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西接
潮田鄉,北連
海洋鄉。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64公里。洞大公路貫穿而過,交通條件十分便利。總面積264.31平方公里,轄大境村、
永同村、新寨村、金竹村、松江村、
樂育村、黃泥江村、群英村8個村委會,133個自然村,總人口1.26萬人,其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4.25%。新寨飛水岩瀑布、千年古樟、百畝大草原、笑天獅、鏡子山等十幾處景點猶如一顆顆明珠灑落在瑤鄉的村村寨寨。水果種植的品種主要以
桃、
李、
梨、
板栗、
楊梅等為主,並相應建立了示範點,以點帶面。在洞大公路沿線的不同海拔,主要以柑橙柚、優質梨、楊梅種植為主,種植帶已逐漸形成。另外還充分利用退耕還林政策,大力引導民眾種植白果、毛竹和八角,爭取在未來3至5年內,把大境瑤族鄉建成種植上規模、品質上檔次的白果之鄉、
毛竹之鄉、
八角之鄉和板栗之鄉。
人口與民族
全鄉3212戶,12265人,其中瑤族5105人,漢族6558人,苗族102人,其他民族500人。瑤族占全鄉總人口的41.6%。
自然環境
大境瑤族鄉境內多山,地形複雜。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有崧坪龍、燕子山、椅子山、三角元、雞籠山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總面積的15%。河流有大江源、小江源、松江、澄江、黃泥江等,水資源豐富。
大境瑤族鄉氣候春遲秋早,日照少,濕度大,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7℃,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無霜期280天。良好的氣候條件和肥沃的土質,適合農作物和林木、竹子、水果等經濟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大境瑤族鄉屬高寒山區鄉,位於
海洋山西麓。大境瑤族鄉8個村民委員會,133個
村民小組,12400人口。是瑤族聚居之地。共有
水田8353畝,旱地6953畝。物產豐富,林業資源有杉、
松、茶、八角、毛竹等;土特產有山蜜桃,
香茹、竹筍等;礦產資源有:鉛鋅礦、
重晶石礦等,大竹山鉛鋅礦已投產,開採出800噸鉛鋅礦,其中500噸已產生效益,盛產果菜,尤以“紅寶石”
西紅柿最為有名。
雞、
鴨、
豬、
牛六畜興旺。
基礎設施
解放前大境瑤族鄉無公路,與外界聯繫主要靠鹽沙界—恭城、灌陽—桂林的古道和水路。現有直達桂林市、靈川縣及通往灌陽的公路。修通了大境鄉至新寨、松江、樂育、黃泥江、群英5個村46.7公里的四級公路。全鄉有公路121.5公里,機耕路400公里。
大境瑤族鄉村級公路修建、山區高壓電架設、人畜飲水以及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建設得到了顯著的成效。70%山區民眾行路難,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高壓電入戶率達98%以上,新增解決人畜飲水人口1000多人,改善農田水利灌溉設施20多處。大境瑤族鄉共建成
沼氣池357座,在建沼氣池113座,沼氣入戶率可達21.5%。
1998年底全鄉已經實現了村村通路和通電。
經濟
該鄉經濟來源主要以農業、竹木業、礦業為主。
農業
全鄉耕地面積14 184、畝,其中水田8079畝,旱地6105畝。山塘水庫16 516.5畝。
大境瑤族鄉農業以種植水稻、玉米、芋頭、紅薯等農作物為主。隨著“科技興農”的熱潮在全鄉興起,農民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實行水稻旱育稀植和拋秧技術,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抓好農業增產增收的基礎上,該鄉開展綜合性農產品生產開發,種植反季節蔬菜,開發西紅柿基地,廣泛種植水果等作物,為開闢鄉觀光型旅遊農業打基礎。實行長線抓毛竹擴種、開發礦產資源;中線抓水果、蔬菜、土特產品生產;短線養殖豬、雞、鴨、魚,並籌集資金維修水利設施,改善水田灌溉條件,修建人畜飲水工程和蓄水櫃。
大境瑤族鄉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
糧食生產方面:大境瑤族鄉大力推廣優質谷種植,大境瑤族鄉優質谷生產面積達92%以上,推廣
水稻拋秧面積90%以上,水稻免耕拋秧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套用,其中,在大境村委免耕拋秧技術普及率達到了15%。
水果生產方面: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大膽調出一部分水田種植名、特、優、新水果,圍繞大境瑤族鄉旅遊業,依託思安江水庫、洞大公路,大力發展桃、李、梨、枇杷、楊梅等春夏熟水果。現在洞大公路沿線,毛林至新寨公路沿線,春夏熟水果已初具規模,大境瑤族鄉有水果種植總面積8000多畝,其中春夏熟水果面積1930畝,占總面積的24%,年產水果總量120噸左右。在大力進行水果擴種的同時,大境瑤族鄉還非常注重科技推廣,強化服務,科技興農,充分發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員的作用,推廣套用水果套袋技術,提高果品品質,建立無公害水果示範點,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林業
全鄉森林317 146.5畝,森林覆蓋率為98.5%。
大境瑤族鄉過去以林業經濟為主,國家提出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水源林、禁伐森林木材後,農民加強了“嚴封強管”意識,在有計畫地砍伐的同時,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把毛竹生產當作一項支柱產業來抓。增強補種樹木並以竹補林,擴大種植面積。政府鼓勵農民綠化鄉村,採取給予資金補助的辦法,多種竹木,新種毛竹800多畝。目前木材蓄積量707 806立方米。竹木年採伐量為4000立方米。擴大經濟林木種植面積,新建日本新世紀水晶梨示範基地、楊梅和冬雪蜜桃示範基地。
畜牧業
畜牧業以個體飼養為主,有豬、雞、鴨、牛。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大境瑤族鄉山區特色,在大境瑤族鄉山區民眾中推廣
土雞放養,牲豬飼養、山羊放養,大境瑤族鄉全年可出欄牲豬8000多頭,
家禽4萬多羽,山羊150多隻。
鄉鎮企業
大境瑤族鄉鄉鎮企業有竹木加工廠,開礦、採礦、選礦廠等。鄉政府把鄉鎮企業作為振興鄉經濟的突破口,對現有企業進行整頓、扶持、搞活,充分發揮效益,新寨大竹山鉛鋅礦開發現已初見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成立瑤族自治鄉以後,大境瑤族鄉在各部門、各單位的團結協作和大境瑤族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開創了
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和各面事業篷勃向前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新局面。1998年大境瑤族鄉國民生產總值2841萬元,比1993年增長1.1%,農業總產值2955萬元,比1978年增長14.5倍,鄉鎮企業總產值19980萬元,比1977年增長28.8倍。
財政收入177萬元,比1993年增長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1998年的2734元。財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多為老百姓做實事好事,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1998年底實現了村村通路和通電。1999年調整後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以礦產開發為龍頭,帶動鄉鎮企業發展,發展
個體私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富民即以農業綜合開發為主,引導農民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教育
大境瑤族鄉有中學2所,其中鄉國中1所,私立“育才國中”(由湖南永州市人來辦)1所。國中在校生共591人,教師47人。國小(包括教學點)8所,在校生1014人,教師11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2%,升學率為99.2%。
社會事業
大境瑤族鄉有廣播電視工作站、圖書館、文化館。全鄉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工程。鄉政府所在地有郵電所1所,電話208部(可與國內各城市通話)。
民俗風情
大境瑤族鄉的瑤族內部交流多用瑤語。瑤族傳統服裝除邊遠村寨的老人還保留外,年輕人已基本不穿。傳統節日有盤王節,清明節為拜祖節,農曆六月為嘗新節。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條全身沾滿金谷的龍犬,漂洋過海,身上的穀子均被水沖人大海,惟有露在水面的尾巴上的穀子沒掉人海中,瑤人用這些穀子做種,從此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龍犬,人們在節日裡煮新米飯祭拜它。此外,農曆正月二十為民間傳統節日禁風節,不能砍樹,不能大聲喧譁,以免招風破壞莊稼和房子,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飲食上有打油茶的習俗,多在早上和飯前或客人到家,打油茶招待。
在大境瑤族鄉七十年代以前,每年的
春節當地的漢、瑤族老鄉們都要 “接春龍”。村中的村老負責組織,每家每戶出人出錢,由
道士選定接龍和送龍的黃道吉日。下午某家敲鑼打鼓隆重的把
草龍接到家中,同村村民全部前來恭賀,通常鄰村村民也選舉代表前來恭賀,還要盛情邀請“草龍”到本村去遊走。耍草龍的時間一般在晚上,先是喝
油茶,唱“龍燈歌”。龍燈歌是
山歌的一種,演唱者多是即興而作,以歌抒情,以歌述事,富有民族風情。歌唱累了,再是吃
夜宵。吃完夜宵便開始舞龍了,草龍是用
稻草扎的,龍頭和龍身上插上了
香火,舞龍時要點上香火,熄掉
電燈,在黑黝黝的大山里,舞動的草龍煞是壯觀。舞龍結束後,又是山歌對唱,喝油茶。一直要持續到凌晨三四點,有些時候還會通宵達旦。村民們通過“接春龍”活動增進了友誼,和睦了鄰里關係,並祈求了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因為旅遊開發給大境鄉新寨帶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村民們也開始自覺的保護起這種鄉俗文化,“接春龍”通常是一接就是連續三年。
旅遊資源
桂林大野神境景區位於桂林市區東南面的靈川縣大境瑤族鄉境內。距桂林市區45公里,景區內的大野河是風景秀麗的灕江兩大支流之一,河床蜿蜒曲折,河石五彩斑斕,河水清澈見底,奔瀉之下。景區內的大野瀑布高達80餘米,水量充沛,氣勢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瀑布的水流經過金剛峽內,更是充滿驚險神奇。景區內溝壑縱橫,山巒疊翠,群山連綿起伏,千變萬化,植被豐富茂盛,鬱鬱蔥蔥,林中古木參天,珍禽異獸自由奔走,野花野果隨處可見,一派美麗的
原始森林風光。大野河全長30多公里,已開發於漂流的河道8公里,落差達100多米。
大境瑤族鄉臨近桂林市,交通方便。鄉旅遊資源較為豐富,現有新寨一大境漂流旅遊線11公里;洞大公路兩側農業綜合開發,種植水晶梨、楊梅、西紅柿,觀光型旅遊農業粗具規模;松江百丈瀑布、飛水崖瀑布、溶洞等正待開發。鄉政府制定出招商引資、開發旅遊的優惠政策,促進大境瑤族鄉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