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秦延紅 《中國教育報》2000年12月27日
校園精神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精髓。就其內涵來說,它是一所學校在長期歷史中逐漸形成的普通的價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所學校在任何環境下得以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勵全校員工為自己的美好目標積極奮進的精神動力。從其外延看,它體現每位員工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體現在員工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價值準則和性格特徵之中,表現在學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態之中。校園精神作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特有的方式在學校德育乃至學校的生存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主要構建
校史
校史即學校的歷史,是對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一所學校興建、發展、壯大的歷史,是學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濃縮的精華,是一本生動的對外宣言書。校史文化與大校園精神的關係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校史文化是校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校園精神緊密聯繫,且又特色鮮明。學校獨有的發展歷史無疑鑄造了大學獨特的校園精神特色。校史文化的內涵,一是體現以往學校成員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二是體現學校的創業奮鬥史;三是體現警示後人的教訓史。這種歷史穿透力將產生校史文化獨特的感染力、凝聚力。總的來說是以史育人。現在不少高校研究校史文化,弘揚優良的學校精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上海交通大學利用其百餘年的檔案資源進行校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後出版了《三個世紀的跨越》、《江澤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大》、《老房子的故事》、《交大的文人校友》等作品。這些作品無論在校內還是在社會上,都受到了讀者的歡迎,通過對學校歷史傳統、歷史人物的宣傳,也提高了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除了社會效益,還給學校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四川大學面向全校本科生,成功地開設了“四川大學校史文化”選修課,引導學生學習四川大學前輩先賢的優秀品質激發學生愛國愛校的熱情,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要愛國必先愛校,校史是一個學校歷史的記錄,記載著學校的發展與輝煌。重視校史,首先要搞好校史館的建設。校史館是一所學校歷史的記錄,是學校創建、變遷、發展的映像,是校園文化的溯源和載體,是學校珍貴的精神財富的永續傳。校史館是高校的文化名片,是學校良好社會效應的有利保證,是高校對外的一張臉面,是高校乃至地方對外宣傳的魅力文化名片。校史館還具備融資功能。一個有歷史、有未來、有希望的大學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一個重視過往、重視歷史、不忘過去的大學能不斷增添在校師生和各地校友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中國工程院院士熊遠著教授熊院士說,校史館不只是簡單地展示學校的歷史和發展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文化。校史館對高校發展的至少有四個作用,即德育作用、美育作用、宣傳作用及融資作用 。面對日益激烈的高校競爭,許多學校將建設一個符合市場需求、適應時代步伐、彰顯辦學特色的校史館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並戰略性地將校史館作為宣傳學校的視窗,傳承大學精神的陣地。
校訓
校訓是一所大學辦學理念的核心,是辦學思想和價值取向的集中概括,它凝聚了一所大學的辦學宗旨與辦學特色,又承載著與時俱進的大學精神。不但是學生的座右銘,也是學校文化的“點睛”之筆,還是學校形象的標誌,對於鞭策師生員工奮發向上、促進學生自我提升以及純化學風,具有巨大的自省和激勵作用。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不做假帳”、山東大學制定的新校訓“氣有浩然,學無止境”、中國農業大學的校訓“博大精深”、中國海洋大學的新校訓“海納百川,至德至人”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華東師範大學的校訓“求實創新,為人師表”,東北師範大學的校訓“勤奮創新,為人師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訓“規格嚴格,工夫到家”,大連醫科大學的校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 校訓是一所大學獨立思想、傳統精神和辦學特色的集中表述, 是一所大學對全校師生員工有導向性、規範性和勉勵性的訓示、號召和要求, 是一種賦予大學以生命、品格與范型並深刻體現其辦學宗旨、治學傳統、文化底蘊、團隊精神、社會責任和個性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形態, 是大學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濃縮, 是師生共同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
校風
校風是學術氛圍和人文氛圍的融合,體現為教風、學風、,是孕育生成大學校園精神的“軟”環境。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要抓好校風建設首先必須抓好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 ,因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幹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鬥、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緻、開拓進取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
《荀子·儒教》中說:“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因此,北京大學之創新,清華大學之嚴謹,南開大學之篤實,復旦大學之奉獻,南京大學之誠樸,浙江大學之求是,便是人們對於這些著名學府所特有校風的提煉與概括。再如,哈佛大學的“與真理為友”,麻省理工學院的“追求卓越、挑戰極限”,維吉尼亞大學的“榮譽至高無上”,牛津大學的“嚴謹、求真、探索”,柏林大學的“獨立自由”,莫斯科大學的“學術為上”,都彰顯著這些大學獨具魅力的學校風格。正是因為極富個性魅力的大學校風,才使這些百年名校生命之樹常綠。但是,大學校風的養成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的系統工程。從學校校訓的提出,到師生員工的普遍認同,進而積聚成為一種“精神力量”,是一個漫長的“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漸進過程,是廣大師生員工齊心協力、辛勤培育、不斷強化的過程。任何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與大學校園精神的形成規律相悖的。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辦學歷史、辦學傳統、文化底蘊,都有自己的辦學定位、辦學模式、學科優勢,這就為培育個性特色鮮明的校園精神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無論新建大學塑造自己的校園精神,還是老校提煉概括自己的校園精神,都應從本校實際出發,集思廣益,潛心研究,刻意追求校園精神的個性化,力避機械拼湊或簡單仿效借鑑。
校標
校標,作為校訓和校風的重要載體, 是一種空間的藝術造型。既結合學校特徵又富有思想內容的好校標本身, 則使師生在可以感觸的藝術形象中受到美的感染, 熱愛自己的志向, 並且要捍衛它的尊嚴。校標的設計是學校文化精神的象徵,也是學校辦學歷史和理念的集中體現,使學生起到提高自己的愛校榮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對學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自由、獨立、用於探索的精神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校歌
人們常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校歌就是語言和音樂的完美結合,是將校訓和校風的內容用旋律、和聲、節奏表達出來, 使之形象化和藝術化, 更容易走進師生生活的具有一定美感的表現形式。校歌是校訓和校風的重要載體。有人也說校歌是流動的舞姿, 是花朵編成的規約和守則。同時,校歌作為學校的一張名片,是凝聚人心和鼓勵師生開拓創新的精神旗幟,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濃縮,是學校精神風貌、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更是校園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校歌承載著重要的育人使命,它的作用在於傳承學校歷史、弘揚學校精神、展現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教育,進一步推動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內涵,讓校園人在有意無意中、自覺與不自覺地受到薰陶和同化。校歌最大特點是潛移默化,一個學校的歷史積澱、文化底蘊、精神風貌無時無刻不在傳遞和傳唱,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強大的“勢力”。在這種“勢力”作用下的每一個成員,無不被淨化和提升。
校友
對於高校而言,資源的獲得、占有和收益已成為競爭能力的關鍵。誰擁有了較多的資源,誰就有可能在新世紀的高校競爭中獨占鰲頭。校友資源是學校最寶貴的社會資源,它既是智力的又是人力的,還是非常雄厚的財力資源。劍橋大學校長曾說過:“劍橋大學幾百年來一直站在學術和現今教育的最前沿,這是由劍橋人本身的品質以及劍橋眾多擁護者的慷慨共同達成的,劍橋的未來就在他們的支持當中。近期,國家教育部在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評估中增加了兩個指標:一是學校畢業的知名校友有多少;二是社會各界在學校設立的獎學金有多少。一所高校在社會上的聲望主要取決於其校友在各自崗位上的成就和水平。校友的人格魅力、工作業績與社會貢獻,體現著母校的教育質量。校友在社會上贏得的聲譽,代表著母校的形象,校友們的社會讚譽度越高,母校的社會知名度也就越高。校友是弘揚母校優良傳統、傳承母校辦學理念的精神資源,校友的評價和讚譽是母校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校友是校園精神的傳播者,校友的社會閱歷、創業歷程與人生體驗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教材, 優秀校友對在校的學生可以起到很好的范和教育作用,可以激勵在校學生刻苦學習並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母校的熱愛。
可見,校友的形象是大學“校園精神”的基礎,直接影響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是現代大學精神的價值所在。校友與母校榮辱與共,校友的發展成長,驗證了學校教育培養的成敗;校友的言行影響著母校“校園精神”的傳播,決定了母校在社會上的品牌影響力。
體現方式
大學校園精神的體現方式有很多。其中以人文精神體現最突出。大學是一個讓眾多莘莘學子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平台。眾多的社團,文學社、戲劇社、詩歌社等,都是大學效果特有的人文氣息。而《從番職出發》全書15萬字,以大學校園為背景,為亘谷科技25歲CEO鄭俊雅所著(2006年畢業於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於2009年4月份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從番職出發》作為中國高職學生第一本充分體現濃厚大學校園精神的學生作品,深刻探索了學習、工作、創業經驗與心得的開山力作,因作者人生歷程的心靈自白,因書中系統而全面的剖析及辯證,必將引來全國無數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對學習、工作和創業進行更多真實、真誠的交流與分享。在作者深刻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情結中,我們看到了高職學子與高職教育的血脈相連。一個懂得感恩的大學生,他的路必將更加寬廣;一個善於分享的大學生,他的世界將因此更加燦爛。
《從番職出發》上部分內容是大學校園生活、學習,作者以自身為例,擇學習、生活、師生、同學、戀愛、活動、求職、職場、薪水、創意、網路、行銷和市場等等眾多大學生最關注的熱點,逐一詳細剖析,將理論思辨與故事融合於一體,深入淺出地和讀者分享了諸多經驗、教訓、建議和創意,從巨觀到微觀,系統而清晰地和讀者分享了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迫切需要了解的各種問題。下部分內容是困境、思辨與超越,作者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來的心路歷程一一真實展現,箇中充滿困惑、挑戰、懷疑、思索、辯證、執著、堅持、探索、感悟與收穫,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從番職出發》這本書最珍貴的,不僅是大學生蓬勃的拼搏、深邃的思辯與文筆的雋永,更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而這種精神,這種追求,詮釋著大學生涯與社會的價值。
【節選《從番職出發》第一章第三節“校園文化的要義不是填充乃是吸收”】
學校歷年來最大的素質拓展活動“我的七彩年華”系列活動,在我們大二第一學期全面拉開序幕。.....
這次歷時一學年的大型活動,對番職校園文化的培養和構築起到了系統的啟蒙作用,而且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啟迪了學生的心智並需進學生全面發展。當然,也深遠的影響了我。
大學生應該學會在學校大型活動中迅速打造自己的實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馬”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