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南橋談教育三部曲:及格主義

大夏書系·南橋談教育三部曲:及格主義

方柏林所著的《及格主義(南橋談教育)》當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將目光投向國外,尋求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思甚至擯棄中國傳統的養育思想之時,“虎媽”——耶魯教授蔡美兒用中國式教育獲得美國式成功的故事又讓這些中國父母陷入矛盾之中。孩子到底要如何培養?家長能否從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里各取所需?留學海外、教育移民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嗎?《及格主義(南橋談教育)》中“美國教育臥底”方柏林利用自己身為美國基礎教育里的家長和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教工帶來的便利,從日常教育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入手,析出中美教育里可以彼此借鑑的地方。說到底,在這個信息過剩,各種教育方法滿天飛的時代,更重要的還是對孩子成長環境的建構。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夏書系·南橋談教育三部曲:及格主義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07920
  • 作者:方柏林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3頁
  • 開本:32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南橋談教育三部曲:及格主義》是“南橋談教育”系列的第二本,仍然有不少教育對比的文章。書中所舉的例子,所說的道理,是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再現或者說明美國教育和我們在觀念、思路、策略等方面和我們的同或不同。

作者簡介

方柏林,筆名南橋,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現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略懂文學翻譯,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金融時報中文網、財新網、東西網等擔任撰稿人或專欄作者,豆瓣九點、網易部落格熱門博主。著有《知識不是力量》、《呀,美利堅》等書,譯有《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美國圖書獎獲獎作品)、《地之國》(美國總統歐巴馬推薦)、《布魯克林有棵樹》(亞馬遜書店“20世紀最佳青少年讀物”)、《河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作品)等暢銷作品。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在中國,教育問題是關注人數最多的話題;在中國,教育問題也是最令人絕望的話題。南橋有理性,有見識,也很有耐心,掰開了,揉碎了,講的都是共識和常識。因為他是父親,不是中國的教育官員,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成才。
——徐曉(《半生為人》的作者、作家、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
南橋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譯者,他生活在美國,充分利用了他在這裡的生活體驗。不論作為一個學者或是父親,他總有獨到眼光,讓人從多重視角去理解美國文化。南橋的判斷力敏銳,故而其視點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觸之中,他心態開明,心底良善,這也使得他的觀點充滿關切,且趣味盎然。
——埃達維娜·彭達維斯博士(作家、詩人、特殊稟賦教育教授)
南橋真正理解中美教育的本質和異同。他的隨筆匯集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在詼諧幽默中蘊含了真知灼見和一顆赤誠之心。
——雷靜博士(雪城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亞洲教育手冊》的作者)
最近常寫專欄的人中,徐賁和南橋的文章我比較願意仔細讀,前者是成名學者不論,後者很年輕、觀點也不盡成熟,但那種閒適、自信但不壓迫人的風格看起來比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學尼曼學者,專欄作家)

名人推薦

在中國,教育問題是關注人數最多的話題;在中國,教育問題也是最令人絕望的話題。南橋有理性,有見識,也很有耐心,掰開了,揉碎了,講的都是共識和常識。因為他是父親,不是中國的教育官員,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成才。
——徐曉(作家、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
南橋真正理解中美教育的本質和異同。他的隨筆匯集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在詼諧幽默中蘊含了真知灼見和一顆赤誠之心。
——雷靜博士(雪城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亞洲教育手冊》的作者)
南橋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譯者,他生活在美國,充分利用了他在這裡的生活體驗。不論作為一個學者或是父親,他總有獨到眼光,讓人從多重視角去理解美國文化。南橋的判斷力敏銳,故而其視點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觸之中,他心態開明,心底良善,這也使得他的觀點充滿關切,且趣味盎然。
——埃達維娜·彭達維斯博士(作家、詩人、特殊稟賦教育教授)
最近常寫專欄的人中,徐賁和南橋的文章我比較願意仔細讀,前者是成名學者不論,後者很年輕、觀點也不盡成熟,但那種閒適、自信但不壓迫人的風格看起來比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學尼曼學者、專欄作家)

圖書目錄

上篇 接點地氣好成人
紙糊的“虎媽”
“拼爹”時代說教育
讀書有什麼用
一瓶牛奶的八種職能
走出胡蘿蔔和大棒式的激勵
教育不是越多越早越好
“人牆”父母的危害
課外活動並非韓信點兵
從體育教育到健康生活
苦逼的教育
常識的多元
從小開始學習對付網路欺凌
直面苦難
吃生活
接點地氣好成人
美國大學對華“擴招”
專業不是死胡同
中篇直擊他鄉的教育
捶打美國教育
衰而不敗的美國教育
美國學校如何對付問題兒童
美國學校的學生接送管理
校園槍擊案後的安全和安全感
開著卡車去哈佛
新學年的搞怪開場
及格主義
尋槍
一台垂而不死的答題卡閱讀器
國中的一天
美國課本和中國課本里的獅子
一千個蒙娜麗莎
美國小孩怎么寫作文
美國暑期作業
蕾切爾的挑戰
下篇 重新想像教育
人本思維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應屬財政最大的優先
博物館的首要任務
重新想像教育
大學能不能辦小點
學歷門能否催生用人“硬指標”的“軟著陸”
加快開放學術成果資料庫
社會攀比的教育淵源
素質教育的素質赤字
亞裔學生是數學天才還是數學呆子
教育是一生的功課:與財新網的訪談(附錄)

序言

水龍頭邊談教育
有一年,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50萬學生磣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Pmgram for Intem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5100名來自上海的考生力拔頭籌,遠把美國考生甩在了後面。我所在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一所高校里,教授聊到此事,跟我說貴國學生好不厲害。我說這說明不了問題,我們的教學是“在考試指揮棒之下開展的教學”(teaching tothe test)。雖然目前美國也有了這種傾向,尤其是在布希時代“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政策實施期間,但是據我看,和中國一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我們小孩被抽去參加一次全國教育進步考試,學校又是發通知最後又是發證書,忙得不亦樂乎,因為平時很少有這種“大考”。而在中國國內,這種大範圍的統考十分普遍。
除了國內的學生擅長考試以外,在美國的中國以及其他亞裔小孩,學習成績優秀者比比皆是。最近我們州舉辦數學考試,得前幾名的幾乎都是華裔學生。如國中組第一名的獲得者就是我們桐城老鄉潘先生家的千金。
為什麼亞裔小孩成績比較好呢?有人曾經總結,華人教會或者中文學校之類社區組織,促使家長之間相互交流,成為一種“學習型社區”,有利於經驗的交流和信息的傳播,另外還有群體壓力的作用。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我發覺是學時的差別。
過去我在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讀書時,我們一位教授菲爾·都迪上課的時候說了一句疑似玩笑的話:各種各樣的教學奇招,最後發現效果都有限,最有用的是“學習時間”(time on task)。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課外時間造成的差異是其一。人晚飯後幾個小時做什麼,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回家之後,中國小孩家長有時候會督促學習,甚至上額外的輔導班或者請家教。美國小孩則有很多熱衷於其他活動,例如高中階段的拉拉隊表演之類,這種活動就很耗費時間。所以如果計入這些因素,大家比較的前提條件就根本不一樣。這裡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到底是讓學生的時間花在什麼上面,才能培養他們成為對他人有用、對自己有交代的人?
將國內和美國的教育對比,學時和學習的過程也一樣是盲點。比如中國小孩從早學到晚,在校時間和朝九晚五的時間差不多,甚至還要“加班加點”。在美國,比如我們小孩,是早晨八點上學,下午三點放學,這樣一天下來就無端少了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另外,很多小孩還得把時間耗費在等校車上。
不過美國還不是最輕鬆的。我過去住的小區,有很多人來自波士尼亞,是戰爭後到美國來的。我們小孩經常和波士尼亞小孩玩耍,我問從波士尼亞來的小孩他們喜歡不喜歡美國,有個小孩抱怨說:太苦了,上學就跟上班似的,早晨去,到大下午才回來。我問那么你們老家呢,那個小孩說他們老家上學只是上午。
我跟那位讚揚中國學生厲害的教授,說到學時的問題,順便問他為什麼美國不讓中國小五點放學。對於我們家長來說,這樣會非常便利。雙職工家庭的孩子三點下課,這個時間不上不下,安排接送非常不便。教授說,你不知道,跟你們中國的小孩不一樣,你們的小孩都比較尊重老師,上課守紀律一些。美國很多老師,幾個調皮學生對付下來,到了三點就已經精疲力竭了,哪裡能熬到五點?他問我中國。老師是怎么做到的。我說一般來說,語文老師上完一堂四十五分鐘的語文課就走,然後數學老師上,然後是英語老師上,有時候也有幾節課連上的情況,但大體上交叉穿插,老師是可以緩一口氣的。
美國基礎教育階段很多老師是,“坐班老師”(homeroomteacher),一個老師什麼學科都教,對付下來確實不易。我問上四年級的女兒,這個老師什麼時候休息,她說只有上一些特殊課程如音樂、體育、美術的時候她才不在。
這種學科不分得那么清楚的教育,有利有弊,弊端是老師太累,有時候一門學科里基礎可能打得不是太牢靠,好的地方是沒有過早割裂學科之間的關聯,以至於能夠在現實世界和課堂之間,仍能建立起各種關聯。
在這兩種不同體系之下,小孩面臨的問題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美國小孩乘坐校車上學,會遇到校車上的“小霸王”(1bully)問題,學校會有校車的時間安排問題。
這些都是有趣的“過程因素”,你從單純的成績上看不出來。而忽略這些過程因素,僅僅側重於某種教學方法,不管是中國教育學美國,還是美國教育學中國,都注定難以成功。我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說有個地方召開一個國際會議,來賓包括來自阿拉伯沙漠的一些人。這些人住在會議中心,最感興趣的是不是會議的議題。幾個阿拉伯老兄,在廁所里呆住了,那水龍頭一擰,水嘩啦就下來了。他們想,這多神奇啊,在他們的沙漠裡,有時候為了找水,要花上幾天幾夜。因此,會議結束後,他們買了一些水龍頭帶回去了。
希望以後教育界在做中外對比的時候,不要只是一味看重結果,尤其是考試成績所代表的結果,而應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本文所提的諸如學時差異這樣的過程因素上,如若不然,任何比較和借鑑,何異於買水龍頭回沙漠?
本書是“南橋談教育”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知識不是力量》),仍然有不少教育對比的文章。在比較的過程中,我也在用“水龍頭”的例子警醒自己,沒做到的地方,希望讀者幫我糾正,大家一起努力。書中所舉的例子,所說的道理,是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再現或者說明美國教育和我們在觀念、思路、策略等方面和我們的同或不同。這種不同,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或者工作人員也和我一樣,通過各種渠道,介紹異國他鄉的教育,尤其是細節的過程。介紹多了,接觸多了,我想我們的教育者、家長和學生會從中得到啟發,讓我們自己的教育不斷地改進。
《知識不是力量》出版後,在上海2666圖書館的座談會上,有讀者問我:基礎教育是很多家長的心病。很多家長考慮移民國外,問我怎么看?
當時我回答,環境固然重要,但家長的心態也重要。在美國,也有很多華人家長相互攀比,孩子學習習慣和負擔和國內一樣。我有一友,在馬里蘭州。那裡學區很好,競爭激烈,不亞於中國。有次他去看脊椎醫生,醫生說有很多小病人是父母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小孩。家長對他們“推”得很厲害,大家相互攀比的惡習猶存,小孩負擔很重。這些家長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喜好、特長和精力,盲目跟風,換個環境也是白換,因為最終也只是新瓶裝舊酒,把中國的日子搬到美國來過。我的母校南京大學的外國語學院有個著名外教,叫B0b Riggle,他總是告訴學生,自由在我們的腦海里,自由未必在他鄉。離開了“大環境”的人,腦子裡還可能帶著過去的籠子,身體換了地方又有何用?反過來,我們通過各種接觸,臥遊他鄉,打開了思路,那么何處沒有開闊的教育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