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知識不是力量

大夏書系·知識不是力量

《大夏書系·知識不是力量》是2011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柏林。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夏書系·知識不是力量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7頁
  • 開本:32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方柏林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1790015, 9787561790014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網路時代,知識容易得到,見識卻未必容易產生。如何分辨兩者,還需回歸教育本身。蘇格拉底曾言:“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未經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腳。但《知識不是力量》並不試圖“煮沸大海”,而是藉助作者的雙重身份——美國基礎教育里的家長和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教職工,遇一事講清楚一事,將教育這個龐大的話題拆解為點點滴滴的日常記錄,以樸素好看的文字破解當下教育的沉默與困惑。

編輯推薦

《知識不是力量》:在中國,教育問題是關注人數最多的話題;在中國,教育問題也是最令人絕望的話題。南橋有理性,有見識,也很有耐心,掰開了,揉碎了,講的都是共識和常識。因為他是父親,不是中國的教育官員,他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成才。(徐曉,作家、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今年部落格結集乃至微博結集的例子不少,為什麼有了網上的書我們還要看實體的?因為有些話,不是圖一時的口舌之快;有些人,不是隨波逐流的意見領袖,他們的思考方式,值得我們觀摩。
網路時代,知識容易得到,見識卻未必容易產生。教育衡量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今年部落格結集乃至微博結集的例子不少,為什麼有了網上的書我們還要看實體的?因為有些話,不是圖一時的口舌之快;有些人,不是隨波逐流的意見領袖。他們的思考方式,值得我們觀摩。

作者簡介

方柏林(南橋),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略懂文學翻譯,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金融時報中文網、財新網、東西網等擔任撰稿人或專欄作者,豆瓣九點、網易部落格熱門博主。著有《呀,美利堅》一書,譯有《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地之國》(歐巴馬總統親自推薦)、《布魯克林有棵樹》(亞馬遜書店“20世紀最佳青少年讀物”)、《河灣》(諾貝爾文學獎V.S.奈保爾作品)等暢銷作品。他是著名博主,曾獲得2010年“全球華人閱讀部落格大賽”一等獎,讀者稱他的文字為“毒品”,讀之不能自拔;他是文學譯者,自稱老實人做翻譯,讀者贊他的譯文“字斟句酌又灑脫飄逸”;他是課程設計師,也是一個父親。

媒體推薦

如果說作為譯者的方柏林是一個好演員,以精確的字句傳達原作之美;那么,作為作者的南橋則像是一個好導演,以親切的畫面,傳達他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觀察和反思。本書講的雖然是嚴肅的教育話題,卻如同一部好看的紀錄片。
——張文武(東西網總編)
南橋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譯者,他生活在美國,充分利用了他在這裡的生活體驗。不論作為一個學者或是父親,他總有獨到眼光,讓人從多重視角去理解美國文化。南橋的判斷力敏銳,故而其視點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觸之中,他心態開明,心底良善,這也使得他的觀點充滿關切,且趣味盎然。
——埃達維娜·彭達維斯博士(作家、詩人、特殊稟賦教育教授)
看南橋部落格,偶爾跟跟貼,常常推薦閱讀,讀很多篇後,看南橋在文最後發廣告,自己覺得老是這樣白讀人家的好文章,也有點不好意思,再說了,仍是喜歡圈圈點點地看紙質書的,於是就買了一本。……我很欣賞南橋這樣的人,很真實,沒有矯飾,也沒有拔高自己,該得意的時候就得意,想擔心的時候就擔心。讀得多了,就覺得文如其人,是值得信賴的文字。
——淺笑
看了這本書才明白自己好像越來越不會講話了。尤其是把一件事用簡單易讀的語言表述清楚。
——loverene

圖書目錄

上篇 讓教育校正教育
知識不是力量
名校公開課
學而無術
文學給我們的生活雪中送炭
教學改革從作業抓起
南瓜與教改
學生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
因材施教
己所不服,勿說與人
可以跟屠夫學什麼?
精耕細作與粗放經營
如何毀滅天才
育兒專家的孫子
一隻毛蟲和兩代人
幼稚園在風中飄揚
玩就是玩
獎賞是個糖衣炮彈
童年沒有起跑線

中篇 臥底美國教育
動物學校
美國小孩的閱讀
美國小孩的讀寫入門
美國小孩做數學
美國小孩的選擇
美國小孩在學校被欺負怎么辦
美國小孩的獨立教育
美國公立學校的特長教育
美國小孩的品格教育
美國學生的社會實踐
美國大學的進和出
美國的師生互評
美國教授面面觀
美國的中文學校
在美國發論文
美國高等教育的三大趨勢
歐巴馬式教改

下篇 把學習放入學生的口袋
教育脫困是個技術活
野雞大學的雞窩裡飛出金鳳凰
不是軟體的問題,而是做家長的問題
將學習放入學生的口袋
手機可以被禁止嗎?
萬變不離其宗:反思教育技術學科
無所不在的技術與學習

序言

未經反省的教育(自序)
南橋
有時候,孩子提出的問題我回答不上來,他們就開玩笑說:“這都不知道,應該把你的學位取消,從託兒所重新開始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我還真是在重新來過。這些年來,我跟著小孩一起,從託兒所、幼稚園到國小,一年又一年重新“學”過,不是換個語言去學同樣的知識,而是看美國的教育機構如何開展日常的教學。我的工作是在美國高校中從事教育設計,其間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老師、學生和課程。無論是作為美國基礎教育里的家長還是高等教育中的員工,我都是一個學習者——唯一的優勢是不用做作業、不用考試,於是便用這個賺來的時間,寫了很多文章,有了現在這個集子。
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關注中美教育之間的異同,同時也考慮這些異同和為人處世的關聯。畢竟人的成長,幾乎每一步都和學習有關。不管是行為主義、認知主義還是建構主義,都強調學習本質上是對人進行深層次,甚至可以說是永久性的改變。這種改變的力量是強大的。一個人悟出的道理、產生的新的思維方式,是任何外在力量都無法替代的。
這樣的改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三字經》里說,“人之初”,“性相近”'。我的孩子恰巧在美國接受教育,故而其言談舉止各方面都越來越“美國化”。如果他們在國內受教育,又會是另外的景象。除了人自己的選擇和努力之外,教育的環境也時刻在塑造人、改變人。這裡所說的環境不是死板一塊,只能抱怨的“大環境”,而是一種由很多可變因素組成的環境。如果我們去接觸、去探究這些可變因素,對其干預,進行最佳化組合,就可以對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施加影響,從而改良那個素常被我們譴責的教育“大環境”。我們常以“花朵”來比喻兒童,以“園丁”來比喻教育者。花朵的成長,離不開陽光、土壤和空氣。出色的園丁知道如何對這些要素進行配置,而沒經驗的園丁則將眼界局限於某一個方面,比如一味施肥,最終燒壞了土壤,也無成效。
誠然,教育環境裡諸多因素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梳理起來並不簡單,所以,我通常希望遇到一件事說一件事,而不是試圖“煮沸大海”。但複雜歸複雜,卻不能不去琢磨,而且這個琢磨的過程將是長期的。我這裡口口聲聲說學習,就是希望自己也能活到老學到老,將來仍能繼續和讀者分享、交流我的觀察與思考。
另一方面,我也發覺,“臥底”美國教育,試圖借鑑的人似乎並不少。但不管是在巨觀還是微觀的層面,一些教育者(包括家長)對美國教育的借鑑僅停留在方案和技巧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引進,結果自然淮桔化枳,不倫不類。學其方案而不解其因,就好比買個水龍頭帶到沙漠,別的什麼也不做,卻指望一擰就能出水。在和外部世界交往的時候,我們常聽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說。這種思維有時候讓我們忙於追逐方法上的奇技淫巧,忽略背後的思路和道理,故而往往停留在交往的表層,無法深入。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當然,我們也不應自卑,希望全盤照搬另外一個外來體系。教育事關人的思想和內心的很多東西,和人性一樣複雜。沒有一個體系,可以打包得齊齊整整,去完全替換另外一個體系。而比較與對照、反省與改進非但必要,甚至應該常規化、制度化。
比較是為了藉助外來衝擊,打破思維慣性,以便創造性地思考對策,解決我們在教育中面臨的問題。經過跨文化的比較,我們發現了他人的優勢,見賢思齊方屬健康心態,揚長避短才是上上之策。在美國,“虎媽”式的另類教育方法之所以能引發社會爭議,是因為社會各界也不介意用這類“異質”的思維來衝擊自己。辯就辯個熱火朝天,還能翻天不成?有位鮑勃·康普頓先生特意跑到亞洲,蹲點拍攝中國人和印度人在高中階段如何學習,回去挑戰美國人的思考:如此下去,美國的競爭力在哪裡?姑且不論他的結論是否可靠,但他給我們的啟發是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不可在怠惰中維持現狀。
此書名為“知識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揚知識無用論,而是希望藉此名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網路時代,知識容易得到,見識卻未必容易產生。學歷教育將越來越普及,但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呢?希望拙作能藉助他人的例子,拋磚引玉,激發大家思考我們自己的教育。蘇格拉底曾言:“未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未經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腳。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顧曉清老師策劃了這本文集,收集了我過去幾年來所寫的教育雜文。顧老師在書的篇目安排、內容分類、行銷策劃等多方面費了很多心血,在此深表感謝。這些文章有的發布於我的部落格,有的發表於傳統媒體,也藉此機會感謝各位編輯和讀者多年來給予的反饋和支持。最後感謝推薦此書的各位師長和朋友:雪城大學雷靜博士、專欄作家安替、東西網張文武,財新傳媒徐曉、譚娟、任重遠等。一些美國朋友,如特殊稟賦教育專家埃達維娜·彭達維斯、作家理察·查瑞特、作家科倫·麥凱恩雖未看過這些中文的文章,但是根據平時的工作和交往,以及我所寫的一些英文文章,也願意給我的文集背書,分別給出了十分熱情的推薦,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