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大坦鄉區域面積為,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19%。全鄉轄6個村、30個組,1235戶4271人,其中農業人口4141人,全鄉勞動力2718個。 該鄉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1090米,水系是大洪河,發源於大洪嶺南麓,是閶江的源頭。耕地面積3300餘畝,其中水田2800畝,人均0.7畝,茶園4880畝,人均1.2畝,年產乾茶110餘噸,有林業用地110000餘畝,人均近30畝,其中有林地96700畝。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31萬元,比上年增3.1%;財政收入29.8萬元,占任務的101.4%;農民人均純收入1480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13元。
行政轄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068
|
男
| 2065
|
女
| 2003
|
家庭戶戶數
| 114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013
|
家庭戶男
| 2018
|
家庭戶女
| 1995
|
0-14歲(總)
| 945
|
0-14歲男
| 465
|
0-14歲女
| 480
|
15-64歲(總)
| 2798
|
15-64歲男
| 1463
|
15-64歲女
| 1335
|
65歲及以上(總)
| 325
|
65歲及以上男
| 137
|
65歲及以上女
| 18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3955
|
農業支柱產業
不斷發展。糧食生產基本實現自給,經濟作物有油、茶、藥等,大坦茶葉以質優形美在全縣享有美譽,林業生產共規劃長江防護林、生態林、公益林40000畝,退耕還林近兩年完成3600畝,木竹資源非常豐富。
(二)農田水利設施較為完善。現有水庫4座,總庫蓄50萬立方米,水塘9口,碣壩58座,境內水資源豐富,但汛期由於位居皖南暴雨中心,洪澇災害易於發生,經多年建設,防汛抗災能力有了提高。
(三)鄉村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依託豐富的林、茶資源,現有細木工板、包裝箱、竹地板等企業。2002年企業營業總收入達653萬元,利稅78萬元,實現銷售收入630萬元。
(四)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鄉內大洪古道原為江西至安慶的通衢要道,改革開放以來,祁大公路、大洪公路相繼修建,2002年實現了鄉級公路黑色化,鄉內組織通電話,信息傳遞快捷,廣播電視覆蓋全鄉。
(五)農業結構調整方興未艾。2000畝有機茶基地和百畝銀杏立體間作套種園已經建成,並將逐年發展;香花槐綠色生態種苗基地將按照訂單農業模式發展壯大;依託豐富的山場資源,土雞養殖正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六)科技文衛事業不斷健全。鄉內有大坦學校,分國小部、國中部,現有師生380人,基礎教育設施完善,新的大坦學校將在年內建成;農技推廣體系完善,農民技校、成人教育正常開展。
人文歷史
安阜橋亭
安阜橋亭位於祁門縣大坦鄉大坦村頭公路邊,南北走向,單孔,青石砌築而成,橋全長(含西側亭)27.5米,寬6.3米,橋高6米,跨度9米.橋上建有廊亭,橋西有座二層樓閣,青石題額“東維攬秀”、“西儷昭華”,樓閣設圓券門各一,有什錦花窗數孔(其狀為葫蘆、菱狀、六角等形),造型秀美。
環境介紹
自然環境:該廊橋所在大坦鄉位於縣北,東北與黟縣接壤,東南與柏溪鄉毗連,西南與胥嶺鄉為鄰,西倚古溪鄉,西北與雷湖鄉相連。境內北部為山地,中、南部屬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峰1090米,水系是大洪河,發源於大洪嶺南麓,是閶江的源頭。氣候溫暖濕潤,平均溫度15.2℃,年降水2120毫米。
人文環境:該廊橋所在大坦鄉政區東西長11.4公里,南北寬14.4公里,面積92.63平方公里.轄6村3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81餘人.境內文化遺存豐富,保存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祠堂、古橋樑等古建築及古遺址。
楓林街
雖比不上屯溪老街豪華,熱鬧,但卻不失它自身那份古樸與之神秘色彩!
大洪嶺
大洪嶺本名大共山,以山洪奔瀉改名。位於鄉境西北,舊為祁門、石埭之分界,海拔789米。上下綿長20里,百步九折,依山臨溪,懸崖絕壁,十分險峻。明萬曆年間(1573-1619),鄭孀婦曾捐金修築,經過兩百多年,多已傾圮。清道光三年(1823),祁、黟兩縣士紳勸捐重修,歷時六載,耗資六萬金,開山鑿石,更曲為直,化險為夷,以石鋪路,寬至丈余,綿延50餘里。臨崖處築石欄護板,建石橋三座,險道變為坦途,成為徽州通向省會安慶的主要通道,官橋民,行人商旅,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故有“省會通衢”之稱。嶺頭舊有路亭,亭柱楹聯:“大地回春,從鳥聲喧飛巧燕;洪山聳秀,萬龍翔集似聞雷”。大洪嶺因其扼南北咽喉,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元時,曾在山下設大共鎮,為控扼之所。清鹹同年間,太平軍在此與清軍發生多次渡江後奔襲至大洪北麓,一路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