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地上的行走》分“山水的呼喚”“路上的迴響”“遙遠的鄉愁”“四時的光陰”四輯,在自然山水和歷史風物之中,作者追逐山川河流,徜徉湖光月色,流連童年與故鄉,漫步時光階梯,既跋涉現實之景,又探索時光之境,身與心在虛與實之間輾轉巡行,展開一幅幅融匯獨特之見的精神風景。《大地上的行走》所及,從新疆到北京,從
徽州到
瓦窯堡,有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也有對歷史風物的當下認知,縱橫捭闔,風味萬千。
作品目錄
第一輯 山水的呼喚 塵世里的一支烏江曲 擁一座橋入眠 從揚州,到徽州 行走318川藏公路 喚醒納木錯 林芝的雨 大理的水 升鐘湖 | 第二輯 路上的迴響 一葦箬葉出平湖 時光深處的諾鄧 東川紅土地 重新認識瓦窯堡 穿越時光與鄉愁的火車 從天安門前走過 日暮鄉關望西山 赴一場花事 | 第三輯 遙遠的鄉愁 童年 白楊樹 白雪芳草湖 兵團端午 臘月春聯 故鄉的清明 雨一直下 田園之秋 故鄉祭祖 | |
作品鑑賞
對於周玉嫻來說,在大地上行走的意義就是寫作,這在《大地上的行走》中清晰可見。雙腳行走於大地,眼中之物,胸中之意在筆下傾瀉而出,遼闊恣意,有著強烈的縱橫感。作者以“山水的呼喚”“路上的迴響”“遙遠的鄉愁”“四時的光陰”作為四輯的標題,將遊玩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用優美流暢又富有深意的文字表達,立意深遠。
周玉嫻是記者,這決定了她的不斷行走,從南到北,從西到東,越是荒蕪偏僻之地,越是她行進的方向。《行走318川藏公路》《喚醒納木錯》《林芝的雨》是雪域高原上萬物自然存在的頌歌,其核心和背後隱含的時代意義是書寫國家電網為助力西藏經濟發展而修建雲端電力天路——
藏中聯網工程。作者從生活現場出發,通過行走,一步一步抵達時代精神的深處。散文融合了西藏特有自然環境的自我感受,再現了西藏山水的磅礴氣勢和絕世之美。這大美之中以點點滴滴之意指向電力建設者的情懷。
第二輯中,隨著作者筆下跳躍的優美文字,讀者得以領略祖國各異的風景以及人的生存狀態。在寫景中她依然保持對人的精神最終指向的書寫。《一葦箬葉出平湖》中把
屈原的精神放在一個人的情懷中,一步一步向文字的深處走,走過江水東流,走過歷史迴環往復,走過文化的生髮之地,最後走到當下。作者一方面深入事物的內部,讓每一個詞都準確地表達出自我內心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跳出具體的事物所指,站在時代的大潮中,回望這塊土地和歷史,把自己個人經驗融匯到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轉化為更加遼闊的內心力量,以此來呈現文化生存背後的意義和多維度的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向內寫作的指引,瓦窯堡黃土的立體性,那來自地心的力量,那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有了更深的精神指向。《重新認識瓦窯堡》《從天安門前走過》《日暮鄉關望西山》《赴一場花事》等篇章,都是讓單一書寫成為厚重書寫,也使文中精神指向有了更豐富的維度。
故鄉的生存背景,往往對一個作家的本質審美產生意想不到、根深蒂固的作用。在第三輯中,作者用細膩、綿長且充滿趣味的語言將鄉愁娓娓道來。《童年》中,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兒時生活原汁原味的記錄,帶著一個時代的胎記。《白楊樹》中,這北方特有的樹木,在戈壁灘的深處“呼啦啦”地響著,如同時間一樣,不停不止。《臘月春聯》寫盡春聯這一風俗趣味和人之精神的自我溫暖。《故鄉的清明》幾近江南小調,曲曲折折,婉轉明麗。《故鄉祭祖》則把作者老家安徽一個小鎮的祭祖風俗,寫得細緻而妙趣橫生。
“時間,規劃著名大地之上的一切事物,它公平正直地對待我們,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二十四節氣,提醒著我,我的過去曾經生活在這片深情的土地,我的未來亦將生活在這裡。”這是第四輯著筆所在。在農耕文明里,二十四節氣是一個重要到怎么說都不過分的語詞。作者按一年四季進行撰寫,寫成《春日》《夏時》《秋意》《冬歲》四篇,一篇含六個節氣。在寫作中,作者用“我”指認世界,使四時變化與人的喜怒哀樂、遙望和回顧、生存與延續有了血肉聯繫。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9月2日,《大地上的行走》獲得第九屆冰心散文獎散文集入圍提名獎。
2022年6月15日,《大地上的行走》入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公示目錄。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玉嫻,女,祖籍安徽
樅陽,出生於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現居北京。文學碩士,散文、報告文學作家。中國電力作家協會駐會副秘書長。出版有古典文學研究專著《人間天地七月情》、報告文學《匠心築夢》《
天路入雲端》(合著)。曾獲中央企業“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報紙副刊年賽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