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圍村(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圍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公明街道。位於公明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3.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坑村將圍村新圍村(將石社區)。因建圍之處四周是水,中間為一個大土墩而得名大墩圍村,後簡稱大圍村。位於深圳北部丘陵谷地,洋涌河(公明段俗稱茅洲河)從村東北流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麥氏六世祖麥守信帶兒子麥盛秋在此養鴨,後建圍而形成村落。因當初圍子較小,生存空間受到限制,後人很快向塘尾、石圍、田寮、將圍、塘下圍等地遷移,開枝散葉。祖廟與宗祠也隨著向塘尾、石圍兩個中心區域轉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光明區公明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公明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東周鄉;1952年,屬第七區東周鄉;1956年,屬公明區東周鄉;1958年3月,屬公明鄉;1958年10月,屬光明公社;1959年,屬松崗公社;1960年,屬公明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公明公社將石大隊;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公明公社將石大隊;1983年,屬寶安縣公明區將石鄉;1986年10月,屬公明鎮將石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公明鎮將石行政村;2004年,屬公明街道;2007年,屬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街道;2015年,屬公明街道將石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薯類、花生、甘蔗,少數村民上山砍柴補貼家用。改革開放後,引進“三來一補”“三資”企業,開始工業化進程。現村集體主要經營廠房出租、物業管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85人,其中男性41人,女性44人;80歲以上2人,最年長者90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1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6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人,主要居住在美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因麥氏六世祖麥守信帶兒子麥盛秋在此養鴨,後建圍而形成村落。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8座。80年代中期,村民陸續從傳統民居中搬出,現大部分民居破敗,保存較好的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村中原有一座公祠,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代,位於村口,三開間兩進布局,磚石木結構,柱、梁有花鳥人物圖案木雕。1949年後曾作學校使用,改革開放前作為村會議場所。後失火,整體倒塌,如今只剩一個牆角和約200平方米地基。牆腳下面置有土地公神龕,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有村民前來祭拜。
老村後門原有座天后宮,供奉天后娘娘。於1949年初倒塌。

傳統習俗

該村特色民俗有“哭嫁”和“哭喪”(見塘家社區張屋村)。

本地美食

特色農產品有桂味荔枝糯米糍荔枝。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松糕、鹹肉粽、煎堆等。

公共設施

松白路、周家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90年代通電話、通自來水和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紀末通網際網路。有大圍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333人,教職工45人。建有大圍籃球場。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