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路(鄭州市大同路)

大同路(鄭州市大同路)

鄭州市大同路位於鄭州市二七區的中心區域,是鄭州市二七區二七塔商業圈的一條商業街,與德化街福壽街一起成為鄭州市最為悠久的商業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州市大同路
  • 行政區:鄭州市二七區
  • 長度:750米
  • 代表建築:鄭州火車站
名稱由來,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大同路在鄭州火車站東部,位於老鄭州城外西南。
大同路大同路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春,平漢鐵路鄭州車站建成,汴洛鐵路工程局在鄭州成立。火車站地區人流、物流、商業開始多起來。有一條從火車站通往老城區的大路,路兩旁有賣吃食的小店鋪,叫馬路大街。
1916年後改名叫大通路
1927年馮玉祥做河南督軍時,下令更改一批街名,該街改為大同路,取世界大同之意。
“文化大革命”中曾改為反帝路,1979年恢復原名至今。

歷史沿革

該街東起南下街南口,西至一馬路北口,長750米,寬25米,是鄭州市的商業名街。
1906~1908年,平漢鐵路隴海鐵路先後建成通車。東西南北兩大幹線鐵路在鄭州交會,使鄭州成為中原地區的交通樞紐。鐵路的貫通給這個古老城市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河南巡撫陳夔龍曾兩次上書朝廷,要求將鄭州開為商埠。
1908年清政府開放鄭州為商埠。火車站到各大街的馬路不斷修築,兩邊栽植柳樹、槐樹,新的商業區,發展迅速,漸具規模。1908年年底,馬路大街率先成為鄭州市第一條有路基、有面層的結構道路。現代築路技術開始在古老的鄭州套用。大同路以及周邊新興商業區的產生、發展與鐵路、鄭州火車站有著太多的淵源關係。距今100年前的鄭州火車站,設在老城西約二里多地的一片坑窪不平的荒蕪的田野上。車站出口正對著現在的大同路西口,相距也就是100多米。先是車站旁邊有一些賣小吃的商販,臨時搭起席棚或草棚做生意。附近的農民也將自己家的特產,比如紅棗、柿餅、柿霜糖等,拿到火車站去叫賣,換倆錢花花。很快,火車站旁邊就有了幾十家房舍簡陋或搭席棚經營小吃的飯館和供旅人住宿的客棧。由於市場需求旺盛,生意紅火,這裡的商業快速發展,新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先發展到大同路西口,並向東迅速發展。到1920年,已形成以大同路、德化街為中心,街巷縱橫有序、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人氣十足的鄭州商埠。
1920年到1936年,大同路進入了繁榮、輝煌時期。據當時統計,金融業有銀號12家、金店4家,約占全市的2/3。百貨、時貨業有中國時貨公司、華信昌百貨店、大隆百貨店,圖書業有震華印書館、廣大書局、北京武學書局、大東書局;醫藥業有中西大藥房、陸泰大藥房、中法大藥房,還有全鄭州有名的王大昌茶莊。
新中國建立後,尤其是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大同路的面貌煥然一新,幾次擴建改建,把大同路拓展得更寬了,街兩側現代化商場和大樓林立。昔日曾經燦爛輝煌,遐邇聞名的大同路,秉承弘揚著商城文化的精髓——誠信與和諧,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