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8年建村國小,教師2人。1959年建幼稚園,有教師2人。到2002年,全村兒童入園入學率達到100%,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者35人,其中研究生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5平方米,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78年,人均糧食300多公斤。1979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3年投資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2年投資12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59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2002年,村民人均存款15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48輛,機車65輛,電話130部,電視機320台,電冰櫃、洗衣機12台。全村建新房240棟,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紀奎雲、紀文太、紀雲普等,經姜進芳、辛連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帶領民眾擁軍支前,組織民兵參軍參戰。
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23名。2002年,全村共有黨小組4個,黨員65名。曾有紀雲普、紀奎雲、紀悅忠、紀雲福、紀悅義、紀法貴、紀俊秋、紀法江、紀邦欣、紀法進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有紀文太、紀丕科、紀俊強、紀俊秋、紀學文、紀悅明、紀邦欣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1999年,紀邦欣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