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外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

大國外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

在本書中,我力圖描述那些我所認為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中最重要者,只要它們是與國際事務相關的。 我沒有任何大膽的新解釋要提供,也不持任何歷史目的,抑或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或弗洛伊德學說作什麼新穎的倒轉。然而,從頭到尾,我的壓倒性關切集中在“維持和平”這一問題上。在19世紀初,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折磨之後,奧地利國務家梅特涅親王曾宣稱維持和平是一個文明人的最高責任。如今,在我們這個核生化武器的時代,維持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武裝起來的各國之間的和平已不止成為一項文明責任;它已成為地球上生命存續的一大條件。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國外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
  • 作者:[美]諾曼·里奇  
  • 譯者時殷弘 
  • ISBN:978-7-300-17717-5
  • 定價:78.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8-3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今的這100年間,大國關係與世界格局的深刻演變,闡釋大國的外交政策,聚焦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如兩次世界大戰的起源、過程,中國的抗日戰爭與內戰,韓戰,蘇聯的崛起與美蘇爭霸,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海灣戰爭, “9·11”事件等,講述各主要大國在歷次戰爭和重大國際事件前後,如何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為讀者呈現20世紀錯綜複雜的世界政治演變史。

作者簡介

諾曼里奇,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歷史學家,國際關係專家。1949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布林茅爾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布朗大學,並協助指導布朗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項目。主要著作有《民族主義與變革時代》、《希特勒的戰爭目的》第一卷《意識形態、納粹國家和擴張過程》與第二卷《新秩序的建立》、《為什麼會爆發克里米亞戰爭:一個發人警醒的故事》等,同時是多卷本《德國對外政策檔案》的編者之一。

目錄

導言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主要交戰國的戰爭計畫
西線戰事
東線戰事
加里波利(達達尼爾)戰役
海上的戰爭
戰時政治與宣傳
戰時外交
日本參戰
奧斯曼帝國參戰
義大利參戰
巴爾幹各國捲入
協約國成員間的戰時秘密條約
土耳其海峽
對阿拉伯人的互相牴觸的許諾
賽克斯皮科協定
與俄國和義大利的協定
貝爾福宣言
英法阿拉伯宣言
關於德國的法俄協定
中歐兩強的戰爭目的
第二章俄國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
三月革命
布爾什維克革命
列寧
列寧的和平創議
俄羅斯帝國的瓦解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
《布加勒斯特條約》
從《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看德國的戰爭目的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戰(下)
和平提議
美國干涉
威爾遜的“十四點”
德國戰敗
停戰(1918年11月11日)
第四章締造和平(1919年)
理想主義的銷蝕
封鎖問題
巴黎和會
1919年的和平締造者:克列孟梭、勞合·喬治和威爾遜
國際聯盟
“十四點”的命運:殖民地、山東和種族平等
南蒂羅爾和阜姆
德國問題
出示和平條件
第五章和約
對德和約:《凡爾賽和約》
對奧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和約
對奧斯曼帝國的和約
少數民族條約
條約批准問題
終評
1919年時的列強
第六章帝國之後:俄國和東歐
俄國:內戰與布爾什維克鞏固權力
布爾什維克的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
新生的和重建的東歐國家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第七章帝國之後:中東
土耳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領導
亞美尼亞問題
與法國和義大利的外交解決
驅逐希臘人、查納克危機和廢除蘇丹統治
《洛桑條約》
希臘—土耳其人口遷移
凱末爾的社會革命
非土耳其領土
沙烏地阿拉伯
敘利亞和黎巴嫩
外約旦
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
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巴勒斯坦問題
石油因素:波斯(伊朗)
美索不達米亞
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
第八章東亞:到華盛頓會議為止的日本和中國
1914年前的背景
日本、中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二十一條”
日本和盟國在西伯利亞的干涉
華盛頓會議(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
裁減海軍軍備的協定
第九章東亞:從華盛頓會議到“滿洲危機”
中國: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布爾什維克的關注
中國政治形勢;孫中山
國共夥伴關係
莫斯科的對華政策
蔣介石的崛起
蔣介石與莫斯科的關係
旨在統一中國的北伐
日本因素
“滿洲危機”前夕的中國
華盛頓會議後的日本國策
大蕭條的影響
第十章“滿洲危機”
日本的利益
日本侵占
中國和蘇聯的反應
西方的反應
國聯的反應和史汀生主義
建立傀儡國家“滿洲國”
李頓調查團
日本侵占熱河與《塘沽停戰協定》
第十一章東亞:從“滿洲危機”到中日戰爭
日本政府與其政策
“滿洲危機”後的中國
盧溝橋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的開始
國際反應
日本政府內的變動
第十二章西歐:從凡爾賽到希特勒
法國對安全的追求
以賠償為武器
俄德《拉巴洛條約》
法國、比利時占領魯爾;德國通貨狂脹
通貨狂脹結束;道威斯計畫
《洛迦諾公約》
白里安和斯特萊斯曼
裁軍問題
凱洛格白里安公約
裁軍談判的失敗
賠償、楊格計畫和萊茵蘭撤軍
馬奇諾防線
白里安的歐洲聯邦計畫
大蕭條的來臨
大蕭條對德國的影響
德奧關稅同盟
賠償的終結
德國民主制的終結
第十三章西歐:到西班牙內戰為止的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戰後義大利
墨索里尼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
墨索里尼的帝國主義
希特勒
納粹意識形態
1933年時德國的國際處境
衣索比亞危機
德國牽制:薩爾公民投票和德國重新武裝
斯特雷薩陣線和法俄同盟
英德海軍協定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和世界的反應
萊茵蘭重新軍事化
衣索比亞的終結
第十四章西班牙內戰
政治背景
反共和國的陰謀
外國干涉的作用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長槍黨
外國干涉的國際影響
法國和英國的不干涉
德國的不滿
第十五章從西班牙內戰到歐洲的二戰前夜
義大利、德國與奧地利問題
綏靖政策
希特勒兼併奧地利
出賣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危機和慕尼黑協定
“水晶之夜”和希特勒破壞慕尼黑協定:占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
德國兼併梅梅爾
納粹種族戰爭
第十六章二戰在歐洲:從德國進攻波蘭到俄國戰役
波蘭問題白熱化
納粹—蘇聯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德國進攻波蘭
第四次瓜分波蘭
西線進攻的決定
蘇聯的擴張:兼併波羅的海國家與蘇芬戰爭
德國對丹麥和挪威的進攻
邱吉爾接任首相
德國的西線戰役
希特勒與英國的對抗
墨索里尼的干涉
西班牙牌
北非戰略
巴爾幹困境
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進攻
對蘇聯的進攻
第十七章二戰在亞洲:從中國泥潭到珍珠港
蘇聯威脅、德國背叛和美國經濟壓力
歐洲事態與亞洲事態的互動
採納南進戰略
走向與德國結盟
三國條約與其國際反響
日本與德國對蘇進攻
從南進戰略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爭議
外交後果
第十八章希特勒對美宣戰,太平洋戰局,態勢逆轉
希特勒起初的謹慎
美國的壓力
希特勒的最終回應
日本奇蹟的六個月
態勢逆轉:珊瑚海戰役和中途島戰役
日本人的勝利的遺留影響
第十九章到墨索里尼垮台為止的大同盟
大同盟的開端
《大西洋憲章》
西方對蘇援助
美國加入大同盟
三巨頭: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
戰爭進程:總體概貌
史達林的戰爭目的與1942年5月26日英蘇盟約
在北非的第二戰場
卡薩布蘭卡會議:西西里與無條件投降
戰爭進程: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
攻入西西里和義大利,墨索里尼垮台
第二十章為戰後世界奠基
莫斯科會議
首次開羅會議(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
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波蘭問題
歐洲戰爭進程
摩根索計畫;1944年9月11 日至16日的魁北克會議;
參謀長聯席會議1067號指令
1944年10月邱吉爾艾登赴莫斯科使團,百分比協定
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4日至11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聯合國的建立
第二十一章在歐亞兩大洲的勝利
羅斯福去世和杜魯門繼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結束
杜魯門初入國際政治
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
太平洋戰局進程
核子彈的使用
核子彈與蘇聯對日宣戰
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十二章大同盟的瓦解
1945年時的強國
武器系統的革命
冷戰
締造和平(1945年):倫敦會議和莫斯科會議
史達林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宣言”與凱南的遏制理論
邱吉爾的鐵幕演說和蘇聯的反應
締造和平(1946年),關鍵性的德國問題
與義大利和德國衛星國的和約
杜魯門主義;對希臘、土耳其的援助;希臘內戰
馬歇爾計畫
第二十三章敵對陣營的形成
蘇聯勢力在東歐的擴展;共產黨情報局的創建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政變
鐵幕的裂口: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
柏林封鎖
邁向北大西洋同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
德國的分裂
一個超國家經濟組織的創建:歐洲煤鋼聯營
西歐聯盟
華沙條約
第二十四章日本:從投降到最後和約
日本投降詳情
美國構想的在日管理當局
美國占領與日本政府改組
對日和約(1951年9月8日)
蘇聯對日媾和(1956年10月19日)
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協定
第二十五章超級大國與中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韓戰
日本投降前的美國對華政策
史迪威的失敗
赫爾利使團
美國未能結交共產黨人
美國戰後對華政策
馬歇爾使華
蘇聯對華政策
外蒙古成為蘇聯衛星國
中國內戰:國民黨人
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
中國內戰:衝突進程
毛澤東倒向蘇聯
美國國內對中國共產黨人獲勝的反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50年2月14日中蘇條約
第二十六章遏制在亞洲:韓戰
朝鮮的戰後分治
蘇聯治下的北部朝鮮
美國治下的南部朝鮮與李承晚
分立的南北韓政府的建立
美蘇撤軍與朝鮮人民軍出兵南韓
韓戰:責任問題
衝突進程
罷免麥克阿瑟
走向停戰的漫長道路
諸多不同解釋
第二十七章帝國的終結:印度和巴基斯坦
甘地革命
甘地的領導作用
甘地的首次爭取自治運動
印度社會內的分裂
甘地的食鹽進軍
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克里普斯使團
英國的屈服和印度分治決定
實行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英國自治領獲得獨立
甘地的遺產
朱納格特、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
葡萄牙和法國飛地的終結
尼赫魯的對外政策與中印戰爭
尼赫魯的遺產
印巴不宣而戰的戰爭與孟加拉國創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核國家
第二十八章北非和中東: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蘇伊士運河危機
法蘭西帝國在中東和北非的終結
英國人與埃及
巴勒斯坦問題
英國委任統治的終結
阿以衝突與以色列國家的建立(1948年5月14日)
1948—1949年阿以戰爭
外約旦變成約旦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命運
埃及:從1948—1949年戰爭到蘇伊士運河危機
第二十九章冷戰的發展:從韓戰到古巴飛彈危機
領袖變更
艾森豪杜勒斯對外政策
史達林之後的接班人:尼基塔·赫魯雪夫
史達林之後的蘇聯對外政策
對奧和約(1955年5月15日)
德國問題上的持續僵局
赫魯雪夫對和平共處的重新呼籲和他對史達林的譴責
非史達林化在東歐的反響:波蘭
1956年10月匈牙利暴動
蘇伊士運河危機
歐洲走向較大程度的獨立;歐洲原子能聯營和共同市場
洲際彈道飛彈和首顆人造衛星
赫魯雪夫柏林最後通牒(1958年11月)
甘迺迪繼任
維也納峰會(1961年6月)
柏林圍牆(1961年8月)
第三十章古巴飛彈危機
菲德爾·卡斯楚
卡斯楚革命
卡斯楚與美國
卡斯楚與蘇聯
豬灣入侵
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的決定
美國的反應
危機的解決
卡斯楚的反應
第三十一章進行冷戰:從古巴飛彈危機到赫爾辛基協定
戴高樂邁向更大程度的獨立
甘迺迪的“我是柏林人”演說(1963年6月26日)
禁止核試驗條約(1963年8月5日)
保護人變更
詹森繼任
廢黜赫魯雪夫(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繼任
維利·勃蘭特和“東方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
尼克森繼任
軍備控制: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
勃蘭特重啟德國“東方政策”與莫斯科條約(1970年8月12日)
關於柏林的四國條約(1971年9月3日)
兩德關係基礎條約(1972年12月21日)
赫爾辛基協定(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
第三十二章東亞:從韓戰到中美外交革命
中蘇關係
中美關係:金門、馬祖和台灣問題
中印戰爭
中蘇分裂
美國未能就東亞形勢的變化作出調整
中美外交革命
中日實現和平
中美外交革命的最後各階段
第三十三章遏制在亞洲:越南(第一部分)
戰後分治
歷史背景
胡志明與越南的共產主義—民族主義革命
中國國民黨軍對北越的占領
英國對南越的占領和法國捲土重來
越南對法戰爭
日內瓦協定(1954年7月)
東南亞條約組織
美國、南越和吳庭艷
越盟對拒絕舉行全越普選的回應
寮國問題
甘迺迪升級
吳庭艷垮台
詹森堅持既定路線
“春節攻勢”對美國政策的衝擊
詹森的最終和平提議與1968年總統選舉
第三十四章遏制在亞洲:越南(第二部分)
尼克森的越南政策
戰爭擴大到高棉和寮國
外交突破?
西貢政府的崩潰
美國撤出後的東南亞
華人的命運和中國的反應
高棉的浩劫
越南占領高棉
中國攻入越南
共產主義者在寮國的勝利
第三十五章冷戰的發展:從赫爾辛基協定到戈巴契夫垮台
卡特的對外政策
巴拿馬運河條約(1977年7月9日)
軍備控制和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
隆納·雷根上台
里根自相矛盾的對蘇政策
里根、核武器和“戰略防禦倡議”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繼位
里根戈巴契夫關係
戈巴契夫削減蘇聯軍事義務和對外承諾
里根與中美洲: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
格瑞那達
利比亞
布希繼位
布希戈巴契夫關係
布希、戈巴契夫和海灣戰爭
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第三十六章中東:從蘇伊士運河危機到戴維營協定
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的埃及政策
六日戰爭(1967年6月5日至10日)
聯合國242號決議
巴勒斯坦問題
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
阿拉伯石油武器
基辛格的穿梭外交
吉米·卡特的中東政策
戴維營協定(1978年9月)
第三十七章中東:從伊朗伊斯蘭革命到1991年海灣戰爭
伊朗、國王和伊斯蘭革命
伊朗人質危機
蘇聯入侵阿富汗
兩伊戰爭
黎巴嫩悲劇
武器換人質
尼加拉瓜因素
兩伊停戰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2日)
海灣戰爭
第三十八章蘇聯帝國的解體
波蘭、團結工會和一個非共政府的組成
共產黨在匈牙利統治的終結
匈牙利對共產黨民主德國的打擊
民主德國危機和柏林圍牆被打開
德國重新統一
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
斯洛伐克的分離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不確定的未來
蘇聯的解體
鮑里斯·葉爾欽的作用
族裔民族主義和宗教:兩大解體力量
戈巴契夫的挽救努力與1991年8月政變
獨立國家國協(獨立國協)
第三十九章南斯拉夫的解體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戰爭和種族清洗
歐共體的反應
馬其頓局勢
波赫的浩劫
克羅地亞出牌
代頓協定(1995年12月14日)
科索沃危機
在馬其頓的反響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