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大悟山自然景觀豐富。舊說有8景,又說有72景。其中有飛崖斷壁的“
天生橋”,險拔幽邃的“吊崖洞”、“
石人山”石人栩栩,“
獅子岩”怒獅欲躍等等,無不 景象秀絕。每當日麗風清,攀藤附葛,登最高峰金頂,頓覺天高地厚,心胸為之一爽。清光緒十一年《孝感縣誌》載明沈惟柄《登大悟山詩》云:“積雪千尋界紫霄,山靈策我上扶搖。苔花繡石堆
雲錦,楓葉經霜剪絳綃。檻外秋雲生大別,望中風雨過南條。雁堂柏子無訊息,萬壑天簫吼暮潮。”大悟山屬
大別山脈,主峰金頂,海拔813米。其東南麓原建有寺(即
大悟寺),俗稱老廟。枕高山,傍溪流,佛殿數重,有藏經閣、讀書院。門前枯藤老樹,勁枝橫突,鬱鬱蒼蒼。院中有
古井,冬暖夏涼,終年保持固定水位。
山間峰巒起伏,溪澗縱橫,氣候清爽。由於海拔高、氣溫低、環山植被稠密、濕度大、水氣蒸發升騰,形成輕雲薄霧,游離飄忽,倏隱倏現,或濃或淡,有時覆蓋如帽,有時纏繞如帶,山鄉人每以山間雲霧變幻預測天氣,為之諺云:“有雨山戴帽,無雨雲纏腰。”
大悟山又是馳名中外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它北依大別,南窺江漢,處
平漢鐵路翼側,扼南北交通咽喉,進可以據三關,通豫皖,預馳中原。早在建黨初期,
徐海東就以大悟山為基地,建立農民自衛軍,點燃了農民革命武裝鬥爭的烽火。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又是中原抗戰前哨,中共鄂豫邊區黨委、行政公署及
新四軍第五師司政機關先後移駐
大悟山區。大悟山區成為
鄂豫皖湘贛邊區抗日戰爭指揮中心。
歷史
大悟山,抗日戰爭時期,是鄂豫邊區黨委、行政公署和新四軍五師首腦機關駐地,為鄂豫邊區抗日游擊戰爭的指揮中心。它西扼
平漢鐵路,南控江漢平原,直接威脅武漢,是插在華中日寇腹心的一把利劍。
1942年11月,
新四軍第五師利用戰鬥空隙,集中了37、38、39、43團和特務團約七、八千人在大悟山區進行整訓。日華中派遣軍總司令煙俊六獲此情報,迅急調兵遣將,集中3萬多日偽軍,分別從孝感王家店、花園、小河溪,
黃陂長軒嶺、東陽崗以及本縣河口、
夏店等駐地出動,分14路向大悟山合圍、包抄,妄圖“圍殲”我五師主力。
1942年12月16日上午,五師司令部接到敵情報告,立即通報各軍分區。李先念根據敵情對部隊行動作了全面部署。決定以游擊戰和
運動戰相結合的戰略行動,暫避敵鋒芒,突出包圍圈,把部隊轉移到外線,相機打擊敵人,以粉碎敵人的“掃蕩”陰謀。並把在大悟山裡的黨、政、軍機關和戰鬥部隊分為五路:以13旅37團為司、政機關的掩護部隊,由步竹嶺經夏店向四姑墩方向轉移;邊區黨委、行政公署等機關、部隊向彭陳店、汪洋店方向突圍,然後向應山方向轉移;13旅旅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特務營及其他部隊由南衝出發,經新屋畈、滾子河、芳佳畈向趙家棚方向轉移;駐小悟山的14旅向陂安南方向突圍;其餘部隊均向西突圍。為迷惑牽制敵人,留45團一個營、37團一個營配合禮南縣大隊,在大悟山區分散游擊。黃昏以前,各路突圍部隊均離開駐地,向指定路線轉移。
次日晨,大霧迷漫,十步之外不見人影,日寇一部剛從濃霧中爬上
石人山、
雲台觀,就遭到我37團、45團兩個營及禮南縣大隊猛烈阻擊。俄頃,大霧消散,我們的戰士便鑽進密林,從隱蔽處向敵人射擊,繼續與敵人周旋。下午,敵人雖已合圍,但不見我軍蹤影,又不習慣山地戰,面對大、小悟山綿延的崗嶺、縱橫的山壑、突兀的怪石,松風如吼,象埋伏有千軍萬馬,日寇早已驚魂不定。而我軍則利用有利地形,分散游擊,東打一陣,西打一陣。敵人不知虛實,手忙腳亂,慌忙架起大炮、小炮,東邊槍響向東轟擊,西邊槍響向西轟擊。敵又派來3架飛機,在大悟山上空盤旋,始終發現不了目標,只好狂轟濫炸一陣,灰溜溜地飛走。當日,日寇經一天苦戰,一無所獲。夜晚,他們面對落寞空山,又害怕伏軍夜襲,提心弔膽地在新屋畈、
白果樹灣、滾子河、水灌沖一帶,架起
篝火,坐以待旦地熬了一夜。
18日早晨,日寇放火燒毀了許多民房,焚燒了戰死的日軍屍體,帶著一部分傷兵,退出了大悟山。當敵人困擾大、小悟山之時,我插入敵後的各旅及一、二軍分區部隊乘敵據點空虛之際,分別向平漢鐵路、河漢公路的敵人據點,發動襲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37團襲擊了敵
夏店據點;38團在
應城高廟,擊斃日寇官兵百餘名。1942年12月19日,我軍突圍機關、部隊在外線經過幾天激戰,又返回大悟山駐地。
這次日寇“掃蕩”大悟山歷時4天,在大悟山區周圍百餘里的89個村鎮,焚燒房屋974間,慘殺無辜平民40餘人。
大悟山反“掃蕩”戰,受到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周恩來的讚揚,他說:“五師在鬼子偽軍的重重包圍下,一夜之間神不知鬼不覺地突出了重圍,真是好樣的!”
大悟山原名
少華山,為千年佛教聖地。相傳隋朝末年,南陽王伍雲昭不願歸順
李淵父子,被
唐兵追殺至少
華山萬丈懸崖,無路可逃,便長嘆一聲“天絕我也”,縱身跳下,幸好被崖下洞中老道所救。後來伍雲昭覺此山雄奇不凡,遠離塵世,居之使人超然物外,便在此落髮為僧,並始創少華山金頂九龍禪寺。從此,少華山便與佛教結緣,後來少華山佛事雖幾經興衰,但仍綿延不絕。
據史料及佛經《禪門日誦》記載,明朝1393年間,進士出身、曾任
布政使、按察使、
通政使的李道元,因“藍玉”案,其黨一萬五千人被誅,李逃往少華山出家,自起法號“喪吾”。喪吾和尚在少華山清心崖靜心修持而悟道,遂將少華山改名為大悟山,大悟山一時成為佛教聖地。自此,大悟山的名稱便沿襲至今。
旅遊
大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無數革命先輩曾在這裡奉獻鮮血和生命,創造了光輝的歷史;大悟,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千萬優秀兒女在這裡付出汗水和智慧,開創了今天的輝煌;大悟,更是一片開放的熱土,許多仁人志士來這裡投資興業發展,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大悟地處鄂東北部,
大別山南麓,位於大別山與
桐柏山交匯處。東與河南
新縣交界,南與武漢市
黃陂區接壤,西與
廣水市和
孝昌縣相連,北與河南信陽毗鄰。轄17個鄉鎮,人口62萬,國土面積1986平方公里。
燦爛的歷史
豐富的資源
大悟山川錦秀,物華天寶。以北部
五嶽山、西部
娘娘頂、南部大悟山、東部
仙居頂四大主峰構成地貌的基本骨架,形成環河、
灄水、
竹竿河三大河流,跨越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兼有南北氣候之特點,水、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4.9攝時度至15.7攝時度,降水量1115毫米,日照時數2153小時,無霜期227至242天,境內大小支流324條總長1217公里,總流程197公里,水庫128座,塘堰2.6萬處,總蓄水量4.2億立方米。大悟土特產品品種繁多,
烏桕樹是大悟的縣樹,年產桕籽500萬公斤,居全國縣級產量之首;中藥材286種,尤桔梗著名;花生、
鮮桃、
桐油產量居全省之冠。大悟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藏有37種140處礦地,其中金、銅、磷、
螢石、大理石、花崗岩品高質好,易於開採,斐聲中外。磷儲量12489萬噸,居湖北省第二位,國家“八五”計畫重點投資項目黃麥嶺磷化工程已建成投產,是國家礦肥結合項目第一家。大理石、花崗岩儲量1.5億立方米,有
孔雀綠、
漢白玉、
墨灰、虎皮、
楓葉紅、
芝麻花等10多種,其中孔雀綠大理石是石材系列中的精品,整個亞洲只有
大悟縣和台灣有分布,已建
呂王華龍、彭店中太、豐店加達、金城
雲石四個10萬平米大理石加工企業。
優美的風光
大悟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境內奇峰峻岭,千姿百態,
湧泉飛瀑,賞心悅目,幽洞怪石,自然天成。大悟山有十大傳說十大奇觀,
五嶽山更是四季奇景變幻,
響水潭瀑布飛掛震天響,乳山寺古鐘長鳴傳八鄉,
娘娘頂勝日尋芳好瀟灑,
仙居頂休閒度假太飄逸。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和革命歷史紀念地,更使人領略到大悟文化的燦爛,看到大悟精神的魅力。
景點
大悟山
獅子岩位於大悟山的南坡,其形如一打盹的猛獅。山林蒼翠時,它像是趴在綠枝叢中,只露出腦袋,享受天地間的清風吹拂。它可是一隻幽默的百獸之王,把一頂對它來講略小、其實碩大的石笠戴在頭上,準備著擋日頭呢!它看上去不是狡猾的那一類,但切莫低看了它的勇猛彪悍!或就在此刻它一起身,那威猛的氣勢,一定像大悟山的松濤,震撼人心!
金盆浴鯉
大悟山群峰懷抱中有座風景秀麗的
觀音湖水庫,水庫溢洪道下泄的流水,蜿蜒流過叢林山澗,繞過
寂靜的山村,也穿過村旁的石拱橋。流水的下游,再次依山形地勢築壩蓄水,便是被命名為金盆浴鯉的水庫了。 環坐在水庫周邊千姿百媚的群峰,像賴不住寂寞似得,把山體的一部分伸進水中,遠遠望去,恰似鯉魚游在水盆中。如果暮色初上,看上去更像是幾尾黑色的鮎魚嬉戲山腳的水邊,悠閒地讓人羨慕極了!
大悟寺遺址
大悟寺位於大悟山主峰金頂上,又名
龍潛寺,俗稱“老廟”。據明弘治年間《
黃州府志》載:“大悟山,在治西北(
黃陂縣)120里,上有大悟寺,洪武祖師悟道於此處”。相傳,隋唐時期,大悟山稱“
少華山”。
明太祖洪武年間,有一得道和尚名“喪吾”,雲遊至此,見群峰屹立,煙霧飄渺,天地靈氣,聚於此地,便向山主討要一袈裟之地。山主認為一袈裟能蓋多大地盤,便滿口應承。孰料,喪吾和尚袈裟一甩,竟罩住了金頂和周圍的幾座山頭。山主後悔不已,但知其為得道高僧,也只好作罷。喪吾得此寶地後,首先在金頂東邊的山窪修一口水井,同時招收弟子、請來工匠,修建廟宇。建寺所用木料均由所修水井中取出,直到寺廟即將建成時,木工說:“杉料夠用了。”井中便不再向上生木料了。寺廟建成後,為感謝山主,喪吾用手指在廟西石壁上摳寫出一尺見方的十二個大字:“施主張天成六時念佛僧道元”。自此,喪吾和尚聲名遠揚,方圓數百里的信徒紛紛前來
大悟道法,人們該稱“
少華山”為“大悟山”。
大悟寺枕高山、傍溪流,佛殿、藏經閣、讀書院,翹角飛檐,古樸莊嚴。門前枯藤老樹,松竹茂盛,有7株古樹銀杏,大數圍,高30米,主幹凌雲,勁枝橫突,鬱鬱蒼蒼,蔭蔽天日。院中有古井,冬暖夏涼,終年保持固定水位,不枯不溢。該寺始建於唐,盛於明清,全盛時,統境內黃龍、白龍、林泉、雲台、朝陽、青龍、興隆、
老山等八寺,為一方主廟。幾經戰火,廟宇已蕩然無存,僅剩一些雕花條石、礎磴之類。北山坡有臥石,上刻“三塔凌雲”四字。據傳,廟後原有三塔,兩座毀於雷火,“喪吾(舍利)塔直到建國前才被拆除。塔旁有一碑,尚樹立平正,碑體完好,高2米,寬1米,前書:“喪吾和尚名道元,
黃安人也,姓李。”全文數千字,敘及喪吾身世,已年久石質風化,文字漫滅。亂石中還有一些零散的斷碑殘碣,分別可辯“貞觀”、“嘉靖”、“道光”等記述年代字跡。其中明代
嘉靖一塊斷碑,詳載了該寺田產、座落及貴重文物金爐、玉瓶等事。關於“煨金爐”,在這一帶傳說較久遠。說它是一個鎦金香爐,乃稀世之寶,爐里燃香,不論多大風,香菸總是冉冉一線直上,不偏、不倚、不散、不滅。這香爐後被王和尚盜往上海,以一千元賣給了古董店。廟後數百步,有石兀起,廣數米,壁翹如斧削,上鑿“摩崖岩”,字一尺見方,前題:“
六時念佛”;後款:“僧道元”,筆力遒勁,明晰如初。
一線穿雲
沿著大悟山南坡、界嶺村“四清”水庫旁的蜿蜓小路迤邐而上,山谷中滿眼參差怪石,奇花異木。峰迴路轉,忽聞水聲激越,循聲望去,一掛山泉飛流如注,其頂端瀉出處飛珠濺玉,水霧瀰漫,自數百米深谷底遙遙望去,似與雲天相接,這就是大悟山古八景之一的“一線穿雲”了。有人曾作詩云:“織女梭中線一條,為何不斂掛雲霄?杏然引出銀河水,儼若高懸玉帶橋。貫日穿雲光鬱郁,通天達地影迢迢。大圜此處
垂綸久,應有
鰲魚奉聖朝。”
仙姑洞
仙姑洞,至今仍在,洞前橘樹早已不存,因洞周圍有豐富的銅礦石,經後人長年開採,到處坑道縱橫,洞口也被堵塞大部,只能爬行進洞。據曾爬進洞中探險的人說,洞內漆黑不平,洞徑曲折,漸深漸闊,洞頂鐘乳石倒懸,四壁伏滿蝙蝠,因愈深愈險,不敢深入,半途而返。
石人山
石人山 ,位於新城鎮西南,主峰海拔456.2米。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誌》:“
白雲山距邑百二十里,一名石人山。自獅子崖至白雲山,皆大悟山之支也。元白
平章察罕隱居於此。”
石人山,山勢陡峭,林木叢密,主峰西北側,有石人,端立長思,俗稱
石婆婆,10餘公里外猶楚楚在望,愈遠愈肖。民間傳雲,石婆婆西側,原有石公公,兩兩相對,如淚如訴,後來石公公被毀於雷震,“身首”異處,橫臥坡下。這一帶民間,千百年來,從石公公遭雷擊的下場,編述出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