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禮堂

大孔禮堂

大孔禮堂位於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鄉孔學塘村,建於清末,是時任甘肅省督辦、御賜二品頂戴和總理右江各軍的孔華清為家鄉族人所建的家祠。

祠堂坐北朝南,其建築布局特點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院落式布置,分為門樓、藏書樓、祠堂、兩側廂房。後殿東邊山牆鑲嵌1座打虎碑。整個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是合肥地區現存最大的祠堂,建築風格在合肥地區獨具一格。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孔禮堂
  • 年代:清光緒年間
  • 地理位置: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鄉孔學塘村
  • 類別:古建築
  • 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
  • 文物等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由來,建築構造,目前現狀,建設沿革,文物遺存,

歷史由來

大孔祠堂始建於晚清光緒年間(1905年),是時任甘肅省督辦御賜二品頂戴和總統右江各軍的孔華清為家鄉族人所修建的宗祠,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是江淮晚清時期的一組較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築。

建築構造

祠堂最初由五座主體建築構成,分別是祠堂、兩側東西廂房、大門樓和一座藏書樓,藏書樓在文革時期被拆,下剩出的四座主體結構也由於年久失修而破爛不堪。其中,坐北朝南的祠堂內的東側牆壁內,比較完好的保存著清光緒年間皇帝所賜的“聖旨碑”又稱“打虎碑”,但祠堂內的牌位均已丟失。

目前現狀

2004年大孔祠堂順利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底,省市文物局斥資200多萬元對大孔祠堂進行了原址修復。目前,大孔祠堂是合肥地區保存最完善、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古代宗祠之一,也是合肥地區現有古建築中彩繪規格和檔次最高的宗廟。

建設沿革

據傳,孔氏家族由山東、河南遷入古廬州府時,人丁興旺,當時一分為三,大房留在了學塘村,二房分往肥西發展,三房分居在肥東陸家壩。因學塘村的孔氏祠堂屬於大房,故名"大孔祠堂"。至晚清時,由於所屬大房的老祠堂已經面臨倒塌,適時族中出現了打虎英雄孔繁琴,於是重新修建祠堂。隨後在甘肅當官的孔華清派專人送來了錢物,並致信給當時山東孔廟的"掌門人"孔令怡,請求按照"山東夫子廟"的建築布局來修建祠堂。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孔祠堂與曲阜孔子廟同出一宗。
可惜因年代久遠和戰火破壞,風光一時的大孔祠堂先後被人當作儲藏室、糧站和辦公場所。最後連祠堂的標誌性建築--藏書樓也倒塌了。從2006年年底開始,合肥市政府就投入200多萬元,對祠堂僅存的700多平方米建築進行徹底修繕,陸續恢復山門殿的東西配殿、東廡殿、西寮房以及整個祠堂的圍牆和庭院綠化等。經過一年時間的修復,久違的大孔祠堂終於重新呈現在人們眼前,這座位於省城包河區大圩鄉學塘村的孔氏祠堂是合肥地區唯一保存較完整、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宗廟,另外,其也是合肥地區現有古建築中彩繪規格和檔次最高的。
立足打造"安徽孔府",弘揚孔子文化。大孔祠堂的建成將大大提升大圩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豐富旅遊內容,提高旅遊形象。

文物遺存

’整個祠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所用木材粗大厚重,顯得古樸大方。祠內原有建房60多間,結構為典型的清代古建築,青磚紅牆筒子瓦,雕樑畫棟,清一色蘇式油彩繪畫。其建築布局特點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院落,分為門樓、藏書樓、祠堂、兩側廂房。藏書樓為全木結構,高約30米,上下兩層各三間,其造型與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相似,雄偉壯觀。該祠堂為整個合肥地區難得一見的具有渾厚北方風味的建築,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