醒。類似的記載在藏傳佛教許多大師的傳記中都能見到。印度佛教中關於輪迴轉世的觀念經歷千百年的傳播,在雪域高原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無論是學富五明的大班智達,還是從未受過任何教育的下層民眾,沒有人對這一點有任何疑。因而許多高僧都認定自己是前世某高僧大德的化身或轉世。就在釋迦益西出生時代,藏傳佛教中最獨特的活佛轉世制度已在噶瑪噶舉派中正式形成,以後又陸續為其他教派採納,更趨發揚光大,歸根到底,就是源於這種輪迴轉世觀念。
釋迦益西出家以後,便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學佛人生。史傳記載他自出家後戒行清淨,以身、語、意三門俱結善緣,即全身心領受佛之教誡,潛心研習佛教顯密二宗教法,頂禮依止眾多善知識,通過全心全意地聞、思、修,對佛教經論均達到很深的造詣。
釋迦益西18歲後,便遊歷烏思藏各地,參謁派名寺,廣求多聞,先後拜謁過50餘位高僧大德,聞聽眾多佛教顯密二宗教法。經過10餘年的潛心修煉,博學多聞,不僅積累了淵博豐富的佛教學識,同時對內明以外的諸明(如因明、聲明、醫方明等)也瞭然於心,成長為一個學修俱佳的青年僧人。
一般說來,某個具體的僧人一定屬於某具體派系甚至某個具體的寺院。但藏傳佛教有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即學佛學到一定程度之後,總要到各地去參訪名師,廣求博聞。如果是在烏思藏以外地區,那一定要到佛教最為盛行的、高僧大雲集的烏思藏地區去求學深造。烏思藏各地的學僧則要參訪那些有影響的大寺院,參拜那些有名氣的善知識為老師。這些寺院或高僧大德也許分屬不同的派系,按藏區的傳統,只要是學識淵博、修持精嚴的高僧學者,不論屬於哪一個派系,都會得到社會上的普通承認與崇仰。從另一方面來說,不論是哪一派的高僧學者,對於慕名而來求教的學僧一般也不會因派系不同而拒之門外。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它體現了佛教的一種寬容與通達的精神,它對於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