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學校

大宋學校

大宋學校是有計畫、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的組織機構。名稱起源於民國。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

學校教育是與社會教育相對的概念。專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宋學校
  • 學校屬性:組織機構
  • 名稱起源:民國
簡介,歷史,

簡介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社會組織。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學校)。孟軻曰:“庠者,養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學校一出現,便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為己任,進而出現為培養人才所採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歷史賦予學校的地位。
二千多年齊國的稷下學宮引發了百家爭鳴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開設杏壇以六藝而教眾賢和宋朝的六大書院所承擔著選俊功能,一直到黃宗羲提出“公其非是於學校”。他認為學校不僅具有培養人才改進社會風俗的職能,而且還應該議論國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論在南京曉莊學校之實踐時,還提出“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去”……
直至如今現代化的學校,培養人這一性質也沒有變化。因為這才是學校應有之義,只不過對於“培養人才”之內涵是更為豐富和更順應人之個性發展,也使學校更顯生命與活力。
由此可見,學校這一組織之特殊,承載了太多的歷史使命。自古至今,教書育人成了這一組織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偉人,便是從學校走向更廣闊的歷史空間,於是便有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歷史

“學校”一詞源於民國時期。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
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