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摘錄,來源,採收和儲藏,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50cm。根莖短而直立,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2-25cm,禾稈色;葉片草質,長圓形,長18-40cm,寬11-14cm,先端長尾狀漸尖,基部略縮狹,上面無毛,沿葉軸和羽軸兩側的溝旁疏生少數針狀刺,下面沿葉軸、羽軸和小羽軸密被短腺毛,三回深羽裂;羽片10-14對,下部1-2對通常對生,向上的互生,稍斜展,有短柄,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5-8cm,寬1.5-2.5cm,先端漸尖呈尾狀,基部1對通常略縮短;小羽片長圓狀披針形,具有狹翅的短柄,深羽裂,先端鈍,裂片有1-3個短尖齒;中脈上面有細長刺,葉脈羽狀,小脈單一,少有分叉。孢子囊群背生於裂片上側,通常為馬蹄形;囊群蓋長圓形,全緣。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70-2000m的林下濕地、溪溝邊和岩石上。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乾品研末敷。
摘錄
《中華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蹄蓋蕨科植物長江蹄蓋蕨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全年或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