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學生學習中的熱點問題
後記
文摘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學習是在有效的強化程式中不斷鞏固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在實驗的基礎上,他總結出了關於習得反應、條件強化、泛化作用與消退作用等學習規律,提出了新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斯金納認為,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他將學習的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么其強度就會增加,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提高這一操作再次發生的機率。斯金納把華生“刺激一反應”的公式發展為“刺激一反應一強化”,並深入研究了強化的規律。運用這些研究成果,斯金納等人甚至在動物訓練中成功地塑造出高度複雜的動作行為,如他們依據強化程式訓練兩隻鴿子玩一種修訂過的桌球遊戲,使鴿子形成了精巧而熟練的舞蹈似的動作。斯金納還研究了人類的學習活動中的強化原理及其套用。斯金納在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程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原理,為現代教育信息化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奠定了早期理論基礎。
格式塔學派的心理學則強調對經驗和行為作整體性研究,尤其注重研究內在心理結構對經驗和行為的影響,從其哲學基礎和研究方法論的特點來看,可以看作心理學中的結構主義。格式塔心理學通過對生活中大量主客觀經驗的分析得出了完全不同於行為主義的結論:機體對刺激的反應不是直接的、機械的,這種反應經過了機體內在結構或完形(“格式塔”)這一中間環節,因而是機體的能動的反應。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學習就是知覺的重新組織,這種知覺經驗變化的過程不是漸進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領悟的①。學習的目的在於形成和發展人的內在認知結構或完形(“格式塔”)。人在學習活動中不是單純地積累知識,更重要的是不斷地促成內部的轉換,促成一種學習中的“頓悟”。學習不是盲目、消極地接受刺激的過程,而是有目的的探究性的創造活動。格式塔派的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實質不是要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而在於形成和發展“格式塔”,即形成內在的認知結構或完形。
格式塔學派的代表人物苛勒在長期研究黑猩猩行為的基礎上,提出了“頓悟”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來自盲目的嘗試,而是由於對情境有所頓悟。所謂“頓悟”,就是領會到自己的動作為什麼進行和怎樣進行,領會到自己的動作與周圍情境,特別是與目的物之間的關係。所以,格式塔派的學習理論又稱為“頓悟說”。
後記
審改完書稿,離我萌生編寫此書最初念頭的時問已有三年之久了。2002年初我完成了在美國的合作研究和教學任務剛剛回國,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徐揮先生談起美國大學開設的大學新生“導向課程”。許多美國大學請資深教授為一年級新生講授“導向課程”,傳授大學生活的經驗和學習研究的方法,其內容具體實用,頗受學生歡迎。我們深感這類課程對我國大學在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上有啟發意義。恰逢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推出頗有新意的大學通識課程教材,遂決定組織編寫一本適合我國大學生使用的大學學習指導教材。在徐揮先生熱情鼓勵和支持下,眾位作者齊心協力,多次認真討論修改,書稿終於得以完成。
本書的編寫借鑑了國內外多種著作和教材的思想,力圖生動、適用、有效。全書主要內容框架和提綱由主編設計,兩位副主編多次審改書稿,最後由主編統稿。各章編寫人員為周宗奎(第一章)、趙冬梅(第二章)、朱婷婷(第三章),孫曉軍(第四章),譚靜(第五章),蔡春風、陳思帆(第六章),谷傳華(第七章).劉陳陵(第八章),張自然(第九章),范翠英(第十章),譚雪睛(第十一章),徐雲(第十二章)。
國內眾多高校已經開設了學習指導類課程,希望本書能有助於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歡迎選用本書的廣大師生提出意見和建議。
序言
本書的任何讀者對“學習”這個詞絕不會感到陌生,但是要說清楚究竟什麼是學習、人到底是怎樣學習的,恐怕又都莫衷一是了。更重要的是,我們一路上十幾年、幾十年地學習過來,對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怎樣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怎樣把握自己的學習過程似乎很少沉心反省,也難以理出頭緒。
很難忘記我的一位同窗好友20多年前剛進大學時在學習上經歷的苦惱。他來自一所鄉鎮中學,高中時期的學習成績是全校同學中的佼佼者,可是進入大學以後的第一個學期就“淪落”為幾門功課勉強得以過關的苦惱人。他每天早起晚睡,學習絕對刻苦,看書兢兢業業,上課從不缺席。可就是在專業上老是找不到感覺,學習沒有起色,自己一籌莫展,同學也愛莫能助。他的苦惱隨著大學四年學習的結束才告一段落。但是畢業以後他又進入一所大學工作,投身其中的又大多是教人學習和自己學習的事,多年以來的工作和生活中,這個可憐的人一提起學習還是只能大搖其頭。
現在在校的許多同學也面臨著大致相同的問題。很多同學都渴望能夠門門功課都取得優異的成績,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地上課、自習,但是每個期末都感到收穫甚微。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不知道怎樣利用自己的時間,不知道在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後還能幹什麼,或者不知道在看完了教材以後還應該閱讀哪些資料,他們不明白老師在課堂上講座式的漫談與課本的內容有何關係。還有的同學天性聰穎,潛質優秀,但是對學習提不起勁頭,覺得大學生活與自己的理想相去太遠,每天游遊蕩盪,惟獨不願面對學習。有的同學學習成績不錯,但是學習只限於應付課程和考試,不會有效地利用圖書館和網際網路,更不用說自己獨立主動地研究什麼問題。有的同學第一次遠離家人外出求學,不知道怎樣與同學融洽相處,也從來不與老師交談,不知道怎樣建立自己的交往圈子,也不懂得怎樣處理個人生活與學習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