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男女大學生同居,是一個普遍現象。早在2001年,就有一份無記名問卷式隨機調查面世。調查結果顯示:幾乎75%以上的大學生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對同居。日前出版的《2007廣東性學報告》的結論是,比起6年前,對同居持寬容態度的大學生上升了11.5個百分點,達到86.5%。
現象簡介
大學生同居男女大學生同居,是一個普遍現象。早在2001年,就有一份無記名問卷式隨機調查面世。調查結果顯示:幾乎75%以上的大學生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對同居。日前出版的《2007廣東性學報告》的結論是,比起6年前,對同居持寬容態度的大學生上升了11.5個百分點,達到86.5%。
這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幸福自然包括性的滿足,它是人的自然本能,因此也就是天賦人權的一部分。尊重和不破壞他人的性權利,是任何一個要求自己的性權利的人的必然義務。作為大學生,和其他成年人一樣,享有性事,是權利的自由行使的一部分,並沒礙著誰來。而且,大學生普遍的同居現象,並不自今日始,自從廢除帝制,引進西方文明,開辦大學,百餘年來,男女大學生同居,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看涉及大學生題材的現代小說,比如魯迅的《傷逝》,丁玲的《沙菲女士的日記》,即可略窺一斑。只要你情我願,不觸犯刑法,誰也不必多管閒事。
然而,大概是能吸引眼球的緣故罷,我們對大學生同居現象的調查,一直樂此不疲,而每一份調查,結論出奇驚人地一致:同居是洪水猛獸,包準後悔終生!9月8日的《信息時報》就在重複著這種陳詞濫調:“有同居行為的大學生中,六成對同居行為表示後悔。”言下之意,同居後果是恐怖的,大學生們,千萬同居不得!支持這一種論調的依據之一是:“生活開支缺少來源為大學生後悔的主要因素。”
社會反響
大學生同居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同居,說到底是社會化現象,社會上越來越開放的性觀念,屢禁不止的賣淫嫖娼等一股股混濁的“黃”流對校園的衝擊可謂不小。從教育體制上說, 高校缺乏對學生的性教育和引導。極少高校有性教育課程, 許多高校的性教育只是給新生放一盤有關生理衛生的錄像 帶甚至有些連錄像也沒有。 對於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及同居並不能簡單地用“對”和“錯”判斷之。大學生同居作為一個事實,高校教育必須承認這一點,充耳不聞是對大學生的不負責任。 毫無疑問,目前同居是與高校校規相違背的,幾乎所 有高校對非法同居或發生性行為的學生均作處分直至勒令退學的處理。不久前某高校一對戀人在一涼亭里半夜進行性行為,當場被學校保衛抓獲,雙雙被作勸退、留校察看半年的處分。但簡單的處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教育界人士早已指出,學校加強對學生性觀念的引導和教育已迫在眉睫。不僅如此,家庭和社會也應當採取相應措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性觀念,保證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周邊的聲音
反對派
A女生:絕對不贊成這有悖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同居, 萬一他不要我了,豈不是很慘!
B男生:我自己不會同居,作為一個學生,同居或多或少會對學業有影響,同居是要負責任的,更是涉及到倫 理、法律等問題。
(註:反對大學生同居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多為女生以及比較傳統的男生。)
贊成派
A:現在是什麼年代了,還那么保守?想當年我國某報刊出第一幅裸體照,第一次裸畫公開展出時也大驚小怪 的,如今我們說它們是藝術。
B:性壓抑的婚前性行為更可怕,所以我認為與其壓抑,不如正視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適度的性(即使在婚 前)是有好處的。
(完全贊成大學生同居的為數較少)
中間派
A:同居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同居都有自己的 特殊原因、條件、機會,有不同的社會經歷和道德觀,對 大學生同居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自己不會,別人怎么樣我無所謂。
C:勉強贊成,但前提必須是兩人的感情已發展到可 談婚論嫁的地步,總之是必須考慮終身的。
(絕大部分大學生的觀點屬於此大類,表明絕大部分大學生對同居較寬容,且有條件地承認,並不一口否定, 但又不絕對地贊成。)
某對中國傳統婚姻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大學生同居不能僅從大學生自身角度看。從整個社會環境看,改革開放 在帶來許多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觀念以及洋垃圾, 如性自由、黃色文化。這未免會給校園帶來強烈的衝擊波; 從歷史背景看,自宋明以後,社會對性壓抑非常嚴重,對於女子來說,貞操重於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說,同居表明性觀念的開放,具有進步的一面;從媒體方面說,越來越多有關性的報導、廣告,尤其是那些淫穢書刊,還有很難控制的網路上的黃色東西,給大學生造成負面引導;此外, 今天良好的避孕工具、技術的推廣為同居提供了條件和安全的保障。 但我反對大學生同居,畢竟學生是以學業為主的,同 居或多或少地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而且,很難說同居都會有以婚姻而告終的圓滿結局,這必然會給雙方帶來 不同程度的傷害。
心理分析
一是好奇跟風心理。如今的大學生因為年輕好奇、喜歡追逐時尚,所以對同居同樣持有跟風趕潮的動機。認為別人同居很有派、很時尚,我也來一把同居。這其中從眾和趨同的心理所占的比重較大。大一的男生W,來自並不富裕的偏遠農村,但是小伙子品學兼優,人長得也帥,他看到那些成績比自己差,自身條件比自己弱的同學都找到女朋友同居,過起了儼然小夫妻的生活,心理不免有些失落感。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同學們恰恰就拿他沒有同居女朋友來調侃他,受不了同學們奚落的他,旋即找了一個同班的女生,買簡易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後,兩人就住到了一起。類似像W同學這樣,認為同居是種時尚的學生真還不在少數。
第二是及時行樂的心理。在當今的高校仍然流行著“不在乎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觀念,不管兩人之間有愛沒愛,有情沒情,是否非要同居,大凡都有一拍即合的同居對象,同居幾天算幾天,同居一段是一段。因為帶著這種心理的男生和女生,在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和感情基礎的情況下,貿然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早聚晚散。Y是一個生性活潑開朗、追求時尚和個性的女生,在情感方面也不太收斂,且聽她如是說:“別的女生找男生同居,我也可以。至於能同居多長時間,我可不管。”帶著這樣的心理,她努力挖掘了一個外語系的男生,他倆雙方家庭條件都不錯。女生Y提出不需要男生掏一分錢,就是要同居,男生當然求之不得。在這樣沒有感情基礎和心理準備下,帶著及時行樂的心理,同居3個月後就頗感膩味,不久便勞燕分飛了。像他們這樣的情況,占大學生同居比例的1/3。
第三個是減緩壓力的心理。一些大學生因為學習期間家庭條件的困窘,而學費過高,生活壓力過大;還有一些是臨近畢業之前為就業、生存問題而憂心忡忡。這就有了減壓的需求。但面對這些壓力,他們很難進行自我調節,於是企圖通過同居來緩解壓力,來緩衝一下情緒,這樣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某重點大學機械專業的男生H和學中文的女生J,他們都來自外省,兩人家庭條件都一般,想到平日裡自己想買什麼買不起,想穿的東西穿不起,想戴的東西戴不上,而且每個月都為生活費發愁,既然又是老鄉,在生活上都曾互相幫助著,兩人經過商量之後,索性過起了同居生活。像他們這樣走到一起並同居的大學生一般都帶有很明顯的地域因素,要么來自相同的地方,要么高中原本就是同學,很自然就能走到一起。這種情況在大學生同居比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第四是愛慕虛榮的心理。在高校大學生中間流行著“誰能攀高結貴去同居就是一種榮耀”,所以不論男生女生,一些人追逐的同居對象要么是家裡條件好的,要么是家庭政治背景比較優越的。男生Z,父親是北方某省一個縣的縣長,平日裡,身後追逐他的女生排長排,但都沒有他看得上的。在他的觀念里,找女朋友至少要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後來他看上了班上一個女生,當然這個女生也很有背景,其父親是某省一個地級市的市委副書記。他們兩個人同居在一起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在一起花錢如流水,同居的居所儼然比一般常人的婚房還高級。他們能走到一起是因為自身條件都不錯,各自的家庭條件也很優越,但是相處時間長了之後,會因為雙方都以自我為中心,互不相讓,經常會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甚至打架。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並動手之後,兩人就各奔東西了。
第五是臨時照顧的心理。這種心理在大學生同居者中也不鮮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來自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因為自身條件的原因常常感到自卑和抬不起頭,自慚形穢。而兩個同樣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他們互相同情,互相協助,形成了臨時照顧的心理,這樣兩人之間有了幫襯和依靠。他們之間的同居生活過的雖然比較清苦,平淡而波瀾不驚,但能有滋有味。來自河北農村的T和河南農村的R,儘管他們在班上都功課不錯,可家境的貧寒,讓他倆一直都是沉默寡言,自卑感很強,他倆因同病相憐而走到了一起,在他們的同居生活中幾乎就沒發生過爭吵,在同學們看來,他們的小日子雖然過得很清苦,但是他倆呆在一起的日子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