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埔光祿第
- 別 名:光祿第
- 始建時間: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
- 占地面積:4336平方米
- 建築面積:4698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 號:8-0412-3-215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
歷史沿革
大埔光祿第建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後修建了11年時間,是張弼士在南洋發家後所建。
2006年10月1日,張弼士故居(大埔光祿第)修復首期工程完工後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特點
結構
大埔光祿第占地面積4336平方米,建築面積4698平方米。光祿第屬土木結構建築,為三進院落府第式四橫一圍樓,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間房。設有花園、果園、書齋和私人碼頭,前後修建了11年時間,最多時能住100多人。
特點
大埔光祿第,整座建築坐南朝北,建築工藝極精湛、繪雕並齊、雄渾嚴謹、堂皇大觀,是一座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中堂左右樑柱上書“學天下好人,養胸中正氣”的對聯,堂皇大廳穿鑿鎏金的麒麟鳳凰及飛鳥走獸形態逼真,兩側廂房的屏風雕刻精細、金碧輝煌。正廳懸掛“五知堂”匾額,昭示張弼士一生“仁、義、禮、智、信”的處世操守。大廳兩旁斗拱有木鑿鎏金通花金獅滾球,正門頂灰塑李鴻章手書的“光祿第”屋名,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圍龍屋。
文物遺存
大埔光祿第上、中、下堂布置展出了古代各類官用品實物、圖片,詳細展示清代的龍袍、鳳袍、鳳冠、官轎、兵器以及百年前貯藏在地窯的大酒桶、酒缸、酒罈、酒壺、酒杯等。設定了景區中英文介紹說明牌、指示牌、各種標誌牌。展出客家民俗文化圖片、客家民居圖片、張裕酒文化圖片及張裕系列酒實物等。
張弼士故居是弘揚客家文化和張裕酒文化的一個亮點,可以說是“一品”圍龍屋, 百年美酒香。
歷史文化
“光祿第”的主人張弼士(1841—1916年),原名肇燮,別名振勛,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車龍坪村人。父親張蘭軒是鄉村塾師、醫生。他年幼時隨父讀了3年私塾即到一家竹器作坊做工。18歲那年,因家鄉遭受災荒,他告別父母和結婚不久的妻子到印尼巴城(今雅加達)謀生。到巴城後,張弼士從最初當雜工,再到賬房,直到自己開商行,經過了不斷的努力和苦心經營,成為當時南洋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
張弼士因實業興邦有功,得清廷器重。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後,曾先後被任命為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及粵漢鐵路、佛山鐵路幫辦、總辦,商務大臣兼檳榔嶼管學大臣,督辦鐵路大臣,中國通商銀行總董等職。張弼士自應召回國後,多次受到光緒皇帝召見,上書提出興辦農業、水利、路礦等12條建議,被清廷採納,清廷還賞賜他頭品頂戴。辛亥革命後,他曾被袁世凱聘為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及南洋宣撫使,後又任參議院參政。民國五年(1916年)9月,病逝於巴達維亞,享年76歲。
張弼士是有名的“紅頂商人”、著名的愛國僑領、客家八賢之一,中國第一輛拖拉機的製造者,第一批工業化國產機器制磚廠、玻璃製造廠、機器織布廠的創始人,中國葡萄酒之父,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被尊稱為“中國民族工業之父”。
文物價值
保護措施
1991年4月,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大埔光祿第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大埔光祿第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古建築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大埔光祿第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車龍路東50米。
大埔光祿第地理位置
交通
自駕往大埔光祿第:從梅州梅縣機場出發,路程大約86千米,約需1小時。從梅州站出發,路程大約86千米,時間約需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