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考證,現在狀況,小墩台遺址,碑石,
簡介
墩台遺址有大墩台遺址、小墩台遺址、帽兒山墩台遺址 。 大墩台遺址在興安鄉政府東1公里的一條從東北向西南延伸丘陵末端的石山上,(石山因劈山採石,只剩北側三分之一),西部隔一無名小河與九三廠相鄰。墩台為土石堆築,存高約4.1米,據認為是渤海時期的堡壘或烽火台。
帽兒山墩台遺址 在延吉市與龍井市交界處的帽兒山頂上(帽兒山海拔517米),是用火山岩碎石塊堆砌而成,高約3米,頂直徑約6-8米(墩台上現立有機場界標),據認為是渤海時期烽火台。
考證
墩台,又稱烽火台。延吉市附近遺存的古墩台,據考證一般始建於渤海時期(公元700年前後)或更早,到了遼金時期仍被沿用。墩台的建造多以石塊壘砌,有墩基、墩圍、台面以及墩台四周的土牆、圍壕等。這類墩台都是建在山頂或高處,起瞭望和傳遞信號作用。經考察,圍繞城子山山城周圍,坐落在延吉市附近的主要墩台,有著名的帽兒山墩台、小墩台、煙集河墩台、大墩台等。
帽兒山墩台位於延吉市與龍井市交界的帽兒山主峰,海拔517米。登上墩台遺址,晴天憑目力所及,方圓30公里的動靜盡收眼底。由此可見,設定在這裡的墩台,當年在進行軍事瞭望、觀察敵情、傳遞信息上是多么重要。經考古者測定,帽兒山墩台墩基直徑約15米,高約3米,頂部直徑應在6—8米。在墩台東20米處有一渤海建築遺址,南約50米凹地上亦有一處,可能是守衛墩台士兵的生活區。帽兒山墩台與西北延吉市公園內的小墩台、北面延吉市依蘭鄉興安村的大墩台搖相呼應,似乎在共同守衛著當時的“心臟”——城子山山城。在古代軍事通信技術條件下,這種軍事預警系統的設計和地形地物的利用,令今人也不由得不嘆服。
這裡所說的古長城,不是西起大漠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而是綿延在延邊大地上的“古長城”。延邊的古長城雖沒有萬里長城那樣雄偉壯觀,但也堪稱是一個奇蹟。
現在狀況
現在看到的“古長城”,多已頹敗或湮沒,只有斷斷續續的遺蹟。在上述“古長城”遺蹟兩側 ,還發現有數十座墩台遺址,以台址地形看,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些墩台在當年就是起軍事瞭望、傳遞信息作用的重要軍事設施。延吉市地區的“古長城”,總的布局呈弧形,護衛著延吉市至布爾哈通河與海蘭江交會處間的廣大肥沃的河谷盆地,構成了一個十分壯觀的古代軍事防禦工事體系。延吉市及龍井、和龍、圖們的“古長城”的考古調查尚未完成,它的起點,終點還不清楚,與琿春境內的“古長城”(又稱琿春邊壕、邊牆)有沒有聯繫等等,也有待進一步調查考證。關於延吉“古長城”和墩台的年代問題,學術界也有多種說法:有的學者認為延吉“古長城”主要是圍繞城子山山城布局修建的,便認為是東夏國的“長城”;有的學者認為,這些“古長城”應該屬渤海國遺存;還有的學者把這些“古長城”斷代更早,認為是高句麗所修。1986年,延邊博物館從延吉市北部清茶館附近“古長城”的墩台斷面上採集了一些標本,經做碳14測定,其結果為距今約1500多年。
小墩台遺址
小墩台上設有涼亭,整個小墩台就是一個大土包,形如一個大圓錐體,像古代的炮台。土包上儘是低矮的灌木叢,周邊也少有樹木,只有在土包的北側長有一些小樹木,但都不粗,最粗的也只有碗口粗。1975年,小墩台已經有了一些變化,周邊已經種上了松柏,小墩台頂部也已建起了涼亭。小墩台頂部高且狹小,頂部直徑也就10多米,建了涼亭後小墩台矮了兩三米,頂部也寬闊了不少。
碑石
小墩台遺址有塊碑石,碑文介紹了小墩台的概況,小墩台遺址距今約2000年,是中國漢代前後生活在這裡的古沃沮人村落之一。路兩旁稀疏地挺立著松柏和一些不知名的樹木。小墩台被土覆蓋,偶有青石裸露,但石頭體積不大,且不規則。小墩台上面長滿了樹木,最粗的樹直徑有二三十厘米。登上小墩台,一座高大的涼亭矗立在其頂部。在這裡俯瞰延吉市,整個市區盡收眼底。從史料中記載中看到,延吉市人民公園的小墩台乃是古代的一座烽火台,它是人工堆築的高台,高8米,底周長180米,底徑53米,頂徑29米。小墩台建築年代無文獻可考。其東南有帽兒山墩台,西北東興村有大墩台,三者互為犄角,構成三角形軍事聯絡體系。小墩台距離北大渤海古城不遠,在帽兒山墩台上又發現渤海建築址,據此,小墩台有可能始建於渤海,遼金未廢,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