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走在天地間》收錄楊海蒂創作的39篇行走散文,既有大視角的俯瞰,也有聚焦式的名狀;既有一花一世界之哲思,也有情到濃時的愜意抒懷。
作品目錄
序:見過一面 高原之上,雪山之下 黑竹溝 神農架 尼阿多天梯 大好合山 歷史深處的涇川 走在天地間 隱匿的王城 漢之玉 秘境 | 回望 北面山河 永遠的豐碑 天賜玉山 懷美人 揚州慢 是為文成 南澳漫筆 從文天祥到彭湃 越王山下 | 墩仔寨 觀音山 古貝州之春 登黃山記 徽州行 在美麗的黔西南 景東美如斯 大河家,小麥加 正北之北 在美麗的黔東南 | 岜沙 占里 加榜 德陽採風錄 秦皇漢武皆來此 錫蘭過大年 南海生北國 思想起 守望 調聲悠悠 面朝大海 後記:放下,得大自然 |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走在天地間》中,有不少篇章具有對“物哀”精神的解讀。“物哀”精神是屬於大自然的,不是屬於某個民族和種族的。“哀牢山,一個讓我莫名心動又辛酸的名字”,楊海蒂在《景東美如斯》一篇中如此說。
哀牢古國是雲南歷史上的文明古國之一,存在四百多年間,石器文化、青銅文化、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都曾是一種壯美存在,哀牢古國的消亡也體現了“物哀”的存在,作者因此感慨:“至今地面上的文物無存,僅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傳說,依然傳遞出遠古歲月的信息。”
楊海蒂由於懷有一份大悲憫、寬胸襟,才能夠熟稔地駕馭大題材,比如在《歷史深處的涇川》中,敢於去除歷史的遮蔽,挖掘出生命中的深刻;比如《北面山河》文,通過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交錯,演繹出古銀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比如單篇散文《走在天地間》著眼於“現代精神”的抒寫、《懷美人》則不以勝敗論英雄……在楊海蒂筆下,無論是
西夏政權的覆滅,還是南宋丞相
陸秀夫背著小皇帝縱身跳海;無論是
文天祥決不投降捨身成仁,抑或是西楚霸王
項羽寧可戰死不過江東,都迴蕩著一種英雄氣,而精神的存在要比物質存在得更為長久。《從文天祥到澎湃》一文,作者抓住了“道義”這個閃光點。文天祥的道義不是愚忠,而是失敗者對勝利者的蔑視,是對“正氣在天地間”的踐行;革命家
澎湃捨棄富裕的家庭生活投身革命,是對新社會新制度的憧憬。
藝術特色
《走在天地間》具有文本自覺,文本中洋溢著浩然之氣,比如其長篇散文《北面山河》——楊海蒂感興趣的並不是中國北部山河的形貌,而是蘊含在山河之下的民族精神,當然需要用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去證明和襯托,於是,在這篇散文中出現了舉旗抗宋的党項族英雄
李繼遷、有抗明農民英雄
李自成。李繼遷這樣的人物也是需要成長的,英雄的成長與地理條件有關。李繼遷和李自成都出生在陝北榆林橫山,而橫山是党項人的根據地。党項族當時的敵人是大宋,後來的敵人是漠北蒙古,由於党項人最後戰敗了,燦爛的西夏文化就此消失。在《北面山河》中,作者除了把精神凝聚於歷史人物,還有意呈現於大自然本身,其中有波羅堡接引寺。接引寺是一處佛教聖地,佛教是西夏的國教。党項族英雄李繼遷駐軍於古銀州,常前去波羅堡接引寺拜佛;
李元昊奉佛教為國教,將接引寺封為國寺。佛寺是物質的,宗教是精神的;寺院是形,精神是實。形神結合,散文的氣場就渾然一體了。
楊海蒂在文本中表現人物時,使用了插敘、轉敘、畫外音、情景再現、情節插入等藝術手法,情節插入是典型的小說創作技巧,將它融入散文寫作,這顯然是一個閃光點。比如《歷史深處的涇川》一文中,她對“鎮海之碑”進行描寫時,插入了元世祖
忽必烈詔令保護華嚴海印水泉禪寺的小故事,然後得出結論“作為強悍的征服者,忽必烈有這方面的弘廣度量,不愧為偉大的元世祖”。在《永遠的豐碑》一篇中,她主體敘述的是
方誌敏的故事,一段夾敘夾議“他已經殺身成仁,他的確功德卓著,他堪稱道德完美”,一下就烘托出了方誌敏的精神氣質。在《懷美人》文中,她把大量筆墨用在對
虞姬的心理描寫和霸王別姬“姬別霸王”的歷史細節上。再比如在《南澳漫筆》文中,她插入了“太子樓”的故事,以及崖山海戰兵敗後南宋皇帝、臣子、軍民十萬人集體投海的悲壯。
作品評價
“說到底,天地間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楊海蒂來講,是如此;對讀者如我來說,亦是如此。讀《走在天地間》,追隨她的步伐行走四方,一個女子在行走中的汲取、於寫作中的精神壯健,是我不忍錯過、不能錯過的風景。唯有人,才能真正打動人。抑或者說,這才是我喜歡這部散文集的最大理由。”(作家張家鴻評)
“閱讀楊海蒂的散文,有一種清水洗塵的感覺。行有自由,心有孤傲,筆有真誠,這是我讀她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間》最深切的感受。”
(作家趙炳鑫評)“女作家楊海蒂的散文集《走在天地間》,記錄了她近年在大江南北行走時留下的心路歷程。每次捧讀,似乎文字中又見山水,山水中映現古今。”(作家郭發仔評)
“《走在天地間》不僅是一部行走之書、文化之書,也是一部感悟之書、心靈之書。作者遊走在天地間,以腳為尺丈量山水叩問山河。”
(作家塗國文評)出版信息
《走在天地間》首次出版於2020年4月,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簡介
楊海蒂,曾為新聞記者兼節目主持人,現為雜誌社編審、文匯出版社“金散文”文叢特邀主編,兼任三毛散文獎、方誌敏文學獎、丁玲文學獎(散文獎)審讀委主任(兼終評審),系“觀音山杯”中國當代文學高峰論壇秘書長。曾獲豐子愷中外散文獎、絲路散文獎、孫犁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