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於2011年對“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的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同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點:大同市
- 時間:2011年
- 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大同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是打基礎、立長遠、謀未來的五年,是理思路、定戰略、抓發展的五年,是化危機、破難題、促轉型的五年。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五年的經驗彌足珍貴,五年的前景令人鼓舞。
一是突出轉型發展,拓寬快速提升大空間。確立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戰略,著力推進文化名城、旅遊名都、生態名邑、經濟強市“三名一強”建設步伐,重力突破支柱產業單一的發展困局,開闢多元化發展的廣闊前景,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376.5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94.33億元,年均增長10.53%;財政總收入從61.99億元增加到138.42億元,年均增長17.43%;一般預算收入從20.42億元增加到55.17億元,年均增長21.9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145.34億元增加到576.71億元,累計完成1812.13億元,年均增長31.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32.9億元增加到303.01億元,年均增長17.92%。
二是突出園區建設,構建跨越發展大平台。規劃布局並強力推進裝備製造、新醫藥、新材料、清潔能源、光伏產業、循環經濟、冶金管材等總規劃占地140平方公里的七大園區建設,打造空間集中開發、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服務集聚配套的發展平台,招商引資呈現強勁發展勢頭。藍星集團投資12億元、年產3萬噸氯丁橡膠,中國重汽投資12億元、年產25萬台變速箱,國藥集團投資12億元抗生素基地,冀東集團投資15億元、年產500萬噸水泥生產線等項目相繼投產。華泰汽車、中國化工新材料、國藥抗生素基地、中海油煤制天然氣、陝西重汽天然氣專用汽車、龐大汽車文化廣場、華潤啤酒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煤電產業改造提升加速。地方煤礦由2005年的432座關閉整合重組為65座、產能4860萬噸。同煤塔山2000萬噸、同忻1000萬噸礦井建成投產,東周窯1000萬噸礦井今年投產,馬道頭2000萬噸礦井明年投產。發電裝機容量由305萬千瓦增加到720萬千瓦,電網供電能力由515萬千伏安增加到781萬千伏安。
三是突出特色城市,塑造影響全國大作品。搶占中國特色城市的制高點,精心打造名城古都、御東新區傳統與現代兩大城市景觀,大同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號召力進一步增強。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1條、300公里,完成投資123.71億元。御東新區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博物館、圖書館、大劇院、體育中心等標誌性工程開工建設,一醫院、五醫院、中醫院建設主體完工,文瀛湖大景區建設進展順利,御東、御西26個城中村改造全面推進。名城保護格局初顯,東城牆、華嚴寺、善化寺、文廟、關帝廟、清真寺、純陽宮、法華寺、帝君廟、華嚴寺廣場等十大工程以獨特的審美價值為“一軸雙城”增添了魅力。
四是突出優質高效,發展強縣富民大農業。標準化養殖小區發展到350個,其中萬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5個,奶牛存欄由4.8萬頭增長到7.5萬頭,設施農業由1萬畝突破8萬畝,龍頭企業由80戶增長到135戶。華晟果蔬、綠苑飲品、雁門清高等一批農產品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從生產、加工、包裝到行銷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成為“十一五”時期農業的最大亮點。孤山水庫竣工,唐河水庫完成主體。新農村建設85個試點村、619個重點推進村完成“四化四改”和“五個一”工程建設任務。扶貧移民搬遷256個村、15958人。完成村通水泥(油)路8693公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84.96萬人,建設村級衛生室661所,完成村通廣播電視1035個村,中國小校舍改造95萬平方米,全市農村基本實現“五個全覆蓋”。
五是突出生態文明,創造山川秀美大環境。全市城市綠化投資22億元,新增綠化面積128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投資20億元,拆除燃煤鍋爐817台,新增集中供熱面積3040萬平方米,覆蓋率達到了87%;污水處理投資5億元,新建配套管網357公里,污水處理率由49%提高到78.2%;城市供氣管網投資3億元,氣化率由75%提升到95%;供水管網投資4.19億元,供水普及率達98%以上;環衛基礎設施投入5.1億元,城市道路機掃率達到8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均完成或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市區二級以上良好天數由220天增加到346天。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目標實現。富喬垃圾電廠被授予國家級人居環境範例獎。
六是突出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旅遊大產業。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為主體,以世界遺產雲岡石窟、國家風景名勝區北嶽恆山為兩翼,以中國大古都為龍頭,打造名城古都文化、魏遼佛教文化、邊塞衛戍文化、影視基地文化、藝術會展文化、夏都休閒文化六大產業。名城保護復興工程進展順利,雲岡大景區建設成效明顯,恆山綜合整治穩步推進。成功舉辦了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第九屆雲岡國際文化藝術旅遊節,中國大古都的歷史地位被確認,中國雕塑之都成為影響深遠的一張新名片。
七是突出民生改善,建設幸福大同大體系。按照“拆遷誰、改變誰、造福誰”的要求,高標準建設安置房582萬平方米、65460套,總投資116億元。就業水平穩定提高。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8.26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5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2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3元,年均分別增長13.56%和10.52%。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新型農保試點縣增加到5個,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解決市屬關閉破產企業318戶、近8萬下崗職工的安置和善後問題,費用36億元。教育衛生投入持續加大,財政投入累計增加67億元。城鄉統籌力度加大,總長393公里的大呼、榮烏、天大、同源、廣源5條高速公路全部開工,市區一小時經濟圈可望形成。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不斷加強,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平安大同”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食品藥品監管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和諧社區建設成效明顯。
八是突出自身建設,推進行政效率大提高。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政協參政議政,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35件、政協委員提案1617件,辦復率100%。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意見,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開展工作。大力推行政務公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將市級原有的411項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壓縮到182項,審批法定時限縮短二分之一。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清理規範和分類改革,撤銷23個、合併45個、轉制7個。建立完善並嚴格執行規劃管理、工程招投標、土地出讓、財政評審、國企破產、人事管理等制度,政府管理逐步納入制度化軌道。行政事業單位堅持凡進必考,嚴把進人關,優選高素質專業人才。堅持一線工作法,發揚“三事”精神,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進一步提高。
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於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歸功於全市廣大幹部民眾的團結拼搏,歸功於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歸功於駐同中央和省級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大同改革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並存,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加快轉型跨越發展迫在眉睫;城鄉差距仍然較大,縣域經濟發展滯後,貧困縣比例較大,強縣富民任重道遠;名城保護與新區建設任務艱巨,拆遷安置面廣量大,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城市管理、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尚未理順,管理粗放的問題比較突出,與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的目標差距甚遠;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專業化、知識化、年輕化進程緩慢,遠遠不適應改革發展的要求;服務型政府建設存在差距,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需進一步提高,黨風和廉政建設需進一步加強。這些矛盾和問題事關全局,影響長遠,需要我們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按照《中共大同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我們編制了《大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大會審議。
“十二五”是決定大同未來的關鍵時期。牢牢抓住歷史的機遇,順應人民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搶占競爭的制高點,打好文化牌;搶占發展的制高點,走出轉型路;搶占戰略的制高點,創造特色城,再造一個新大同,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是人民民眾的重託和期待。“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認清大勢方能做成大事,我們面對的機遇和優勢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前所未有,必須以忍辱負重的博大胸懷,精衛填海的犧牲精神,毀譽由人的達觀態度,壯士斷腕的堅強決心,不計個人得失進退,義無反顧,勇往直前。